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是指向上級機關匯報本單位、本部門、本地區工作情況、做法、經驗以及問題的報告,優秀的報告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報告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資料圖】
20xx年6月24日—20xx年6月28日,我們班同學對青島市部分地區進行
了為期一周的實地認識實習和紀錄片觀看的教學生活。在學院領導和指導老師的關懷指導下,我們度過了一個非常充實有意義的實習生活。通過這幾天的實習生活,使我們對自然地理學有了一個全新的、直接的的認識,同時也激發了我們對自然科學的熱愛和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1、實習目的
(1)了解自然地理學概況,掌握地質、地貌形成原理,學習土壤、植被及水資源的利用等有關知識;
(2)認識青島著名景點中的顯著地貌,了解我國土地資源和地貌現狀以及土地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3)參與科研活動,學會自然地理學儀器如gps、羅盤的使用,培養學習興趣和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奉獻精神。
1、青島及嶗山的地質基礎:
本區大地構造單元為華北地臺魯東地盾的一部分,作為地盾的基礎是前震旦紀變質巖系(經呂梁運動變質而成),主要為花崗片麻巖,角閃片麻巖、黑云母石英片麻巖、白云母片巖、云母石英片巖、蛇紋大理巖、石英巖等。這些最古老的基底層在嶗山灣沿海一帶(下宮至王哥莊)由陸續出現。呂梁運動后,本區地殼基礎即成為地臺組成部分,在古生代地殼基本穩定,但仍以上升運動為主,所以在本區缺少古生代的巖層。到中生代,構造運動強烈,巖層發生深大斷裂,產生斷塊。本區凹陷,部分上隆,有些地方發育中生代砂頁巖系(萊陽層,在下宮東南之小山上有出露),證明在中生代,地殼曾有下降,部分地區接受沉積。 在中生代,由于構造運動導致巖漿的侵入和噴出,本區廣泛分布的嶗山花崗巖就是白堊紀燕山運動晚期巖漿多次侵入的產物。嶗山花崗巖按由老到新的順序分為四個階段:①粗粒斑狀花崗巖②鉀質白崗巖④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嶗山花崗巖大都呈脈狀沿節理或斷裂方向貫入到新老各期花崗巖中。屬于噴出巖的有青山組的凝灰角礫巖、凝灰巖、安山斑巖、流紋巖、粗石巖等,分布在青島市區和石老人等處。
嶗山屬膠東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位于中朝古陸膠遼地盾的南部,構造體系屬新華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構造部位。山體從震旦紀呂梁運動時期已成為復背褶皺,而嶗山這塊巨大的花崗巖體是從白堊紀開始形成的。據今約6800萬年至13000萬年的燕山運動晚期,從地殼深處上涌的熾熱熔融的巖漿,在地面以下幾公里的地方冷凝。巖石有肉紅色、白色,礦物結晶成粒狀,地質上命名為“嶗山花崗巖”,但在它誕生時,并沒有露出地面。新生代以來,地殼抬升,上邊覆蓋著的巖石逐漸被累年的風霜雨雪和經久的流水剝蝕掉,才露出了花崗巖石。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萬年以來,才開始呈現為現在的輪廓。而今我們看到的嶗山面貌是第四紀末期,亦即在近幾萬年的滄桑變化中,大自然雕鑿而成的秀麗景色。
嶗山經過漫長歲月的滄桑巨變,天工造化,在大自然的雕鑿中,形成了雄偉、壯觀、奇特、秀麗的地貌形態。山脈以巨峰為中心,向四方延伸。按自然走向分為巨峰支脈、三標山支脈、石門山支脈和午山支脈。嶗山東部和南部緊逼大海,形成山海相連的獨特景觀。蜿蜒曲折的海岸,形成了許多岬角和海灣,大小島嶼星羅棋布。海上看山,群峰攢簇,云霧繚繞;登山觀海,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每當風疾波涌之時,驚濤裂岸,濁浪排空,迸珠濺玉,咆哮轟鳴。古往今來,皆以“山海奇觀”稱頌嶗山。
2、嶗山北九水的地貌特征:
午山四條支脈。花崗巖地貌獨具特色,象形石千姿百態,比比皆是,被人們譽為“天然雕塑公園”;山海結合處,岬角、巖礁、灘灣交錯分布,形成瑰麗的山海奇觀。 嶗山北九水在嶗山白沙河上游。白沙河源出山頂北麓,河水經山腳而折流,有九折;人行河畔小路,轉折處須涉水而過,亦九涉;每涉一次為一水,故稱九水。九水又分內九水、外九水(即北九水)和南九水三路,其中以北九水的景觀最為著名。一水至九水是從水的下游上數的。白沙河的.上游為北九水,北九水又有內外之分,自大嶗至太和觀(即北九水村)為外九水。北九水旅游路線以九水十八潭著稱,這里奇峰怪石、懸崖幽谷、深潭激流、飛泉瀑布融為一體,形成了一處大自然的山水畫廊。北九水地處巨峰之陰,空氣濕潤,氣候清涼,適于生長遼東半島的植物,素有“小關東”之稱,是全國有名的療養、避暑之地。山海相連,山光海色,正是嶗山風景的特色。在全國的名山中,唯有嶗山是在海邊拔地崛起的。繞嶗山的海岸線長達87公里,沿海大小島嶼18個,構成了嶗山的海上奇觀。內九水的盡點靛缸灣亦稱“潮音瀑”三個大字。泉水隨山勢三折而落,最后傾入靛缸灣。灣內水深石壁上,刻有葉公綽寫的“潮音瀑”三個大字。灣內水深石碧,呈靛蘭色,水味甘冽。在夏秋之交雨水充足時,瀑布寬數米,以排山倒海之勢傾入灣中,水沫飛濺,有如細雨,蔚為奇觀。嶗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過去最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長春、張三豐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觀大多毀壞。保存下來的以太清宮的規模為最大,歷史也最悠久。
地層:
零星出露最早的為前震旦紀的變質巖系,主要分布在王哥莊鎮的仰口、勤子夯、何家村、青山、太清宮、港東、嶗山頭及中韓鎮的石老人一帶,分布范圍小,零星出現云母片麻巖、絹云母石英片巖,及少量閃角巖、黑云母巖、變粒巖等。以前金—夏莊—大棗園東北、西南向為界線,其東為嶗山花崗巖的侵入體。其中第四紀地層分布較廣,自東部山區向西部平原逐漸加厚,1~2米厚的殘積層分布最廣。
構造:山區地質構造屬斷塊隆起,中生代構造線大致以北北東及北東向的大斷裂特別發育,其次為北西向,一般以壓性及壓扭性斷裂為主。山區地質構造分三類:
華夏系構造,壓扭性斷裂多發育在東部山區,控制了嶗山花崗巖及其巖脈的分布,多次性活動,規模較大,一般為北東走向,主要有前金—夏莊—大棗園斷裂、浦里—北宅—浮山斷裂。新華夏系構造,發育在山區東部及
南部,多為北東向,局部為北西向,屬以扭性為主壓扭性斷裂,主要有源頭—羅圈澗斷裂、鐵家莊—前埠頭斷裂、溝崖—枯桃—朱家洼斷裂和下河—漢河—南窯斷裂。東西向構造,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山丘,走向近東西,多呈陡坎或負地形,主要有鐵騎山—土寨斷裂、后金—樓金石斷裂等,由于構造的多次性活動,使周圍巖石節理裂隙比較發育。
今年7月中旬,為了深刻認識和鞏固地質學和自然地理學知識,我們13級人文城規跟隨著唐院長來到韶關進行我們大一暑假的實習。韶關位于間歇上升區,流水侵蝕作用強烈,造成峽谷眾多,山地陡峭,以山地丘陵地貌為主。而且地質構造復雜,地層發育基本齊全,巖溶地貌廣布、種類多樣,巖類以紅色砂礫巖,砂巖、變質巖、花崗巖和石灰巖為主,丹霞山更以獨特的紅巖地貌聞名于世。
第一天我們在去帽峰山的途中觀察到典型的平臥褶皺,沉積時是水平的,后來由強烈的擠壓力和構造變動使地表發生塑性變動,主要是碳酸鹽巖和石灰巖,厚度都大于1米,屬于巨厚層沉積。
馬路的對面采石場,有典型的斷層構造,中間接近水平,兩邊近于直立,根據山體兩側巖石的顏色和巖性差異,判斷可能為正斷層。不難看出,這一帶的泥盆紀的地質運動比較活躍。可以推出,平臥褶皺受到斷層干擾。
隨后,我們來到帽峰公園南部,沿著公路由北往南走,出露地層由新到老,觀察巖層產狀及性質,可以明顯發現開始是以泥灰巖為主,伴有粉砂巖、泥質灰巖、頁巖,后來以石灰巖為主。中部存在較多層間揉皺,小型斷層,考慮到屬于海相沉積,初步判斷為潮間帶到潮下帶過渡類型,地層由幾厘米的薄層變為幾米的厚層,說明沉積環境由復雜多變變為穩定,北側為帽子峰組,南側為天子嶺組。
最后,我們來到武江邊觀察河流的發育,河流在彎道處存在橫向環流,使凹岸侵蝕后退,凸岸堆積生長,而在河流一側可觀察到三級河流階地。
7月10號我們乘車到達廣東韶關芙蓉山國家礦山公園,首先觀察的是石炭系下統、石凳子組的斷層構造,觀察到上盤相對上升,下盤相對下降,所以判斷為逆斷層。返回出口的路上觀察到灰白色帶狀的方解石脈。
步行到達芙蓉山的石炭系下統測水組的煤窯所在地,主要成分為煤矸石。往上步行到達古生物化石的沉積地點,圖示為挖掘化石所獲。
在登山終點,我們觀察到喀斯特地貌中的溶蝕洼地、峰叢及芙蓉湖的秀美景觀。芙蓉湖岸邊,我們觀察到山體的向斜構造,向斜判斷依據為巖層受到水平地質運動擠壓后巖石由老變新以及地形起伏狀況。
第三天,我們去到了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世界上由紅色陸相砂礫巖構成的以赤壁丹崖為特色的一類地貌均被稱為丹霞地貌,丹霞山便是這類特殊地貌的命名地。
隨后,我們進入了丹霞山景區。一路往上走,我們來到了的陽元石景區。陽元石已經有30萬年的歷史,被譽為“天下第一奇石”、“天下第一絕景”。它的性質是蝕余石柱,其巖性屬于碎屑巖類(包括砂巖、長石石英砂巖、礫石巖)。陽元石是由于地殼抬升后,兩組巖層相互交叉,流水沿著節理面侵蝕搬運,即是由垂直節理發育而形成的。在陽元石的表面我們能看出水平層理,這是由于巖層巖性軟硬不一,軟層被侵蝕凹陷,硬層不易侵蝕被保留而形成的。
后來我們又坐上車,來到了一處性質為水平韻律層理與節理發育的地貌點。它是由于地殼抬升后巨大巖塊由錯落方法墜落形成,而又由于其下錯的巖塊形似向上爬行的鱷魚,故稱“鱷魚上山”。其巖石的本色是紅色和白色,但因雨水沖刷而發黑。巖石的沉積層基本上為水平層理,其上的黑色條帶上有鵝卵石,反映了河流相與湖泊相轉換的古地理環境;巖石的紅色部分反映的是交錯層理和斜層理,其傾斜方向代表古水流方向和流速大小。
第四第五天我們來到馬壩人遺址、大峽谷,這是實習內容的最后一部分了。在路上我們還看到一個滑坡體現場,我們親自爬到滑坡體的對面進行觀察,老師們給我們介紹了滑坡體形成的特征以及我們面對滑坡體可以采取的一些防護措施。真正到野外實習了我們才會發現,原來生活中,身邊的事物就蘊含知識。在你經過一大堆黃土的時候,你絕不會想到那叫滑坡體,也不會想到我們還總結出它們的特征以及應對措施。
要觀察大峽谷,光有觀察力還不夠,還要有體力。在大峽谷中我們可以看到跌水、瀑布等,在汗流浹背之際感受水流沖下來引起的氣流,真的是應了那句廣告詞“透心涼,心飛揚”。當然,那一千多級的階梯更是考驗人,所以我覺得我們去實習不僅僅是收獲知識,更是磨練人的一個過程。當有想偷懶的同學問院長可不可以不爬的時候,院長調侃地說,你可以不上來,但一定要下去。是的,大峽谷下面沒有纜車,所以只能通過爬樓梯的方式上來。但是當你重返“地面”的時候,你會為自己自豪的。
最后一站就是馬壩人故址。在炎熱的夏天我們步入溶洞之中,不禁佩服古人竟會找到如此宜居之地。
為時五天的實習,你會發現你不僅僅在思維能力上得到極大提高,更能練就堅持的毅力。和組員一起分工合作,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不一樣的視覺來看生活!
自然地理學及其相關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野外教學實習對本專業本科學生來說是一次啟蒙教育,是以認識為重點的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三基)訓練的實踐過程。其目的旨在通過短期的野外實踐使同學們對自然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進一步鞏固和掌握課堂教學的基本內容,為以后我們的學習與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了加深們對上學期所學習的關于土壤和植物的有關知識內容的理解,5月3日至5月8日我們環旅學院09級地理科學與地信學生在辛曉十等老師的帶領下在桐柏淮源國家森林公園進行了為期五的野外實習考察。
這次實習主要是通過老師講解、實地考察與實際操作等方法,來識別不同的植物種類、觀察土壤剖面及劃分土壤剖面的層次(水簾洞東)、垂直帶觀察(太白嶺)、采取與制作植物樣本(桐柏山腹地)、觀察植物群落演替的變化及對植物群落的調查(桐柏縣城郊鄉劉灣村龍潭風景區)。
桐柏縣位于豫南桐柏山腹、南陽盆地東緣、國道312公路和寧(南京)西(安)鐵路縱貫縣境東西,土地面積1941km2,轄9鎮7鄉,總人口42萬。千里淮河于此處發源,南北氣候在這里交替,桐柏山連起豫鄂兩省,中原與南楚文化相互交融。桐柏資源豐富,區位優越。桐柏地處,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生物種類繁多,宜林山坡164萬畝,連片草場40萬畝,森林覆蓋率50.1%,被專家譽為“天然生物物種基因庫”。資源富集,尤以旅游、礦產、林果、畜牧、水產、土特產著稱,被譽為“全國特大資源寶庫縣”。已探明礦藏56種,全縣人均可采礦量價值是全國人均值的14倍,每平方公里可采礦量價值是全國平均值的25倍。其中,天然堿儲量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被譽為“中國天然堿之都”。有全國最大的露天金礦銀洞坡金礦、全國四大銀礦之首的桐柏銀礦。盛產木瓜、板栗、茶葉等農副土特產,被稱為“木瓜之鄉”。
桐柏山屬于秦嶺——大別山褶皺帶,崛起于太古代到元古代,形成于中生代的燕山運動,中間經過加里東運動。大致走向為西北——東南走向,其西為長江流域,東為淮河流域,其分水嶺大致為固廟——太白頂盤山公路一線。特殊的地質形成過程使地貌結構復雜,由南向北,溝谷發育,切劃深度較大。因而奇山異石較多,地下礦產十分豐富,初步探明礦藏達60種,原礦價值人均占有量是全國人均數的14倍。這里有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天然重質純堿礦,有位居國內四大銀礦之首的露天開采金礦,還有在世界首次發現,被國際礦物質學會命名的“桐柏礦”和“圍山礦”。國際礦物質學會和中科院曾多次派學者到這里考察,桐柏山被學術界稱為“中國地質之謎”、“地質博物館”、“地質櫥窗”。紅石崖為景區稀有丹霞地貌,崖分上下三層,高數百米,望若紅霞,上多溶洞、瀑布、溫泉,為景區不可多得的勝景。桐柏山還是南北氣候的過渡帶,江淮兩大水系的分界線。既有北國山體的雄渾,又有南疆風光的秀麗。因此,奇山異石眾多,山泉瀑布隨處可見,植被完好,動植物各類紛繁,南北交匯,相互滲透。具有良好的過渡帶森林生態系統,植物區系南北兼容,稱為中原獨特的天然生物物種基因庫和自然博物館,自然植被成為景區一大獨特的景觀。
1.土壤剖面的挖掘
①選擇標準:土壤剖面要具有自然的代表地帶性,還要盡量減少人為的影響,不應在道路兩旁,也不能位于山腳因為山腳有山上土壤堆積,不具代表性。應該選擇在山腰地帶。
②挖掘標準:土壤剖面應挖掘一個寬 1m、深達母質的坑,必須沿山坡垂直與水平挖下去,剖面與山坡的等高線平行,為了便于觀察剖面應呈斗型。還要注意要保留枯枝落葉層。剖面上方人不要踩,否則會影響腐殖質層性狀。
2.土壤剖面的分析描述(表)
在桐柏山自然保護區內有植物種類20xx多種,我們在實習的第一天主要是認識一些植物,然而我們所認識的植物卻不足100種。下面就簡單介紹下我們所認識的部分植物種類:
1、國槐:豆科,喬木,奇數羽狀復葉,葇狀花序,豆粒狀果實。
刺槐:豆科,喬木,又稱洋槐,帶托葉刺。
龍爪槐:豆科,喬木,是國槐的變種,在生長期時把芽打掉而就成。
紫穗槐:豆科,灌木,羽狀復葉,卵形、基部圓形,兩邊都有白色柔毛、穗狀花須。
2、辛夷:木蘭科木蘭屬,又名木蘭、紫玉蘭,為中國特有植物,年幼時皮光滑,年長時皮粗超。花紫色,落葉,是優良的綠化植物,可入藥。
3、梧桐:樹干通直,樹皮淺綠色光滑。葉子厚紙質,有缺刻,曲裂,掌狀三裂。果實是蓇葖果,屬梧桐科。
泡桐:玄參科,葉子紙質、無缺刻,葉子背部有絨毛,花呈喇
狀一般為紫色,枝干有髓。
懸鈴木(法國梧桐):一般作為行道樹,果實有三球(一球的為美國梧桐)。
油桐:球形果實,大戟科,葉基有兩個紅色腺條。
4、棕櫚:棕櫚科,葉鞘纖維質,包莖,葉柄長,葉圓扇形,所以又扇子樹,掌狀深裂,葉脈為輻射狀平行脈。
5、河南楊:楊樹有20多種,葉子邊緣波浪形鋸齒狀,兩側壓扁葉尖較尖,屬楊柳科,總脈狀花絮形成的果實。
柳:楊柳科,葉子條形葉,葉脈只有一條。
6、油菜:十字花科,角果。
7、花椒樹:樟科,葉軸有狹翅,小葉有5-7片,莖上有皮刺,奇數羽狀復葉,果實是球形(花椒)。樟科一般具有皮刺,葉軸有狹翅,果子有辛香味,樟科還有野山椒,它的刺較大。
8、雪松:寶塔形樹形,一束7~15針以上。
9、銀杏:叉狀脈,叉狀分枝,也有缺刻,邊緣不十分整齊。
10、楝樹:屬于楝科,奇數二回羽狀復葉,葉子是倒卵圓形,葉緣有粗鋸齒,奇數二回羽狀復葉,互生,它的果實是橢球狀,圓錐花序。
標簽:
上一篇:2023年保安的實踐報告四篇(優秀)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漫長的”回味,除了鍋包肉、拉丁舞還有啥吳翔《漫長的季節》播完了,“漫長的”回味依然縈繞在觀
2023-05-21 17:32
原標題:海底高清圖片!我國南海發現兩處古代沉船國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單位5月21日在海南三亞發布
2023-05-21 15:46
原標題:文物說節氣|小滿策劃:于衛亞陶葉設計:潘紅宇終審:楊俠統籌:馬知遙創意:潘紅宇劉月韓秭一(實
2023-05-21 15:49
原標題:看《人生路不熟》要記住:對的就是對的◆申生喜劇《人生路不熟》以超過8億的票房拿下了國產片的票
2023-05-21 15:47
原標題:562幅影像、119件實物、4部專題片向老藝術家致敬!以“崇德尚藝潛心耕耘”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文聯
2023-05-21 15:55
原標題:《趙氏孤兒》以現代視角回望“復仇”主題高倩《趙氏孤兒》,一個因“忠義”和“復仇”而經久流傳的
2023-05-21 15:48
原標題:愛喝茶的人不能錯過!來看一片茶葉的文化“旅程”今天(21日)是第四個“國際茶日”,文化和旅游部
2023-05-21 14:47
原標題:再借丹青話今朝!許曉彬中國畫作品展在鄭州開幕素凈野趣·許曉彬中國畫作品展,昨天(20日)下午在
2023-05-21 14:56
原標題:“雨師”什么樣?“龍王”何時有?文物里的“小滿”有答案→今天(21日)15時09分,將迎來二十四節
2023-05-21 11:49
原標題:感受“靈魂過山車”探微人間真善美(引題)“梅花夫婦”同臺講述小城故事(主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2023-05-21 10:42
原標題:中國考古學會考古遺產專業委員會在河南鄭州成立中新社鄭州5月20日電(闞力)中國考古學會考古遺產專
2023-05-21 10:32
原標題:逛博物館,帶一雙慧眼去發現文明之美向長河(國際問題學者)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回望周游世界20
2023-05-21 10:41
原標題:正視“AI孫燕姿”的侵權隱患何勇海最近,“AI孫燕姿”翻唱各種經典曲目成為網友津津樂道的話題。據
2023-05-21 10:33
原標題:《正好遇見你》開播“大咖”邂逅非遺北京青年報記者楊文杰由歡娛影視出品,高寒執導,郭曉東特別主
2023-05-21 10:43
【讀書故事】原標題:夕陽路上書為伴吳芳吉2005年我從陜西鎮安縣西口回族鎮教育辦公室退休,順其自然的心態
2023-05-21 09:56
原標題:今日小滿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陳子蘊5月21日15時8分,小滿至。小滿是夏日的第二個節氣,指麥類等夏熟
2023-05-21 09:56
【高談闊論】原標題:歲月的琥珀與共鳴的響指蘇墨“打個響指吧,他說 我們打個共鳴的響指 遙遠的事物將被震
2023-05-21 09:51
【書評】原標題:什么樣的母愛是可以依靠的紀瑋跟零露相識,印象最深的并不是她,而是她的女兒。這源于我倆
2023-05-21 09:35
原標題:長影樂團創新編排“音樂思政課”首演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柳姍姍彭冰)日前,長影樂團創
2023-05-21 06:47
【視線】原標題:博物館沉浸式導覽劇亮相北京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賴志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023-05-21 06:37
【藝評】原標題:AI歌手會吹電子口哨嗎?羅筱曉最近,歌手孫燕姿的“聲音”獨立于她本人走紅了。在視頻網站
2023-05-21 06:39
原標題:融媒體美術編輯有了實用教程中工網訊日前,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融媒體編輯實用教程》,填補了國內
2023-05-21 06:52
原標題:知音號上覓知音《知音號》是長江首部漂移式多維體驗劇,由武漢文旅集團聯合著名導演、跨界藝術家共
2023-05-21 06:36
原標題:52歲瞿穎的“松弛人生”:長得漂亮,活得更漂亮!羊城晚報記者艾修煜“安紅,我想你!”粗糙又野性
2023-05-20 19:46
原標題:第九屆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終評結果公示共15名演員獲獎總臺央視記者許滸5月19日,中國戲劇家協
2023-05-20 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