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發會、綠會)國際部從世界知名期刊獲悉:隨著歐洲地區荒漠化的蔓延,歐洲的沙漠也在延伸。綠會國際部現將文章整理編譯如下,供感興趣的讀者參考。
(資料圖)
關于干旱如何蔓延和沙漠如何發展的新研究表明,缺乏降雨并不是土壤干旱加劇的唯一原因。 圖片來源:alvarobueno,Shutterstock
現今,干旱和沙漠化成為歐洲乃至世界范圍內土地退化的威脅。旱地覆蓋了超過41%陸地面積,并占據了全世界38%以上的人類家園,但該問題的規模仍時常被低估。聯合國2022年6月17日主辦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活動突顯了這一問題。干旱會導致可耕地荒漠化、植被死亡和飲用水短缺。對于歐洲來說,除了熱浪之外,日益加重的干旱也不可避免。根據聯合研究中心(JRC)匯編的數據,水資源短缺的威脅和干旱在意大利影響了16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而西班牙則是365000平方公里。投身于DRY-2-DRY項目的科學家正利用氣候模型、衛星數據和氣象測量研究干旱和熱浪自身強化和傳播的能力。來自比利時根特大學的水文和氣候教授迭戈·米拉列斯(Diego Miralles)表示:“這是一個以前從未研究過的過程。”
干旱演變
米拉列斯教授強調:“通過更好地了解它,我們可以更好地預測干旱可能如何演變,并盡早為適應氣候變化發出預警。而在這其中水的可用性由兩項重要因素決定——降水量和蒸發過程中大氣對土地的需求量。由于全球變暖,這種水分平衡一直在發生變化。雖然不同地區的降水量變化不同,但蒸發量主要是由于溫度升高而增加的。因此,世界上大多數地區都有變得越來越干旱的趨勢。” 無論造成干旱的原因是什么,它都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動態,包括供給人類的飲用水。它還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嚴重影響,因為植物必須能夠在含有較少水分的土壤中進行光合作用,且要應對由于溫度升高而蒸發更多水分的大氣。而常由干旱所致的荒漠化則會加劇土地的貧瘠程度并造成其失去生物生產力。最終,這將對社會和生態系統造成災難性后果。
惡性循環
在干旱的情況下,正常的蒸發循環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首先,干旱的土壤中含水量更少而對應著的蒸發量會變得更低。其次,由于較低的蒸發量,大氣中凝結水并引發降雨的可能性將變得更小,而這也將塑造一個更加干燥的環境。在此基礎上,土壤所能在大氣中汲取的水分會進一步減少。此外,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之下,春天更加暖和這也導致土壤會變得更干。隨著春天而來的是植物開始生長,并在這個季節消耗水分。隨著夏天到來土壤變得更加干燥,而植物則沒有辦法通過蒸發水分在高溫天氣中得到緩沖。“我們知道干旱會局部地發生”米拉列斯說道,“但我們正在研究風如何將大量干燥空氣吹到另一個地方,從而引發新的干旱。這種現象有點像野火。” 全球氣候變暖意味著,不僅會出現熱浪和更多的干旱,而且它們往往會同時發生。適應和緩解是兩種可以協助改善這些情況地方法。米拉列斯表示:“作為一種適應措施,土地覆蓋變化(例如植被)可以幫助我們抵御熱浪,但我們必須確保這不是我們的A計劃。對應地,A計劃應該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沙漠學者費爾南多·梅斯特雷(Fernando Maestre)
來自阿利坎特大學的生態學教授費爾南多·梅斯特雷于2005年開始在西班牙進行研究。他所主導的生物沙漠項目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了第一次實地調查,以評估氣候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所帶來的改變,如放牧對土地上植被覆蓋所造成的壓力和旱地生態系統將會帶來的影響。而做好協同工作是調查如此龐大現象的關鍵。如今,生物沙漠項目是全球性的,包括來自除南極洲以外各大洲21個國家的科學家和當地的生態系統。“我要求所有的研究團隊都像我們在西班牙做的那樣,因為使用不同的方法意味著我們無法比較世界各地不同區域的調查結果。”梅雷特斯說到,“我們在西班牙的做法證明了它的價值;現在,我們必須測試它是否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中發揮作用。而事實確實如此。” 自1977年聯合國第一個防治荒漠化行動計劃通過以來,干旱地區不斷蔓延,土地退化問題日益嚴重。隨著越來越多的土地陷入荒漠化,糧食安全、生物多樣性和世界經濟面臨嚴重威脅。研究人員觀察到,植物和微生物多樣性在保持旱地容量并在為土壤肥力和植物生物量提供基本生態系統服務的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這些生態系統服務對于支持全球10多億人的生計至關重要。他們還報告了,干旱的增加促進了旱地結構和功能的突然變化。這最終導致其向低覆蓋(稀疏植被)生態系統的轉移。在高干旱值的情況下,該生態系統將面對營養和物種貧乏等問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SDG)呼吁在可持續的土地管理的同時,在荒漠化、沙塵暴、土地退化和干旱問題上深化合作,以避免災害并提高抗災能力。“直到幾年前,還沒有人能想象生物多樣性在全球旱地中的重要作用,也沒有人能想象存在多個生態系統閾值來應對干旱的增加。”這些發現增進了人們對旱地治理在當下以及未來的理解和規劃。
早期預警
最終,這些見解可用于設計有效的行動,以遏制全世界干旱地區的荒漠化。聯合研究中心的新版《世界荒漠化地圖集》明確指出,“土地退化被認為是人類主導的全球問題。”而生物沙漠項目則正在測試多種預警指標的適用性。結果表明,旱地植被的特征可以用來標志全球旱地的生態系統退化。他們還計劃擴大研究項目,開始探索旱地結構和功能的長期變化,而該探索正是通過再次調查他們15年前調查的原始區域。
參考文獻:https://phys.org/news/2022-06-sands-desertification-europe.html
編譯:曾楚朝
審核:Daisy
標簽:
上一篇:南非的一項緩解能源危機行動計劃,或將影響該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快看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工人版畫作品走進校園文化節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鄒明強通訊員婁嘉明趙志忠3月25日,三峽大學第九屆桃花文化節隆重開幕,來自中國一冶
2023-03-26 14:40
原標題:獨“鋦”匠心?非遺技藝讓殘瓷重生人民網記者王帆“鋦盆兒、鋦碗兒、鋦大缸……”,年長的人或許還記得,早年間,在悠長的小巷里,手
2023-03-26 14:35
原標題:“冰箱”詞義里的時代變化楊絳先生1984年創作的一篇回憶性散文《老王》,入選了中學語文課本。其中一段文字這樣寫道:“有一年夏天,
2023-03-26 13:53
原標題:一招破解文字密碼!《說文解字》怎么做到的?你知道每個漢字的字形都有特定含義,可以被逐一拆解嗎?作為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表意文
2023-03-26 13:33
原標題:喬峰扛著音箱玩《鬼泣》了!(主題)鑒定對象:《Hi-FiRush》?上線平臺:PC、X-BOX(副題)文 劉克洪在Metacritic官網上202
2023-03-26 13:32
原標題:楚雄千年彝繡亮相上海時裝周文匯報訊(記者沈竹士)作為2023秋冬上海時裝周的一部分,“夢回千年牽手時尚——楚雄彝繡上海發布”活動
2023-03-26 13:52
原標題:天真只為書卷香(主題)——在《讀者》插圖中感受藝術之美(副題)光明日報記者田呢【藝境觀象】1981年,《讀者》在甘肅蘭州黃河之濱
2023-03-26 11:43
原標題:洛陽推出實景劇本殺涉及多家博物館(引題)?游客花1688元可夜宿古墓博物館?(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屈暢實習生侯翔宇3月24日,河
2023-03-26 11:35
原標題:溫故而知今(主題)《畢竟東流去——清史筆記》序(副題)李國文小平寫舊體詩,很見功夫。這次讀他的歷史隨筆,感到他另一支筆的力量
2023-03-26 10:49
原標題:網紅書店不少報刊一份難求(引題)在三亞想買份報刊,咋就這么難?(主題)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賴書聞)來三亞旅游的宋先
2023-03-26 10:38
原標題:角逐2022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它們是“種子選手”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喬雪陽中華文明有8000多年起源史、5000多年形成史。正是一次次的
2023-03-26 10:52
原標題:河南洛陽出土兩套北朝圍屏石床光明日報記者王勝昔光明日報通訊員智慧貼金涂朱、雕刻精美、神獸護門、儀仗出行……3月23日,在河南省洛
2023-03-26 10:45
原標題:山西文旅數字體驗館煥新升級光明日報記者李建斌坐地行萬里,“一眼”五千年。3月21日,山西文旅數字體驗館全面煥新升級,以全新的數字
2023-03-26 10:37
【藝評】原標題:是花就會盛開,是樹就會逢春蘇墨張頌文火了。憑借《狂飆》中的精湛演技,這位46歲的中年男演員,終于站到了C位。不僅是張頌文
2023-03-26 05:42
原標題:非遺傳承奏響鄉村振興新樂章尚仕權正在自家的小院里吹奏嗩吶。日前,在嗩吶之鄉——重慶金橋鎮綠水村的農家小院里,48歲的非遺傳承人
2023-03-26 05:52
原標題:田野調查顯示,云南有很多少數民族樂器還未被人熟知便已瀕臨失傳——(引題)為少數民族樂器留下記憶(主題)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趙
2023-03-26 05:37
【新書榜單】原標題:解讀好的教育闡釋吃的哲學《媽!這是我的人生》 王食欲 永愛著 人民郵電出版社什么是好的教育?這是個很難給出標準答案
2023-03-26 05:39
原標題:第六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開幕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蘇墨)3月24日,第六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開幕式暨高峰論壇在北京
2023-03-26 05:41
【作品廣議】原標題:珍惜凝視的機會肖承森凝視 趙曙合漫畫源于生活,和很多藝術門類一樣,漫畫通過關注生活,發現生活很精彩,也很無奈。讓
2023-03-25 07:47
原標題:中青年作家的作品如何“走出去”?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杰莫言的多部小說被翻譯到國外,為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23-03-25 05:43
原標題:歐陽江河出新詩集“創造”跟得上他思維飛翔的讀者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杰磅礴的當代漢語,精微的知識考據,用來形容歐陽江河的最
2023-03-25 05:36
原標題:工人的畫(第1740期)都是駐村干部 陜西 李天躍如今我們這行叫“討” 吉林 孫德民為兒再移山 黑龍江 郝延鵬抄答案 山東 于昌
2023-03-25 05:42
原標題:《故鄉,年少故事》:日本作家寫給孩子的書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杰實習生劉珈汐說起經典兒童文學,你會想到哪些書?《長襪子皮皮
2023-03-24 15:40
原標題:亞洲最大中科院古脊椎所館藏46萬余件化石和人類遺存標本中新網北京3月24日電(記者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2023-03-24 15:34
原標題:當ChatGPT也能創作文學作品(引題)戴濰娜:人更需要生命感知的純度和濃度(主題)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杰第六屆成都國際詩歌周3
2023-03-24 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