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原創 > 正文

海南昌江整合扶持資金 探索企業合作社托管貧困戶

時間:2017-11-16 10:23:20    來源:海南日報    

11月13日下午,昌江黎族自治縣昌化鎮鎮政府里很熱鬧,來自大風村等4個行政村的37戶貧困戶,趕來領取今年的第一份分紅。

海南昌江整合扶持資金 探索企業合作社托管貧困戶

“郭紅雨,8471元!”昌江田園養鴿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榮豪的聲音很洪亮,把錢交到貧困戶手上,她比村民還要開心。今年,她將昌化鎮4個村子的37戶貧困戶吸納進了合作社,不僅讓貧困戶們分享了合作社的收益,自己的產業也越做越大。

合作社和貧困戶共享發展紅利實現雙贏,還要從昌江探索的扶貧新模式說起。

今年,昌江為解決貧困戶的持續增收問題,由縣里整合8664萬元產業扶持資金,依托本地和引進的8家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用“托管貧困戶”的方式,讓貧困戶帶著扶貧產業發展資金加入,增強了企業的發展活力,也讓貧困戶的收益有了保障。

根據昌江與企業、合作社簽訂的協議,企業及合作社每年必須拿出扶持資金金額的12%,作為貧困戶的固定收益,于年底再根據貧困戶的扶貧產業資金投入比例,以“分紅”形式發放給貧困戶,保障其收益。

“分紅并不是簡單地把投入的資金再返還回來。”昌江縣副縣長陳國斌說,資金投入企業和合作社,扶持了企業及合作社的發展,壯大了扶貧產業。而年底的分紅則從企業、合作社收益中支出,讓企業、合作社保持“緊迫感”,避免“磨洋工”。

在這樣的模式下,昌江扶持壯大了本地的特色產業,企業、合作社壯大了經營規模,貧困戶則喜獲收益,可謂三方共贏。

“企業、合作社的帶動作用起來了,農戶沒有資金、技術、渠道的問題解決了,同時也減少了貧困戶的風險,還刺激了產業的發展,一舉多得。”陳國斌表示,貧困戶通過在企業、合作社務工取得收入外,還能學技術、學知識,待到時機成熟便能獨立出來發展,激發貧困戶的發展動力。

以田園養鴿專業合作社為例,今年合作社吸納的資金超過了250萬元,在原有兩個規模養鴿場的基礎上,今年10月又建成投產一個3萬對種鴿養殖場,能實現年產值360萬元,形成了當地有名的特色產業。合作社發展壯大后,37戶貧困戶能獲得超過30萬元的收益,加上務工收入,將在年內實現脫貧。

“資金注入并不等于白給,以3年為限,到時候注入多少就得返還多少。”昌江縣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過去的扶貧工作中難免會出現合作社獲得扶持資金后依舊發展不起來的窘境,而貧困戶要么分紅極少、要么依舊積極性不高,難以形成持續的增收。

通過“托管”模式的引入,有了“固定分紅”的壓力,企業、合作社的發展積極性起來了;有了資金、技術、渠道,貧困戶們的脫貧積極性也得到了保障。下一步,昌江還將以壯大扶貧產業、引導貧困戶自主發展為導向,繼續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打響新戰役。

標簽: 昌江 貧困戶 海南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