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一對大城市里的年輕夫婦先后離職,在青島嶗山的山林中建立了“自給自足實驗室”,盡量不使用與不可持續能源相關的工具,獨立生活了5年?,F在,他們新的“社區實驗”正在福建的丘陵之中進行。而從一開始,質疑的聲音就一直存在。
剛剛下過一場大雨,邢振和一名從青島來的朋友種秋葵,身后是唐冠華、邢振夫婦居住的圓頂木屋。
3月中旬,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剛剛下過一場大雨。縣北部關中村山腳下的農田里,兩個穿著格子襯衫、抓絨衣的年輕人正用不太熟練的動作揮著鋤頭翻地。對于居住在半山腰一座圓頂木屋的唐冠華和妻子邢振來說,這是再平常不過的畫面。然而兩年前,他們從青島來到關中村建立“南部生活”共識社區時,這里還是一片難覓棲身之所的荒地。
早在2011年,面對城市的高房價和霧霾,22歲的唐冠華就開始思考一種主流之外的生活方式。很快,從事廣告設計和理財分析工作的唐冠華和邢振先后離職,在青島嶗山的山林中建立了“自給自足實驗室”,盡量不使用與不可持續能源相關的工具,獨立生活了5年。
來到福州后,唐冠華花5萬元購買了一輛二手汽車,靠這輛車拉回了許多建筑材料。
“南部生活”是另一個實驗的開始:在當地公益基金會的幫助下,他們租下了福州關中村500畝土地,使用期限20年。建設初期,曾有60多人聚集在這里,現在有7名常住成員。唐冠華和妻子邢振希望聚集一群有著共同理念的人,通過自然農耕、生態建筑、可持續能源和制作手工日用品等技術,解決長期居住在農村的生存問題,并建立親密的聯系。
在提出申請,并在當地居住一段時間后,經過常住居民投票表決通過,即可成為“南部生活”的正式常住居民。常住居民經過民主商議、投票,表決出一系列公約,對公共支出、社區公共基金等進行規范。他們共同制訂了與土地為善、與村莊為善、與伙伴為善的三項原則,不用化肥、農藥、除草劑,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不惡意競爭,彼此平等互助。社區還曾短暫引入過南部生活社區幣,用于社區相關的交易,也供消費者購買社區的產品與服務,可與人民幣1∶1兌換。
唐冠華和邢振夫婦居住的圓頂木屋室內一角。
夫妻倆居住的圓頂木屋距離村子幾百米遠,是和朋友們一起搭建的。屋里的電氣設備一應俱全,太陽能發電在村子停電時仍能應付日常消耗。屋外停著一輛二手的紅色兩座跑車,用來載人拉貨。與嶗山的“自給自足實驗”不同,這些只有在現代工業社會才能量產的物品成了山中生活的得力工具。
邢振打算在屋后的菜地里種些秋葵,從翻土到播種,整套動作都做得麻利。剛到福州時,南方氣候讓她種的蔬菜顆粒無收,“北方的種菜經驗在南方田地里行不通,要從新開始學習”。在嶗山生活期間,唐冠華曾自制發電機、洗衣機、環保旱廁。如今只有旱廁被帶到了福州,并被鄭重地設置在房間正中央,“沒一點味道,不會吸引蚊蠅”。
唐冠華近期的工作是建設一棟集公廁和淋浴功能為一體的木屋。勞動前,他會擦好防曬霜,戴上手套,還會選一首喜歡的歌曲,“并不是為了艱苦的生存,而是要快樂地生活,也只有這樣才會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進來”。和選擇那輛紅色二手跑車的理由一樣,唐冠華希望這個社區的生活美學并非單純的“回歸原始”,而是“給城市生活提供新的可能”。
2016年,邢振與唐冠華制作了名為《獨立之道》的紀錄片和紙質書,里面分步驟記錄了他們制作和使用各種工具的辦法,并提供開源下載。
3月14日傍晚,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關中村,“南部生活”共識社區成員在墾荒前將蘆葦和野草燒掉,日本建筑師吉富遙樹、社區發起人唐冠華和邢振(左至右)見到燒荒的場景,臨時起意來到現場演奏。
2017年底加入社區的日本籍成員吉富遙樹是一名建筑師,他設計并正在搭建的“曠野餐廳”可以為社區居民提供集中就餐場所。傍晚歇工后,他和唐冠華一起彈琴唱歌。寂靜的山林中,歌聲傳得很遠。
33歲的“聾沒耳”曾在北京為奔馳汽車提供IT運營維護,辭職后來到這里。20畝的農田里,他每天定時勞作,播種土豆,挖坑種樹。初來時籃球大小的啤酒肚早已不見了,“過去5年在職場中沒有創造出一件產品,但眼前的土地可以生產出實實在在的東西”。
曾在北京的一家私立學校工作的王海龍在村里一家公益學校擔任兼職教師。
王海龍是除唐冠華夫婦外,第一批抵達福州的人中唯一留到現在的。曾在北京的一家私立學校任職的他幾乎是社區里最忙的人。除了務農,他還要照顧一家公益組織和社區合作的自然學校,周末帶著城市來的孩子種樹、種水稻。他說,也許有一天他也會離開,“種樹的人未必就能吃到果子”。
于伯公今年48歲,曾在北京從事藝術創作。2016年來到這里后,他進行了大量房屋改造,并自釀白酒,自制弓箭。
社區成員們對外銷售手工皂、自釀白酒,紡織課、弓箭制作課、付費短期居住體驗也能帶來收入。然而社區的公共資金依舊處于緊張狀態,最近一次寬帶繳費后,資金余額已是負數。唐冠華申請了所有目力所及的公益基金,但絕大部分窟窿需要他自費填補。
30歲的劉繼虎在社區經營著一家養豬場,大學所學專業是畜牧獸醫。
3年的時間里,共識社區的人口一直流動,一個個成員和社區互相觀察,互相篩選,理念不一致的選擇離開。2月中旬,55歲的詩人管黨生加入社區。3月中旬,23歲的楊帥在社區短暫居住后,拒絕了唐冠華等人的挽留,打算回到老家成都附近的農場“再學習學習”。
許多人從外地趕來,看一眼就走了。有戶外愛好者不住樓房,帶著帳篷就上山。還有尚在哺乳期的母親帶著孩子滿懷憧憬而來,但社區硬件達不到要求,一段時間后還是離開了。
來自廣西北海的思雨今年30歲,曾在這個社區生活1年,已于3月底搬離。
從邁出第一步開始,質疑的聲音就一直存在。唐冠華認為,現在硬件還在建設,最需要的就是人。一位女性成員因多次違反規定,經過社區所有居民投票表決后,被開除出常住居民名單。被“驅逐”后,此前在農場工作、自發來到這里的她在社區附近的村子流連了一陣,最終決定離開,“在社區的一年,別人像是一面鏡子,能照出自己的缺點”。
唐冠華所憧憬的社區最終模樣,是一個新的家庭,“相伴而生,彼此守護,承諾在一起,分享所有,共同撫養后代,贍養老人。不分離的愛。”官網的理念介紹頁面上,最開頭這樣寫著。(記者 李雋輝攝影報道)
上一篇:“江口沉銀”遺址入選2017年度十大考古發現
下一篇:內涵段子被廣電總局永久關停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子夜外賣》描繪城市的夜色畫卷(主題)總制片人張燁鏑:帶觀
2023-06-17 15:43
原標題:用腳和筆丈量世界(引題)?阿來《西高地行記》出版(主題)華
2023-06-17 13:45
原標題:“這里是三星堆”:高清手繪圖“復活”國寶華西都市報-封面新
2023-06-17 13:49
原標題:90多個“關鍵詞”還原蘇軾(引題)?蔣藍新作《蘇東坡辭典》出
2023-06-17 11:34
原標題:圖博會天津出版傳媒集團再創佳績(引題)?《閱讀天津·津渡》
2023-06-17 11:35
原標題:良渚遺址“琮王”“鉞王”現身上博(主題)6月20日起亮相“實
2023-06-17 11:51
原標題:《魚廬記》:鄂地小人物的傳奇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杰近
2023-06-17 11:52
原標題: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科幻電影創作將走向何方──(引
2023-06-17 11:56
原標題:國標舞劇《人間四月天》啟動創排北京日報訊(記者韓軒)北京舞
2023-06-17 10:40
原標題:2023年青年攝影獎申報啟動天津日報訊(記者仇宇浩)近日,世界
2023-06-17 10:37
原標題:別樣《鳳求凰》百人合唱點擊量百億次作品(主題)中國古詩詞藝
2023-06-17 10:53
原標題:首屆天津音樂節中國天津·2023圣彼得堡愛樂樂團演繹經典(引題
2023-06-17 10:32
原標題:電視劇《淬火丹心》唱響武鋼人的青春之歌長江日報訊(記者萬旭
2023-06-17 10:53
【作品廣議】原標題:主動自覺,珍視生命肖承森汗流禾下土 蘇慶眼下正
2023-06-17 05:45
解碼文化自信的城市樣本原標題:長沙:千載星城吐芳華天上一顆星,地上
2023-06-17 05:56
原標題:第五屆中國西藏旅游文化國際博覽會6月16日晚開幕由文化和旅游
2023-06-17 05:54
原標題:開心果左一:節約用水左二:面具左三:——把衣服穿上!右一:
2023-06-17 06:00
原標題:“中國戲曲節2023”在香港開鑼新華社香港6月16日電(記者褚萌
2023-06-17 06:01
原標題:取材于武鋼的發展歷史(引題)《淬火丹心》凝聚鋼鐵人的青春與
2023-06-16 21:32
原標題:山東:文化館里涌動“青春力量”中國文化報駐山東記者蘇銳剛過
2023-06-16 17:49
原標題: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開幕6月15日,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現場,參
2023-06-16 16:42
原標題:芭蕾舞劇,如何圈粉諸多觀眾?中新網北京6月16日電(記者上官云
2023-06-16 14:44
原標題:中新人物丨演員楊蓉:學演戲,得先學做人中新網北京6月16日電(
2023-06-16 14:49
原標題:《尋她》首映舒淇暢聊與九零后導演的“碰撞”(引題)我心里曾
2023-06-16 14:52
原標題:“京城飄書香五洲共閱讀”(引題)第21屆北京國際圖書節開幕(
2023-06-16 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