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熱圖 > 正文

氣象上投入1元錢 產值上能賺98元錢?

時間:2021-01-07 16:13:14    來源:經濟參考報    

冬有暴雪夏有雨,不測風云刮四季。從雄安新區建設到海南島旅游開發,氣象產業改變了旅游、交通、農業、外賣等行業的原有工作方式。業內普遍認為,氣象上投入1元錢,產值上能賺98元錢。但專家認為,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氣象產業剛剛起步,并存在數據開放度不夠、行業內魚龍混雜、人才匱乏等三大問題,仍需要加緊發力。

近期以來,雄安新區建設工地一個項目部負責人李經理每天都關注汽車爆胎指數。“從夏入冬,工地上車輛多,不能因為爆胎影響工程進度。”據李經理介紹,爆胎指數達到4級時,他指示司機特別注意控制車速,適當減少行駛時間。

開發這一指數的富景天策(北京)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勇介紹說,從汽車爆胎、水泥攪拌,到工地防洪、低溫預警等,氣象產業可以為雄安新區建設提供精準點對點服務。

“氣象數據可以幫助外賣企業依據天氣的惡劣程度將騎手在不同商圈、區域中進行合理調配,增強惡劣天氣區域騎手的運力。”北京墨跡風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位副總裁說。

氣象產業甚至為海南找到了“避暑勝地”。富景天策(北京)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與當地氣象部門合作,綜合氣溫、海拔、溫度等要素設立了旅游舒適指數,在五指山附近找到不亞于北方的“避暑區域”,直接服務于當地旅游產業的布局。

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氣象領域相關企業達到1.09萬家。2019年新增企業注冊量為1317家,是十年前的5倍。

不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氣象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介紹說,目前美國氣象行業產值達7000億美元,歐洲達6000億美元,我國氣象服務產值僅在3000億元人民幣左右。此外,多家氣象企業負責人均對氣象產業的中外之間的差距之大表示認可。同時,谷歌、IBM等國外巨型企業開始布局氣象行業,可能會對我國氣象行業造成沖擊。

記者走訪氣象企業、專家等了解到,氣象產業目前存在三個迫切的問題。

首先,數據開放度不夠。據多家氣象企業負責人介紹,我國氣象衛星的運營主體為國家機構,作為業務衛星,一直免費提供數據,尚未實現商用。

一家氣象公司負責人直言不諱地說,如果想獲得更多一手數據,依然要依靠氣象服務部門,但流程和手續相對復雜,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氣象衛星數據的商業化進程。

多位專家和氣象公司負責人認為,我國自2015年起逐漸開放氣象數據,但開放的速度很緩慢,這成為影響氣象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其次,行業發展魚龍混雜。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氣象領域相關的企業注冊資本在500萬元之內的企業占絕大多數,占比71%。其中,注冊資本100萬元以內的企業又占到近一半。眾多中小企業從事的基本是沒有技術含量的邊緣業務。

記者采訪發現,有的企業拿到氣象部門安裝氣象預報大喇叭的工程,搖身一變注冊了氣象公司;有的公司做起“氣象數據搬運工”,簡單抄襲氣象部門和其他公司的數據成果,招徠生意。

“這些企業擾亂市場秩序,讓處于起步階段的創新型企業腹背受敵。”張勇說。

第三,氣象人才缺口大。自從國內商業氣象服務開放以來,短時間內市場一下涌入了很多做氣象服務的公司。但我國高校中開設氣象學專業的較少,專業人才缺口較大。

一位氣象局負責人直言:“現在不僅氣象局缺人才,氣象企業更缺人才,巨大的人才缺口與快速增加的企業數量形成對比。”

“業內有個說法,氣象上投入1元錢,產值上能賺98元錢。”中國氣象局原副局長許小峰說,在重視氣象產業防災減災的同時,也要重視其商業價值。

首先,鑒于我國氣象產業不成熟,政府需要進一步培育產業發展。多位專家認為,一方面,政府可以出臺公共氣象服務發展政策法規,進一步簡化氣象數據使用流程,激發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氣象服務。

另一方面,天津云遙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峰輝等人呼吁國家建立專項基金和扶持政策,為掌握核心技術的創業者及科技工作者提供足夠的政策環境和資源。

同時,業內人士呼吁明確氣象領域市場與政府的邊界。商業氣象機構經過多年發展慢慢培育起客戶的使用習慣,但不少氣象企業負責人擔心在市場培育成熟后,國家氣象部門借助公權力進軍商業領域,這將嚴重影響氣象市場穩定與發展。

企業家呼吁明確氣象領域的政府邊界,讓民營企業可以安心開拓市場,促進整個產業的發展。

此外,要加強人才培養。專家認為,一方面要加強高校的學科建設,為氣象產業發展壯大培養后備人才,另一方面推出氣象行業職業技能培育機制,提升行業技能水平。

標簽: 氣象數據 公共氣象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