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國國家博物館:(引題)
讓文物“動”起來、“變”起來、“活”起來(主題)
(相關資料圖)
中國文化報記者 劉源隆
進入數字信息時代,文博資源與數字資源形成良性互動與融合發展,已成為全國各博物館發展的新探索。
如何更好地讓文物“活”起來,是當前文博領域的一個重大命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表示,博物館發展逐漸與文化產業相結合,催生了諸多博物館文化新業態,如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博物館IP授權產業、博物館沉浸體驗、博物館商業特展、“網紅”博物館經濟、私人或行業博物館等,極大地推動了博物館文化業態的創新發展。
▲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海報? 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利用數字技術,打造“智慧國博”
“去年,我們成立了館藏資源活化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全面推動讓文物‘活’起來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王春法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在今年兩會期間表示,“博物館需要通過深度研究與創新展覽展示理念、手段等方式,讓文物‘動’起來、‘變’起來、‘活’起來。”
如何讓文物“動”起來?“要創新展覽方式和理念,展覽是博物館最重要的公共文化產品。”王春法表示,“策展能力是博物館的核心競爭力,在現今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中,博物館的展覽應更充分地應用各類技術手段。”
2018年,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始推動“智慧國博”建設。“我們按照5條技術路徑來推進,即透徹感知、泛在互聯、智慧融合、自主學習、迭代提升。”王春法介紹,透徹感知包括對文物的管理要做到知曉文物的各種狀況,對觀眾要做到實時了解,如觀眾在館內的位置、行為等情況;對館舍要做到透徹地感知,了解館內發生的一切。泛在互聯則是感知的數據能夠通過網絡及時匯總上報,目前已實現5G全覆蓋,無線網絡覆蓋達到95%以上。智慧融合要求更快更好地將多元異構數據匯交起來,深入挖掘其所蘊含的多方面價值。“這三方面做好之后,實現自主學習,通過對文物和管理進行深入研究,形成知識體系,再逐步達到迭代提升。” 王春法說。
“我們一邊做研究,一邊做應用。”王春法介紹,2022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國內外33家博物館共同舉辦“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活動。在其中的“國博專場”,通過數字虛擬技術展示、8K拍攝并高清呈現等形式,向觀眾沉浸式闡釋了文字對于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作用;中國國家博物館還聯手騰訊打造了“手拉手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小程序,設計與觀眾的互動創新方式,用戶可在小程序在線鑒賞各國博物館的珍藏文物。
中國國家博物館計劃于今年4月推出智慧展廳,并面向公眾開放。王春法說:“屆時大家可以在這里看到博物館怎樣對文物進行數據采集、傳輸,對文物的狀況進行監控,并進行多元化的呈現。”
開放資源合作,建設“演藝國博”
值得一提的是,在社教傳播工作中,中國國家博物館也不斷利用新技術手段使其文物頻頻“出圈”。目前,中國國家博物館建成包括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服務號和小程序及App在內的全媒體矩陣,在多個自媒體平臺開通官方賬號,以“中央廚房”產出內容維護運營。王春法介紹,2022年國博全媒體矩陣總粉絲量近1200萬,推出2000篇(條)文章或視頻,總閱讀(播放)量1.5億,獲贊50多萬次。
此外,中國國家博物館還圍繞重點文物進行系列深度開發,啟動“古文字文物活化宣教活動”,2022年和2023年春節分別推出“瑞虎迎春 古字送祥”“癸卯金安 瑞兔送福”H5電子賀卡,精選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中帶有生肖元素和吉祥寓意古文字的文物進行重點推薦展示,受到許多文博愛好者的歡迎。
除了通過數字化技術對文物進行全方位展示與傳播,還要運用多元藝術形式,讓文物“變”起來。王春法提到,文物與舞臺表演等藝術形式的有效融合,為拉近文物、博物館與群眾的距離提供了新的思路,“電視節目《唐宮夜宴》、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等,都做出了很好的探索”。
在開放合作方面,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探索也同樣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過去一年,其為《如果國寶會說話》《愛上博物館》等欄目、《長征之歌》《航拍中國》《何以中國》等紀錄片,以及“科普中國”博物館系列課程等提供了拍攝支持,讓博物館文物資源以多種形式服務更多觀眾。王春法說:“我們還在推動以文物為核心元素創作舞臺劇、沉浸式體驗等文物活化新路徑的探索,會在不久的將來與觀眾見面。”
就在去年底,中國國家博物館與中國煤礦文工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在共同開展文物活化創作、打造國博小劇場系列展演項目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對此,中國煤礦文工團黨委書記徐晉表示,挖掘文物價值,用舞臺藝術的表現手法講好文物故事,是國家院團和文藝工作者的責任擔當。“我們將努力把握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過的‘歷史之時’,努力實現中華美學精神與當代審美情趣的完美融合。”徐晉說。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文博行業在文化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王春法說,“中國國家博物館一貫堅持人民立場,積極推動‘讓文物活起來’,讓博物館文物文化資源惠及更多觀眾。”
標簽:
上一篇:湯家班來京奏響地道江南絲竹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中國國家博物館:(引題)讓文物“動”起來、“變”起來、“活”起來(主題)中國文化報記者劉源隆進入數字信息時代,文博資源與數字
2023-04-03 09:44
原標題:湯家班來京奏響地道江南絲竹北京日報訊(記者高倩)在國人關于“江南”的文化想象里,絲竹管弦是不可或缺的音樂底色。4月1日,上海湯
2023-04-03 09:53
原標題:第八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開幕中國文化報訊(記者劉淼)3月30日,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中國國家話劇院、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
2023-04-03 09:44
原標題:邵陽花鼓戲《豆腐西施》首次晉京演出帶來火辣辣湘味中新網北京4月1日電(記者應妮)國家藝術基金2022年度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邵
2023-04-03 08:39
原標題:奏響春天的旋律3月31日,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的演員在演奏。3月31日,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室內樂系列——“春天的旋律”管樂、弦樂
2023-04-03 08:55
原標題:東西問·人物|《鈴芽之旅》導演新海誠:觸不可及的天空與預判中的改變中新社北京4月1日電?中新社記者高凱兒時的新海誠生活在日本鄉
2023-04-03 08:40
原標題:首屆新疆文化藝術節開幕將陸續上演22個精品舞臺劇目中新網烏魯木齊4月2日電(茍繼鵬)4月1日晚,首屆新疆文化藝術節開幕。開幕式演出劇
2023-04-03 08:47
原標題:兩晉到宋元明的歷史長卷——探秘貴州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3月30日拍攝的貴州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挖掘現場(無人機照片)。近日,2022年度
2023-04-03 08:51
原標題:一幅技術變革的千年全景圖郭曄旻“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早已深入人心。有關人類技術史領域的讀物,也早已不鮮見了。譬如,大
2023-04-01 11:54
原標題:話劇《幕下的人》致敬鄉村放映員新華日報訊(記者陳潔)3月30日晚,由南京呼吸劇社創演的話劇《幕下的人》在南京藝術學院黑匣子劇場上
2023-04-01 11:48
原標題:解開一千八百年前鑄鐵成鋼之謎(考古進行時)莫林恒官田遺址的發掘,不僅解決了漢晉時期武陵山區鐵工業技術、作坊布局、產品類型等具
2023-04-01 09:38
原標題:《龍馬精神》首映禮成龍回憶武師生涯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3月31日,由楊子編劇、執導的電影《龍馬精神》在北京舉辦全球首映禮。《龍馬精
2023-04-01 09:38
原標題:短視頻里的“詩畫江南、活力浙江”【網聚世界中國風情】近日,由浙江省委宣傳部指導,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美麗
2023-04-01 09:53
原標題:我國漆藝傳承興盛的秘訣(匠心獨運)余聞榮漆樹是植物,其樹液,就是我們傳統上所說的漆,或曰生漆,經加工提煉,即為熟漆,又稱“大
2023-04-01 09:54
原標題:黃土氣息撲面而來史詩風格蕩氣回腸(引題)?陜西人藝版《白鹿原》原汁原味(主題)天津日報訊(記者翟志鵬攝影姚文生)根據著名作家
2023-04-01 09:55
原標題:西藏版《特殊作業》:一部“綻放”在雪域高原的兒童劇記者:劉文博、黃耀漫一段歡快活潑的歌舞拉開了西藏版兒童劇《特殊作業》的帷幕
2023-04-01 08:51
原標題:熱搜第一!引眾怒,網紅道歉澎湃特約評論員任然3月30日, 為什么癌癥一發現就是晚期 突然沖上微博熱搜第一,引發眾多網友討論。但真相
2023-04-01 08:39
原標題:《文心雕龍》何以成經典文學作品作者吳中勝從《文心雕龍》的歷代研究來看,人們通常是把它視為文章學理論著作,而不是視其為文章作品
2023-04-01 08:48
原標題:《忠犬八公》昨上映馮小剛演得沒壓力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電影《忠犬八公》于3月31日上映,這是馮小剛繼《老炮》之后再次出演男主角
2023-04-01 08:49
原標題:張國榮離世二十年,為何還有那么多人懷念他?中新網北京4月1日電(記者上官云)“人生路,美夢似路長,路里風霜,風霜撲面干。”這是《
2023-04-01 08:38
原標題:《歸路》今日大結局井柏然譚松韻十年愛情終圓滿由原作者墨寶非寶擔任編劇,井柏然、譚松韻(排名不分先后以姓氏首字母排序)領銜主演
2023-03-31 15:38
原標題:陜西人藝“茅獎三部曲”之一今明在津連演兩場(引題)?話劇《白鹿原》忠實紀念忠實(主題)今晚報訊(記者高麗)今晚,陜西人藝“茅
2023-03-31 15:48
原標題:第25屆佐臨話劇藝術獎揭曉新民晚報訊(記者吳翔)第25屆佐臨話劇藝術獎頒獎典禮日前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舉辦,陳山、錢芳、符沖、丁美
2023-03-31 15:42
原標題:匯聚趙孟頫、文徵明、唐寅等名家作品(引題)?北京畫院美術館奉上園林書畫大展(主題)北京日報記者王廣燕春光明媚的時節,不少市民
2023-03-31 14:47
原標題:何止八怪:“揚州八怪”的前傳與后史王建南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跨年大展“何止八怪——揚州繪畫三百年”于3月底收官。展覽從全國五家重
2023-03-31 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