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熱圖 > 正文

“水中大熊貓”白鱀豚現已極度瀕危

時間:2017-11-09 10:00:12    來源:錢江晚報    

11月4日,漁民孔順祥在杭州蕭山區義橋附近的江面上捕了一頭江豚,隨后在漁政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放生。

錢報記者了解到,此次被放生的江豚并非大家印象中的長江江豚,其實是同屬二級保護動物的“東亞江豚”。并且錢塘江流域也曾有過“水中大熊貓”白鱀(jì)豚,浙江自然博物館中尚有一件白鱀豚標本,原體來自桐廬。

“水中大熊貓”白鱀豚現已極度瀕危

近12年來

錢塘江發現過10頭江豚

11月4日下午,漁民孔順祥捕的那頭江豚只是尾部有些擦傷,整體看上去還是健康的。最終,老孔在漁政部門的指導下將它放生了。

近年來,江豚種群數量迅速下降,一直為社會所關注。

杭州市漁政漁港漁船監督管理總站漁業資源增殖科科長童奇烈解釋,這次在蕭山被誤捕的江豚其實是東亞江豚,屬于二級保護動物。它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國際野生動物紅皮書,處于易危狀態。

童奇烈介紹說,江豚屬下面分為印度洋-太平洋江豚和窄脊江豚兩種,窄脊江豚又分長江江豚和東亞江豚兩個亞種。大家常說的珍稀物種江豚多指長江江豚,是早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的極危物種。

雖然是不同的亞種,但錢塘江流域的東亞江豚也是非常珍稀的國家保護動物。童奇烈說,自從他2005年到站里工作至今,錢塘江共發現過10頭江豚,其中7頭在發現時已死亡,“主要是擱淺或被漁網掛住導致死亡。”另外3頭是漁民誤捕,經救護,在確認其身體狀況良好的情況下,均已放生。

記者了解到,今年已有兩次江豚出現的報告。除11月4日的這頭江豚,今年的1月1日還在錢塘江三橋下游,發現一頭死亡江豚。杭州市漁船監督管理總站取回尸體后,對其進行冷藏保存,并請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專家進行解剖分析。

“那次被發現的死亡江豚是一頭剛與母體分離的小江豚,死因或為內出血。”童奇烈說,江豚是哺乳動物,智商較高,但也很脆弱,在遇到外界驚嚇時,體內會產生應激反應,造成內出血。記者在杭州市漁船監督管理總站也見到了兩個死亡江豚制成的標本,另有一個標本捐贈給了浙江自然博物館。

錢塘江流域曾有過白鱀豚

標本在浙江自然博物館

除了江豚,錢塘江流域內還曾有過“水中大熊貓”白鱀豚的生存記錄。目前浙江自然博物館內的一件白鱀豚標本,其原體就來自位于錢塘江上游的桐廬。

1974年,現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著名白鱀豚研究專家、浙江奉化人周開亞和他的同事們組織專業人員在長江中下游和錢塘江進行白鱀豚分布調查訪問。當時的發現就是除了長江中下游流域之外,浙江的錢塘江、富春江中也曾有過白鱀豚。由此調查人員還提出了一個新觀點:長江口及錢塘江發現白鱀豚的這一事實,說明它可生活在河口的咸淡水中,不是純淡水生活的齒鯨。

錢報記者前往浙江省自然博物館探訪時看到,這具標本呈黑色。據了解,這頭白鱀豚是1955年4月在浙江桐廬附近江段捕獲的,當年錢塘江發生特大洪水,該江段還曾發現過數十頭白鱀豚。但由于年代久遠,加之種群本就不多,除了上述內容外,幾乎再無錢塘江內白鱀豚生存狀況的資料。

這與周開亞調查中“1955年錢塘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時,有數十頭白鱀豚到達距海約350公里的桐廬江段”等表述相吻合。

為避免悲劇再生

錢塘江嚴保水生動物資源

今年11月初,關于白鱀豚物種滅絕的網上文章被熱傳,中國淡水魚類研究專家、長期關注長江生態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表示,在我國長江流域,不排除還有個體存活,尤其是在長江口寬闊的江域里,是有可能有白鱀豚的。因此,白鱀豚目前仍然處于2007年中外科學家宣布的“功能性滅絕”。(指該物種因其生存環境被破壞,數量非常稀少,以致在自然狀態下基本喪失了維持繁殖的能力,甚至喪失了維持生存的能力。)

為了避免白鱀豚的悲劇在江豚上再現,童奇烈告訴錢報記者,他們目前與一些動物救助保護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發現受傷江豚會請專業人士及時進行救護,死亡江豚的尸體也會進行解剖,分析死因,較為完好的尸體還會被制成標本,保存下來,為科研和保護工作提供重要信息。此外,漁政部門每年都會定期開展水生保護動物科普宣傳活動,向漁民們介紹錢塘江里的保護動物和國家在動物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

發現受傷江豚會請專業人士及時進行救護,死亡江豚的尸體也會進行解剖分析。(記者 陳偉斌實習生 楊媛媛 )

標簽: 大熊貓 白鱀豚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