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東海之濱的廈門,有座馳名中外的航海院校——集美大學航海學院(原集美航海學院)。校史陳列室有塊黑灰的石頭,引起眾多參觀者的好奇:面盆大小,表面風化的斑斑疤痕卻十分堅硬。這塊石頭被稱為“搬不動的南極石”,被擺放在陳列室顯要位置。一位初來參觀不知底細的人,竟然輕輕地舉了起來:“誰說搬不動!”引起人們一陣哄笑和質疑。校史陳列室擺放的都是校友贈送的紀念品,每件都與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關。這塊僅有幾十斤重的石頭為什么稱為“搬不動的南極石”呢?它背后有什么故事?一位老師揭開了這個秘密,它是一位著名船長特地從南極帶來的,也是這位船長的“代名詞”。1999年2月一天的清晨,我國第一艘大型科學考查船“雪龍號”正行駛在浩瀚的印度洋。此刻,罕見的超強熱帶風暴忽然呼嘯而來,十幾米高的浪涌嘶叫著成排向“雪龍號”猛撲過來。“雪龍號”瞬間成了一葉弧舟,時而被推上浪峰,時而被砸向浪谷。螺旋槳打空車發出的聲響震耳欲聾。船體發出陣陣撕人心肺的響聲。站在駕駛臺上凝神暸望的是位年輕的船長,手扶著嘹望窗前的扶手,雙腿穩穩站在窗前,不時發出舵令:“把定!左舵,右舵。”這是艘價值連城的科考船,船上都是國內頂級的科學家。船舷外風狂浪急危機四伏。船舶每個動作:速度、方向、傾斜度、轉向都時刻關系到船上人員的安危。稍有疏忽后果難以預料!駕駛這艘“寶船”的船長來自集美大學航海學院。畢業后來到國家海洋局,加入科學考查的行列。經過風浪,冰川,寒潮,大霧……的考驗,從水手,駕駛員一直擔任“雪龍號”船長,在短短的十幾年里,駕駛“雪龍號”十一次穿越南太平洋風暴區。多次橫跨赤道,航程超過10萬多海里。在冰天雪地的南北極航行作業1萬多海,創造了中國科考船的奇跡。這位年輕的船長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安全駕駛“雪龍號”穿越了罕見的風暴區。此刻,精疲力竭的船長竟癱倒在駕駛臺上。人們含淚將他扶下駕駛臺。船員太了解他們的“掌舵人”:倔強,堅守,對“雪龍號”不離不棄……但是,心疼和擔心一直糾纏著船員的心:“雪龍號”漫漫的航程中,狂風、惡浪、冰川、海盜、疾病無時不在,“掌舵人”能堅持住嗎?但是,這艘中國最大的科考船離不開他!“掌舵人”似乎了解大伙的心思。一次南極返航途中,人們發現船長房間多了塊“南極石”。不久前,在“雪龍號”赴南極前的宣誓會上,一位年長的科學家代表大家表示:“困難再多,危險再大,也要像“南極石”扎根南極,誰也搬不走!”人們明白了:船長是塊搬不動的“南極石”,永遠扎根在“雪龍號”上。后來,人們尊稱他是“搬不動的南極石”。事隔不久,“雪龍號”再次出現在南極的冰川里,站在駕駛臺上的仍然是“搬不動的南極石”。一年,這位“搬不動的南極石”建立了“雪龍之家”網站,僅一個南極航次就有近萬人次訪問他的網站:“什么力量讓你堅守在這條險情百出的航程上?”他的回答十分坦然:“當一個人滿懷對祖國的熱爰,充滿了神圣的使命感的時候,他是不會懼怕任何因難的!”“搬不動的南極石”在“雪龍號”上整整堅守了十七年。這位使人敬佩的船長,就是集美大學航海學院畢業的袁紹宏。袁紹宏出生在江蘇姜堰市,航海學院畢業后加入了國家科普考察隊伍,一干就是幾十年,沒有離開大海,沒有離開南極,沒有離開“雪龍號”……“袁紹宏船長是個鐵血的男子漢,遇到艱險勇往直前。平時又是一個有柔軟心腸的熱心人。“老師接著講起袁紹宏船長另外兩個感人的故事。2002年12月的一天,“雪龍號”從利特爾頓港起航不久,風力11級的強風暴襲擊了太平洋上空,上百噸的海水涌上甲板,航行燈被打掉,配電葙被吹跑,電纜架被打散……前艙進水,船尾翹起,螺旋槳空轉的劇烈震動聲響徹海空……船體傾斜度超過了20度。人們紛紛奔上了駕駛臺。望著眼前的險情和船員期盼的目光,袁紹宏冷靜沉穩,發出一個又一次指令。經過近一天一夜的校量,“雪龍號”終于闖出“魔鬼西風帶”。事后,人們發現平時很少流淚的船長眼眶紅了:“危急關頭,船長不能倒下,大家都盯住你。一旦船遇險,此刻無人能救你,也無法援救。只能靠自已的毅力和智慧。眼前不是別人,都是同甘共苦多年的兄弟啊!”駕駛臺頓時抽泣聲響成一片。另外一個感人的故事是“雪龍號”第十六次南極考查途中,由于勞累過度,一位極地硏究所的老科學家在南極卸貨時累得大吐血,生命危在旦夕。“雪龍號”必須將其送到最近的智利港口搶救治療。但是,此刻“雪龍號”已被浮冰層層包圍,船頭無法轉向。人們發現,平時面對天大險情也鎮靜自若的船長眼圈紅了,含著淚聲撕力竭地叫喊看口令,“雪龍號”一米一米地撞擊著浮冰。整整12個小時才闖出一條路。船長這時已經淚流滿面……老師娓娓動聽的講述,使在場的人感動萬分,流下了激動的淚水。當人們問起陳列室那塊“搬不動的南極石”來歷時,老師告訴大家:“一年秋天,“雪龍號”首航廈門,袁紹宏應邀回到闊別十幾年的母校。深情地回憶起在母校度過的難忘歲月:“如果沒有母校老師們辛勤的培養,就沒有我的今天。母校給了我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這把鑰匙就是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吃苦耐勞,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決心以優異成績報答母校的培育之恩,并向母校贈獻了這塊意義非同尋常的“南極石。”今天,當人們在校史陳列室里望見這塊“搬不動的南極石”時,總會想起袁紹宏船長前往南報科考的日日夜夜和他對祖國科考事業的杰出貢獻!
標簽:
上一篇:百事通!關注營養與疾病預防
下一篇:風能吹滅火,有時卻又能助長火勢,為什么?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舉辦13場文化活動(引題)?順義“文化進萬家”圖書文化節啟動(主題)北京日報訊(記者王可心路艷霞)由順義區委宣傳部、天竺鎮人民
2023-03-27 10:51
原標題:2022版舞劇《孔雀》在保利劇院創造一天連演三場紀錄(引題)?楊麗萍再現“孔雀女神”迷人魅力(主題)北京日報記者王潤昨天,65歲的
2023-03-27 10:35
原標題:昆劇《人在草木間》(引題)?一縷茶香浸潤兩岸情(主題)李俐“人在草木間”,合起來便是一個“茶”字。北方昆曲劇院新創昆劇《人在
2023-03-27 10:40
原標題:從兩場年輕人的“排隊”里能看到什么黃啟哲這兩天,兩場年輕人的“排隊”上了熱搜。首先是某平臺舉辦的盛典前夜,各家明星后援會帶著
2023-03-27 10:46
原標題:道義、力量、耐心、策略等要素至今還在影響中國人的競爭觀——(引題)?中國四大傳統競爭哲學觀(主題)宮玉振要理解中國人的競爭戰
2023-03-27 10:47
原標題:還在談AI歌手?現在已經有歌手AI了揚子晚報 紫牛新聞記者沈昭近期,歌手、詞曲創作者、音樂制作人陳珊妮推出了全新單曲《教我如何做你
2023-03-27 08:35
原標題:《狂飆》之后,張頌文渴望“自由”中新社太原3月26日電?中新社記者胡健“什么是一個演員最好的狀態?”過去從沒有人這樣問過張頌文,
2023-03-27 08:38
原標題:西安收藏家收藏古磚千余塊傳承“姓氏”文化記憶中新網西安3月26日電(高鋮)“收藏古磚一直到現在,我總共收藏了大概有近3000塊古磚,其
2023-03-27 08:42
原標題:王安憶對談余華爆火,那些熱愛文學的年輕人通宵排隊搶票澎湃首席評論員李勤余這幾天的上海,春寒料峭。如果出門時不多添幾件衣物,撲
2023-03-27 08:40
原標題:大型公益勵志紀實電影《筑夢》在南寧首映中新網南寧3月26日電(張廣權)3月26日,大型公益勵志紀實電影《筑夢》首映式在廣西南寧舉行。
2023-03-27 08:41
原標題: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丨聚焦夏商周三代探尋何以中國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將于27日展開最終評選,共有22個項目入圍,最
2023-03-27 07:43
原標題:“國家地理經典影像大展”首次亮相天津中新網天津3月26日電(王在御崔景圣)25日,“國家地理經典影像大展”在天津萬象城展出,這也是該
2023-03-27 05:37
原標題:“韓美林生肖藝術展”在青島開幕3月26日,“韓美林生肖藝術展”在青島市美術館開幕。此次“韓美林生肖藝術展”是繼北京故宮博物院、泰
2023-03-27 05:51
原標題:國家級非遺蕪湖鐵畫將首次在京展出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趙昂蕪湖鐵畫鍛制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以錘為筆,以鐵為墨,以砧
2023-03-26 15:49
原標題:電影《不止不休》太原路演導演王晶攜張頌文分享幕后故事中新網太原3月26日電(記者胡健)講述一名調查記者故事的電影《不止不休》正在全
2023-03-26 15:36
原標題:工人版畫作品走進校園文化節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鄒明強通訊員婁嘉明趙志忠3月25日,三峽大學第九屆桃花文化節隆重開幕,來自中國一冶
2023-03-26 14:40
原標題:獨“鋦”匠心?非遺技藝讓殘瓷重生人民網記者王帆“鋦盆兒、鋦碗兒、鋦大缸……”,年長的人或許還記得,早年間,在悠長的小巷里,手
2023-03-26 14:35
原標題:“冰箱”詞義里的時代變化楊絳先生1984年創作的一篇回憶性散文《老王》,入選了中學語文課本。其中一段文字這樣寫道:“有一年夏天,
2023-03-26 13:53
原標題:一招破解文字密碼!《說文解字》怎么做到的?你知道每個漢字的字形都有特定含義,可以被逐一拆解嗎?作為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表意文
2023-03-26 13:33
原標題:喬峰扛著音箱玩《鬼泣》了!(主題)鑒定對象:《Hi-FiRush》?上線平臺:PC、X-BOX(副題)文 劉克洪在Metacritic官網上202
2023-03-26 13:32
原標題:楚雄千年彝繡亮相上海時裝周文匯報訊(記者沈竹士)作為2023秋冬上海時裝周的一部分,“夢回千年牽手時尚——楚雄彝繡上海發布”活動
2023-03-26 13:52
原標題:天真只為書卷香(主題)——在《讀者》插圖中感受藝術之美(副題)光明日報記者田呢【藝境觀象】1981年,《讀者》在甘肅蘭州黃河之濱
2023-03-26 11:43
原標題:洛陽推出實景劇本殺涉及多家博物館(引題)?游客花1688元可夜宿古墓博物館?(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屈暢實習生侯翔宇3月24日,河
2023-03-26 11:35
原標題:溫故而知今(主題)《畢竟東流去——清史筆記》序(副題)李國文小平寫舊體詩,很見功夫。這次讀他的歷史隨筆,感到他另一支筆的力量
2023-03-26 10:49
原標題:網紅書店不少報刊一份難求(引題)在三亞想買份報刊,咋就這么難?(主題)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賴書聞)來三亞旅游的宋先
2023-03-26 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