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即時 > 正文

環球速讀:每日優鮮的“至暗時刻”,生鮮電商如何面對終局?

時間:2022-07-30 18:30:34    來源:網絡貨運平臺指南    
上市一周年——在這個值得所有上市公司歡慶的日子里,對于頭頂“生鮮電商第一股”的每日優鮮而言,卻顯得有些沮喪甚至悲鳴。

連年虧損、資金緊張、創始人先后退出、出售相關業務股權、關停門店及相關業務甚至就地解散等各種傳言接踵而至。截至發稿前,每日優鮮股價報0.135美元/股,跌幅達到了42.8%,總市值更是回落至3186萬美元。若按當初13美元/股的發行價計算,每日優鮮的市值蒸發了99%。

一、為何走到了懸崖邊


(相關資料圖)

雖然每日優鮮、叮咚買菜都在不同程度收縮前置倉的數量,但這就意味著前置倉模式將走向終局?未必。

縱觀互聯網行業,既要燒錢搶用戶又要花錢建基礎設施,重資產類玩家或多或少存在著盈利難的問題。比如美團,騎手成本高企,擠壓了餐飲外賣盈利空間,美團通過高頻帶低頻策略,將外賣業務流量通過毛利高但頻次低的到店酒旅業務二次變現,獲取利潤。

在此背景下,每日優鮮借B端探索第二曲線的思路或許沒錯,但B端的業務邏輯與C端存在差異、且B端業務交易周期長,新業務后續業績如何、能否助其走出退市危機,還需要市場檢驗。但截至7月28日,每日優鮮最新股價已跌到0.14美元,較發行價13美元暴跌約99%
前置倉難盈利的趨勢下,各方紛紛探索第二增長曲線。叮咚買菜精細化運營前置倉,并發力C端,做自有品牌、研發預制菜等,每日優鮮則向B端進軍,做起了智慧菜場和零售云生意。

(1)智慧菜場:“輕資產版”的前置倉

為什么選擇菜市場?艾瑞咨詢發布的《中國智慧菜場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菜市場生鮮零售占整體生鮮零售的56%,依然是最大的生鮮零售渠道。

2020年下半年開始,每日優鮮通過整包改造,從場地、軟硬件,到SaaS工具、供應鏈,大規模推進智慧菜場業務。

對于每日優鮮來說,選擇菜市場進行近場履約,不僅能優化成本,減少前置倉履約成本高的難題,還能通過菜市場低成本獲客,以更合適的方式進軍下沉市場。

前景雖然很美好,但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6月,每日優鮮改造了近100家菜市場,而全國菜市場總量近4萬個(2019年底數據)。

每日優鮮的智慧菜場不僅規模較小,還面臨阿里、京東、美團等巨頭的競爭。

如美團閃購旗下的“菜大全”,模式偏輕,截至2020年6月底,已助300多個傳統菜市場進行線上售賣、運營。

阿里旗下的餓了么、阿里云、客如云,服務偏“重”,通過提供智能設備+系統+標準+運營+即時配送的全方位服務,截至2021年Q3,已落地80余家數智化菜場。巨頭入場下,每日優鮮能獲取多少份額?

不止如此,招商證券《生鮮產業鏈:菜市場行業深度研究報告》顯示,低線城市菜市場毛利率10%-25%,攤位日銷額在1000元左右。每日優鮮智慧菜場的收入主要來源于租金、SaaS產品年費以及電商業務GMV收取相應傭金,在菜市場本就不高的毛利率下,以每日優鮮現在的市占率及利潤率,能在多少程度上撐起其盈利渴望?

2021年Q3每日優鮮其他收入為4370萬元,但主要來自“便利購”智能自動售貨機的產品銷量增加,以及會員費收入有所增加,智慧菜場的收入貢獻度可見一斑。

(2)零售云:助傳統商超做電商生意

除了智慧菜場,去年3月,每日優鮮發布了“(A+B)x N 戰略”,即(前置倉即時零售+智慧菜場)x零售云”新戰略,通過平臺模式進一步拓展B端生意。

所謂零售云,即幫傳統商超做電商生意。如果智慧菜市場更多是降低前置倉的成本,零售云則負責加大市場覆蓋面,進而增收。其盈利模式是每日優鮮攜手騰訊智慧零售,通過幫中小商超,提升線上銷售額,從中抽成。截至2021年9月30日,每日優鮮已與11家超市簽訂合同,為其提供零售云服務。

每日優鮮的前置倉與零售云,有些類似盒馬與淘鮮達,盒馬需要自建門店,模式較重成本高,淘鮮達則是借淘寶給傳統商超導流,帶來訂單,模式輕可快速復制擴大。

淘鮮達效果如何?截至2020年淘鮮達上線3年時,已有2500+家線下商超入駐。但一份來自2021年初的業績交流紀要顯示,淘鮮達在有廠商補差情況下,2020年整體虧了1000萬。其中非生鮮一單虧7-8元,生鮮雖賺錢,但生鮮占比要達到65%才能實現整體盈利。

淘鮮達的情況不代表每日優鮮的零售云一定會虧,但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在巨頭入局且盈利較難的情況下,每日優鮮的零售云生意恐非坦途。

二、生鮮電商將迎終局?

每日優鮮是前置倉模式的首創者,可讓每日優鮮走進死胡同的,也是前置倉模式。

前置倉給每日優鮮造成了過高的履約成本,2018年至2020年,每日優鮮履約費分別為12.39億元、18.33億元以及15.77億元,履約費用占總收入的比例最高能達到34.94%。

前置倉模式也給“友商”叮咚買菜帶去沉重的負擔。據叮咚買菜2022年Q1季度財報顯示:叮咚買菜履約費用為14.84億元,其中包括倉儲租金、人力工資等方面的開銷。按照履約數1億單來計算,叮咚買菜每派送一單,便需要自掏14.84元的成本費。

前置倉模式鑄就了生鮮電商賽道的輝煌,同樣也給生鮮電商玩家挖好了墳墓。不管是每日優鮮還是叮咚買菜,都把“關停前置倉”作為2022年的首要工作。

2019年,每日優鮮在全國范圍內的前置倉數量超過1500個,但截至2021年6月,其前置倉數量縮減為625個;叮咚買菜陸續關停在安徽宣城、滁州、廣東中山、珠海、清遠、江門,河北唐山、廊坊,以及天津等地相應站點。

當燒錢換流量的商業邏輯宣布失敗,每日優鮮迫切需要新的業務來實現自救。而首先被每日優鮮盯上的,是社區團購和菜市場。

每日優鮮孵化出主打社區團購業務的“每日拼拼”,社區團購和生鮮電商非常相似,但卻又本質上的不同,生鮮電商是消費的升級,社區團購是便民服務。消費升級遇上了消費降級,就意味著“每日拼拼”在玩家眾多的社區團購賽道難以找到抓手。

再加上2021年以后,社區團購被全面叫停,大量玩家被迫“畢業”:十薈團在2021年底關閉了全部業務;多多買菜集中“關停并轉”站點,多個低效團被關停或合并;橙心優選也在2021年9月選擇全面轉型2B業務。

社區團購垮了,還有菜市場。每日優鮮先是獲得已有菜市場的經營權,成為其運營方;再將這些菜市場進行數字化改造,將傳統菜場的線下業務打通到線上,建立私域流量。

這樣一來,這些菜市場就成了“輕資產版”的前置倉,每日優鮮每年可以收取租金、平臺服務費以及按照商戶電商業務GMV收取傭金。

然而菜市場比較屬于傳統領域,每日優鮮注定要面臨大潤發、物美、永輝等大型商超的直接競爭。想利用互聯網思維轉型成“平臺型電商”,打通B端生意,難度不亞于再造了一個“前置倉模式”。

目前,智慧菜場還處于早期階段,沒有承擔起“拯救”每日優鮮的使命。

三、每日優鮮徐正回應

據《商業觀察》報道,每日優鮮業務部負責人透露,徐正已經躲起來了。也有傳聞說:徐正“已經跑路了”。

7月29日,《中國企業家》聯系到了徐正。對于上述傳聞,徐正回復稱:“我一直在國內,這種謠言太惡毒了吧。”

當記者問徐正是否身在香港時,每日優鮮有關負責人幫他回答了這個問題。該負責人表示,“徐正在創業之初(2014年至2015年),就已經隨父母申請移居到了香港。但他現在一直在北京。”不僅如此,他甚至加重語氣強調,“現在公司所有的高管都在北京。”

除了尋找新的投資人和買家,現在的徐正還需要做的三件重要的事是:安撫公司原有的老投資人、被迫離職的眾多員工和無處要債的供應商們。

然而,正是因為對這些人的處置欠妥,導致外界對公司的不滿和怒火已逐漸蔓延開來。

一個月前,有消息稱,每日優鮮的一些老投資人曾想辦法撤資,但未能實現。對此,上述高管稱,撤資是嚴肅的事,作為上市公司,投資人可以通過二級市場撤離,不是說跟公司打招呼,就能想撤就撤的。

面對眾多一夜之間被裁掉的員工的不滿,上述高管稱,徐正等高管在想辦法給予他們補償,“都是工作多年老同事,我們也非常內疚,想辦法幫助大家解決,我們會征求員工的意見,將員工問題列為最高優先級去處理。”

然而,當記者質疑為何不直接跟被裁員工去溝通這些問題時,他表示:“徐總沒有出來,但是公司其他的合伙人出來了,在電話會上給大家解釋了——目前情況比較艱難,跟大家道了歉,說了目前的實際情況。我們有兩位合伙人出來講了,他們就代表了徐總。”

市場一度傳言每日優鮮將要破產清算。上述高管稱,破產清算是謠言,公司沒有這個打算,“上市公司破產清算不是我們能發起的,這是法律常識,破產清算必須由債權人發起。”

至于公司是否已全體解散?上述高管稱,公司并沒有整體解散,各個部門都保留了一些人,除了極速達業務外,其他業務均正常運轉,但剩余在職員工的具體人數并未透露。同時,極速達業務也并不是如外界所稱的完全關閉,而是暫停運營,等未來渡過難關、融到資金后還會重啟。

標簽: 破產清算 上市公司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