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熱圖 > 正文

龍門實驗室打造“1+5+N”創新模式,明確五大研究方向

時間:2022-04-02 16:45:43    來源:大河財立方    

3月22日,第二批省實驗室和省中試基地、產業研究院揭牌儀式以視頻形式舉行。省委書記樓陽生為3家省實驗室、13家省中試基地、15家省產業研究院揭牌。

2021年7月17日、9月23日、10月20日,河南相繼揭牌了嵩山實驗室、神農種業實驗室、黃河實驗室3家省實驗室。第二批集中揭牌3家省實驗室,無疑加快了一流創新生態的建設節奏,至此,河南省級實驗室累計成立6家。

即日起,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聚焦創新河南發展,圍繞第二批省實驗室規劃與建設推出系列深度報道,第一期對話中國工程院院士、龍門實驗室主任樊會濤。

今年整60歲的樊會濤,頭上已有了明顯的白發,但他在科技創新領域的生命力,卻正當芳華。近日,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對中國工程院院士、龍門實驗室主任樊會濤進行了深度專訪,從龍門實驗室的源起、架構、職責、目標、機制、創新等全方位談起。

【定位】主攻智能裝備制造,打造能支撐萬億級產業集群的創新平臺

從名稱上看,龍門實驗室延續了前幾家省實驗室的風格——取自河南代表性地標或文化符號,擁有厚重的歷史底蘊,同時又不失新時代的時尚感。

“龍門實驗室總部設在洛陽,龍門是洛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在河洛大地還流傳著鯉魚躍龍門的美好傳說。”樊會濤表示,傳說中的鯉魚躍龍門是一個非常艱辛的過程,這與從事科技創新工作是一樣的,兩者有著相似的內涵,將實驗室名字定為“龍門”,寓意著責任重大,也寓意著志向遠大。

那么,龍門實驗室給自己設定的“龍門”,到底有多高?

樊會濤告訴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龍門實驗室由河南科技大學、鄭州大學牽頭,聯合省內18家科研院所、國家重點實驗室與龍頭企業共同組建。其使命是“立足中原、智造中國、裝備世界”,以智能裝備制造為主攻方向,重點攻克裝備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核心關鍵技術,打造國家創新高地,產出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成果,成為新材料與智能裝備領域的高端人才集聚地、原始創新策源地、傳統產業煥新地、新興產業孵化地、未來產業發源地,建成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研究基地,能夠支撐萬億級產業集群,成為洛陽市乃至河南省的標志性創新平臺。

“通過實驗室建設,我們要聚合一批關鍵科研基礎設施,匯聚一批頂尖創新人才和團隊,構建一流創新驅動新生態,爭取打造世界一流特色優勢學科群,取得一批原創性科研成果,建成一流科研平臺,成為國家實驗室體系的一部分。”樊會濤介紹。

【架構】打造“1+5+N”創新模式,明確五大研究方向

科學的組織架構,是實現發展目標的“關鍵底氣”。關于龍門實驗室的組織架構及主攻方向,樊會濤做到了“胸中有丘壑”。

他介紹,在組織架構上,龍門實驗室構建“1+5+N”的創新網絡模式。1指的是實驗室總部,負責實驗室的總體規劃和運行;5指的是智能制造基礎研究、智能裝備先進材料、智能裝備關鍵基礎件、智能系統、成套裝備五個科創中心,是實驗室科學研究的主體力量;N指的是實驗室以重大科研任務為紐帶,按需凝合創新資源在參建單位設立的N個研究基地。

龍門實驗室的主要任務是什么?

樊會濤介紹,龍門實驗室確定了材料和裝備制造數理問題、材料創制與性能評價、基礎件性能仿真與摩擦學設計、大規模多智能體協同控制、智能裝備系統集成及優化等五大研究方向。

【優勢】裝備制造領域,河南誕生多項“中國第一”“中國唯一”

智能裝備產業是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集成與深度融合的新興產業。龍門實驗室為什么選擇智能裝備制造作為主攻方向?河南在這方面有何優勢?還有哪些“短板”?

樊會濤表示,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裝備制造業居我省五大主導產業之首,也是河南產業發展換道領跑的關鍵所在。河南在新材料與智能裝備領域有著相對雄厚的科技、人才和產業基礎,這里誕生了多項“中國第一”“中國唯一”。在軸承、齒輪、光電材料、有色金屬加工等方面特色鮮明,礦山裝備、農機裝備、掘進裝備、電力裝備、航空裝備等產業優勢突出,匯聚了以院士—中原學者—大國工匠為主體的高端人才群。

不過,樊會濤也坦言,目前我省在智能裝備制造領域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有待提高,尚未形成一體化的科技創新鏈條。“我們期望通過實驗室的建設,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鏈,推動河南省智能裝備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為河南建設工業強省提供強大引擎和持續動能。”

【機制】薪酬體系要“有競爭力”,到2026年計劃引進3至5個院士團隊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龍門實驗室在體制機制方面有哪些創新?在人才引進方面有何規劃?

“下一步,龍門實驗室在運行機制上一定要大膽探索。”樊會濤介紹,實驗室將實行“強核心、多基地、大開放、大協作、網絡化”的協同創新機制,以平臺構建集聚創新要素資源,以協同研發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實行“揭榜掛帥”“PI制”“賽馬”等制度,通過競爭全面激發創新創造潛能,推動解決科技難題;此外,制定市場化、多樣性、有競爭力的薪酬體系和人才激勵機制,強化“業績+貢獻”的市場化人才評價導向,充分調動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積極性。

“我們將積極制定高端人才‘一人一策’‘一事一議’和‘人才特區’等政策,提供一流科研條件,營造穩定寬松的科研生態。通過構建與人才科研能力和貢獻相稱且具競爭力的績效激勵模式,從而保障科研人員充分享有技術話語權和成果收益權,最終吸引創新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進入實驗室。”樊會濤表示,到2026年,實驗室計劃引進3至5個院士團隊,組建不少于20名領軍人才、不少于1000名技術骨干的國內頂尖科研團隊,突破一批重大科學問題和“卡脖子”技術難題,成為國內有重大影響的科技創新平臺。

【心聲】我是河南土生土長的院士,做好實驗室要“下非常之功”

樊會濤1962年出生于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1986年從西北工業大學研究生畢業后,回到家鄉洛陽從事導彈研發事業。可以說,除卻在西北工業大學求學的幾年時光,樊會濤大部分時間都在河南這片沃土上度過,用數不清的心血和汗水,帶領科研團隊助推我國空空導彈事業進入世界先進水平,填補了我國空空導彈領域發展的多項技術空白。

2013年,樊會濤被增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21年受聘為鄭州大學洛陽校區校長,同時他還是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連續多年在全國兩會期間為民發聲,履職盡責。此次“掛帥”龍門實驗室主任,樊會濤肩頭的擔子“肉眼可見”越來越重。

“我出生在河南、成長在河南、工作在河南,是河南土生土長的院士,能為家鄉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做點事情,義不容辭、責無旁貸。”樊會濤表示,省委省政府以前瞻三十年的眼光做出了“兩個確保”的戰略部署,更是把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放在“十大戰略”之首,作為科技工作者他真切感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對創新工作空前的重視、對創新人才空前的渴望、對創新成果空前的期盼。“作為首任龍門實驗室主任,我將認真貫徹落實省里的決策部署,與科學家、科研團隊一道,下非常之功,用恒久之力,全力推進實驗室高質量發展,早日實現既定目標。”

標簽: 新興產業孵化 龍門實驗室 創新網絡模式 萬億級產業集群 高端人才 創新人才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