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原創 > 正文

促進各方歸位盡責保障資本市場功能發揮和高效運行的基礎性

時間:2020-11-09 13:20:32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在10月21日舉行的金融街論壇上,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指出,要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發表講話稱,下一階段證監會將著重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促進市場各方歸位盡責。

易會滿系統地闡述了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的內涵和特征。他指出,總的看,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應該是一整套緊密聯系、內在協調、相互支撐的制度生態體系,共同構成保障資本市場正常運行有效發揮作用的“四梁八柱”。具體而言包括幾方面特征:基礎制度具有廣泛性、系統性和全面性。基礎制度的核心是要促進市場各方歸位盡責。基礎制度通過法律法規和制度規則安排厘清市場各參與方的權利義務關系,規范市場的運行組織方式和市場主體行為,包括監管部門的職責邊界,是構建良性市場生態、保障資本市場功能發揮和高效運行的基礎性、關鍵性制度安排。

同時,基礎制度必須是連續、穩定和可預期的。基礎制度應該是管根本、管長遠的,加強市場基礎制度建設,要體現對市場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和把握,彰顯有利于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理念和核心原則,不能左右搖擺。同時,基礎制度也要兼具基本穩定和與時俱進,隨著市場發展不斷豐富完善。基礎制度還應該體現從出實際出發和借鑒國際最佳實踐的有機結合。我國資本市場總體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投資者結構、上市公司結構、法治誠信環境等與成熟市場差異較大,需要我們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立足我國國情市情,不斷強化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的時代性和適應性,逐步形成既遵守國際市場慣例又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本市場制度體系。

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具有時代意義。中證金融研究院院長張望軍表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發揮資本市場功能作用提供了契機,也對資本市場改革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按照“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方針,加強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增強資本市場樞紐功能,更好地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實際上,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也是黨中央對于資本市場改革發展提出的明確要求。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2019年證監會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工作座談會在提到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12項重點任務就已經明確,要總結推廣科創板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穩步實施注冊制,完善市場基礎制度。日前,易會滿在受國務院委托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有關工作情況也表示,要系統推進基礎制度改革。總的考慮是,堅持整體設計、突出重點、問題導向,補齊制度短板,推進關鍵制度創新,增強制度的穩定性、平衡性、協同性,加快建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體系。

“基礎制度是整個資本市場的底座。”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記者表示,從市場運行角度來看,基礎制度涵蓋了資本市場從入口到出口的整個過程,跨越全市場各個環節,從橫向截面來看,則分布在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各個節點與層次。“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完善的一大標志,就是市場主體對整個制度機制有敬畏感,能夠自動遵守相應行為規范,承擔起各自的義務和責任。”董登新認為,“歸位盡責”精準地指出了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完善的關鍵。過去,資本市場的基礎制度不完善,依法治市不到位,行政干預與依法治市存在沖突,行政和市場的邊界不清晰。促進市場各方歸位盡責,意味著市場參與的各個主體都需要各自承擔自身的法律責任,整個資本市場的生態就會實現良性循環。

同時,基礎制度必須是連續、穩定和可預期的,不能左右搖擺。董登新認為,這一表述十分具有針對性。過去改革當中有時出現左右搖擺甚至倒退的情況,例如新股發行、市值配售等問題,改革過程不連貫,改革容易受到市場環境、股市漲跌的影響。資本市場改革,必須要在明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大方向的基礎上,堅守基本理念和核心原則,才能給投資者和市場明確的預期,建立起市場對改革的信任感。記者 吳黎華

標簽: 資本市場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