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中國國家博物館:讓文物“動”起來、“變”起來、“活”起來

時間:2023-04-03 09:44:39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

中國國家博物館:(引題)

讓文物“動”起來、“變”起來、“活”起來(主題)


(相關資料圖)

中國文化報記者 劉源隆

進入數字信息時代,文博資源與數字資源形成良性互動與融合發展,已成為全國各博物館發展的新探索。

如何更好地讓文物“活”起來,是當前文博領域的一個重大命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表示,博物館發展逐漸與文化產業相結合,催生了諸多博物館文化新業態,如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博物館IP授權產業、博物館沉浸體驗、博物館商業特展、“網紅”博物館經濟、私人或行業博物館等,極大地推動了博物館文化業態的創新發展。

▲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海報? 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利用數字技術,打造“智慧國博”

“去年,我們成立了館藏資源活化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全面推動讓文物‘活’起來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王春法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在今年兩會期間表示,“博物館需要通過深度研究與創新展覽展示理念、手段等方式,讓文物‘動’起來、‘變’起來、‘活’起來。”

如何讓文物“動”起來?“要創新展覽方式和理念,展覽是博物館最重要的公共文化產品。”王春法表示,“策展能力是博物館的核心競爭力,在現今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中,博物館的展覽應更充分地應用各類技術手段。”

2018年,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始推動“智慧國博”建設。“我們按照5條技術路徑來推進,即透徹感知、泛在互聯、智慧融合、自主學習、迭代提升。”王春法介紹,透徹感知包括對文物的管理要做到知曉文物的各種狀況,對觀眾要做到實時了解,如觀眾在館內的位置、行為等情況;對館舍要做到透徹地感知,了解館內發生的一切。泛在互聯則是感知的數據能夠通過網絡及時匯總上報,目前已實現5G全覆蓋,無線網絡覆蓋達到95%以上。智慧融合要求更快更好地將多元異構數據匯交起來,深入挖掘其所蘊含的多方面價值。“這三方面做好之后,實現自主學習,通過對文物和管理進行深入研究,形成知識體系,再逐步達到迭代提升。” 王春法說。

“我們一邊做研究,一邊做應用。”王春法介紹,2022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國內外33家博物館共同舉辦“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活動。在其中的“國博專場”,通過數字虛擬技術展示、8K拍攝并高清呈現等形式,向觀眾沉浸式闡釋了文字對于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作用;中國國家博物館還聯手騰訊打造了“手拉手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小程序,設計與觀眾的互動創新方式,用戶可在小程序在線鑒賞各國博物館的珍藏文物。

中國國家博物館計劃于今年4月推出智慧展廳,并面向公眾開放。王春法說:“屆時大家可以在這里看到博物館怎樣對文物進行數據采集、傳輸,對文物的狀況進行監控,并進行多元化的呈現。”

開放資源合作,建設“演藝國博”

值得一提的是,在社教傳播工作中,中國國家博物館也不斷利用新技術手段使其文物頻頻“出圈”。目前,中國國家博物館建成包括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服務號和小程序及App在內的全媒體矩陣,在多個自媒體平臺開通官方賬號,以“中央廚房”產出內容維護運營。王春法介紹,2022年國博全媒體矩陣總粉絲量近1200萬,推出2000篇(條)文章或視頻,總閱讀(播放)量1.5億,獲贊50多萬次。

此外,中國國家博物館還圍繞重點文物進行系列深度開發,啟動“古文字文物活化宣教活動”,2022年和2023年春節分別推出“瑞虎迎春 古字送祥”“癸卯金安 瑞兔送福”H5電子賀卡,精選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中帶有生肖元素和吉祥寓意古文字的文物進行重點推薦展示,受到許多文博愛好者的歡迎。

除了通過數字化技術對文物進行全方位展示與傳播,還要運用多元藝術形式,讓文物“變”起來。王春法提到,文物與舞臺表演等藝術形式的有效融合,為拉近文物、博物館與群眾的距離提供了新的思路,“電視節目《唐宮夜宴》、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等,都做出了很好的探索”。

在開放合作方面,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探索也同樣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過去一年,其為《如果國寶會說話》《愛上博物館》等欄目、《長征之歌》《航拍中國》《何以中國》等紀錄片,以及“科普中國”博物館系列課程等提供了拍攝支持,讓博物館文物資源以多種形式服務更多觀眾。王春法說:“我們還在推動以文物為核心元素創作舞臺劇、沉浸式體驗等文物活化新路徑的探索,會在不久的將來與觀眾見面。”

就在去年底,中國國家博物館與中國煤礦文工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在共同開展文物活化創作、打造國博小劇場系列展演項目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對此,中國煤礦文工團黨委書記徐晉表示,挖掘文物價值,用舞臺藝術的表現手法講好文物故事,是國家院團和文藝工作者的責任擔當。“我們將努力把握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過的‘歷史之時’,努力實現中華美學精神與當代審美情趣的完美融合。”徐晉說。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文博行業在文化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王春法說,“中國國家博物館一貫堅持人民立場,積極推動‘讓文物活起來’,讓博物館文物文化資源惠及更多觀眾。”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