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梨飄香、掛面成簾、蠶繭堆雪、藥棗綿甜……在陜西省榆林市吳堡縣,一幅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色的多彩畫卷正徐徐展開。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須強。如何讓產業強起來?近年來,吳堡縣深度挖掘本土獨特資源,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發展模式,全力推進吳堡青梨、手工空心掛面、蠶桑、紅棗等特色產業發展,增強傳統產業“造血”功能,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以特色產業賦能“三農”發展,交出產業振興“吳堡答卷”。
青梨香飄振興路
(資料圖片)
用鐵鍬除去雜草、拿塑料繩子綁住梨枝……日前,辛家溝鎮霍家山村,村民們在青梨地里拾掇梨樹。“原來種地,一年收入五六千多元,現在我在這里打工管吃住,一年還能收入2萬到3萬元。”村民周愛蓮說。
吳堡青梨肉白、質細、汁多,為地方名優水果品種,2018年榮獲楊凌農高會“后稷獎”,2022年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圍繞打造吳堡青梨“拳頭產品”,吳堡縣制定《吳堡青梨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吳堡青梨試驗示范站技術支撐,打造萬畝青梨基地,目前已掛果300畝,年產量300噸,畝均產值達4萬元。
接下來,吳堡縣將繼續遵循“山地建園、集中連片、高點起步、打造品牌”思路,推行“區域化布局、規模化建園、科學化管理、標準化生產”發展模式,加快促進吳堡青梨產業發展,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小掛面成大產業
杭州素食文化節推介會上,一架“素練飛瀑”般的手工空心掛面,引得路人紛紛駐足欣賞、品嘗,儼然成為文化節上的“素食明星”。自2014年在《舌尖上的中國》中亮相以來,吳堡手工空心掛面累計八次登上央視舞臺,流傳百年的傳統手藝再次煥發生機,引發了一股“做掛面、吃掛面、講掛面”的強勁熱潮。
為充分發揮手工空心掛面“明星效應”,帶動手工空心掛面走進千家萬戶,吳堡堅持規模化標準化生產與非遺技藝文化傳承“兩條腿”走路,制定了《吳堡手工空心掛面生產與流通標準》,形成手工空心掛面特色標準體系,傾力打造集生產、加工、流通、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用精品制造為手工空心掛面產業贏得寬廣市場。
目前,吳堡縣有手工空心掛面生產戶100余戶500人,掛面生產企業13家,年產量穩定在4000噸以上,產值達6500余萬元,建成岔上鎮手工空心掛面非遺文化產業示范園1個,推動張家墕村標準化掛面產業園落地實施,年底掛面產值預計突破1億元。
蠶桑鋪就“致富路”
蠶桑是吳堡縣的傳統優勢產業,歷史悠久、遠近聞名。清道光年間《吳堡縣志》就有“桑、棗甚盛,絲綢行銷山西、河南”的記載。2021年,吳堡桑蠶繭更是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走上了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的新路子。
為充分發揮蠶桑產業帶動群眾致富作用,吳堡縣采取了改造現有桑園和新建標準化桑園,聘請市縣專業技術人員上門指導技術,對栽桑、養蠶、產品加工等生產環節制定嚴格標準,鼓勵合作社積極進行蠶桑產業的深度開發等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完善上下游產業鏈,推動蠶桑提產增效,不斷擴大產業規模,不斷提高農戶養蠶數量和蠶桑綜合利用效益。
目前,吳堡改造低產桑園3000畝,桑園面積達2.3萬畝,養蠶戶達220多家,桑蠶養殖規模穩定在1000張以上,全縣4家蠶絲加工合作社年產值達877萬元。桑生葉、蠶織繭、人致富,一條蠶桑鋪就的“幸福絲路”正在山溝溝里伸展蔓延。
擦亮“藥棗之鄉”金招牌
吳堡紅棗具有3000余年的栽培歷史,色澤暗紅,肉質厚堅,味道甘甜,營養豐富,具有補中益氣、鎮靜安神、健脾養胃等保健作用,是日常食補、入藥治病的絕佳選擇。2013年,吳堡紅棗地理標志認證通過批準。2022年,吳堡被授予“中國藥棗之鄉”榮譽證書和牌匾。
據了解,吳堡現有棗園16.4萬畝,年產鮮棗4萬多噸,紅棗成為當地群眾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現有紅棗加工龍頭企業5家,產出紫晶棗、熏棗、棗夾核桃等10余種加工產品。
如何進一步挖掘吳堡紅棗潛在優勢,拓寬市場前景?吳堡縣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搶抓紅棗豐產豐收有利契機,及時組建紅棗購銷加工專班,給予紅棗收購企業加工銷售補貼0.2元/斤,棗農補貼0.3元/斤,村集體經濟組織補貼0.1元/斤,動員全縣干部職工進村入戶,幫助農戶采收銷售紅棗,目前已向各地銷售紅棗800萬余斤,紅棗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藥棗之鄉”金字招牌熠熠生輝。
作者:張茜 張藎文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作品廣議】原標題:重新認識“熊樣”肖承森漫畫,是觀察和洞悉人性的藝術。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漫畫作者經常把各種動物請到自己的作品中,熊
2022-12-17 18:47
原標題:工人的畫(第1733期)高度重視?山東?于昌偉拷問?陜西?李天躍消失的音符?山東?張運河盼兒?江蘇?陳景凱脫了皮,命休矣?山西?
2022-12-17 16:52
原標題:助力中軸線申遺北京鐘鼓樓周邊歷史風貌逐步恢復北京的中軸線申遺文本將于2023年正式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目前,申遺工作進入到了倒
2022-12-17 05:54
鄉村工匠原標題:“一見鐘琴”守匠心從2008年白玉昆選擇返鄉創業投身馬頭琴制作行業,到如今成為內蒙古興安盟內首屈一指的民族手工藝非遺傳承
2022-12-17 05:48
原標題:澳門舉辦大型會展呈獻五個“美食之都”魅力新華社澳門12月16日電(記者劉剛李寒芳)“澳門之味巡禮——五都薈萃”16日晚在澳門金光大
2022-12-17 05:48
原標題:“賀歲迎祥——紫禁城里的春節文化展”在澳門開展新華社澳門12月16日電(記者李寒芳劉剛)“賀歲迎祥——紫禁城里的春節文化展”16日
2022-12-17 05:50
實證西域為中國固有領土之⑤原標題:古稱高昌的吐魯番,為什么被贊為“世界上最富有的露天考古博物館”?吐魯番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這里有
2022-12-15 19:38
原標題:《卿卿日常》里,九川禮儀為何各不同?這部戲的禮儀從最開始的時候,最吸引觀眾的就是九川禮儀各不相同了。從第一集開始,我們就看到
2022-12-15 05:44
原標題:此“郁金香”非彼“郁金香”唐代的外來香料真“香”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陳品中國香文化歷史悠久,早在石器時代就有焚香祭祀的行為,先祖
2022-12-14 13:42
原標題:《故鄉潮州》出版專訪陳平原教授(引題)談論故鄉,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心境(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王勉而心境好解,這學問又是如
2022-12-13 20:33
原標題:《逐光的孩子》高校“開講”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鄒明強通訊員卓張鵬胡蘭楊倩文攝影彭佳12月11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藝術大思政課《逐
2022-12-13 17:34
原標題:打磨六七年小說《天圣令》講了什么故事?中新網12月12日電近日,兩場主題為“從‘天圣令’看宋韻文化”的講座舉行,著名作家蔣勝男從
2022-12-13 13:50
原標題:《人在草木間》系列融媒體報道今起推出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
2022-12-12 21:39
原標題:山西明日起多個文化場館恢復開放記者日前了解到,山西博物院、山西青銅博物館、太原市博物館、臨汾市博物館以及太原市圖書館等文化場
2022-12-12 20:36
原標題:《三體》上線首日播量放過億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張翀12月10日,《三體》動畫在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全網獨家上線,首周兩集連
2022-12-12 19:33
原標題:郭沫若屈原研究的時代氣象晚清七十年,中西文化在激烈碰撞中相互借鑒、吸收和融合。在這一時代大背景之下,20世紀上半葉的楚辭研究在
2022-12-12 14:45
原標題:中國近代日記研究的拓展、反思與未來(主題)——從“日記研究叢書”說起(副題)日記這種文獻類型和書寫方式,在中國具有悠久的傳統
2022-12-12 14:43
原標題:《詩經》的禮義、樂義、詩義與經義《詩經》所載樂歌,本為兩周禮儀的用樂與歌舞的歌詞,要對其詩義進行清晰的解讀,需要回到歷史現場
2022-12-12 11:32
原標題:微短劇靠什么贏得觀眾喜歡最近一段時間,單集不超過10分鐘的微短劇深受觀眾喜愛。數據顯示,今年僅快手平臺的微短劇日活躍用戶便增長
2022-12-12 08:32
原標題:考古還原青藏高原絲路的樣貌仝濤【考古中國】??●青海都蘭熱水一號大墓出土大量來自唐朝、中亞和西亞的絲織品、金銀器,以及各類寶石
2022-12-12 08:52
圖片故事原標題:劍川木雕:傳承千年技藝段四興在進行木雕制作中的打坯流程(12月1日攝)。劍川木雕是云南省劍川縣傳統美術項目,歷史悠久,具
2022-12-12 08:37
原標題:劇場藝術如何拓展邊界找尋多樣表達北京晚報記者高倩12月8日至9日,“2022世界劇院北京論壇”和“2022臺湖舞美國際論壇”在國家大劇院
2022-12-12 05:40
原標題:想學藝、想掙錢?快來村里這塊“寶地”集合!據12月8日甘肅省文旅廳、人社廳、鄉村振興局聯合印發的通知,甘肅新認定28家省級非遺工坊
2022-12-11 21:55
原標題:西安多家博物館明天起陸續開放陜西西安多家博物館11日發布公告,明天(12日)起陸續恢復開放。西安博物院12月12日(星期一)起恢復對
2022-12-11 21:36
原標題:世界杯的魅力韓立群1990年世界杯我17歲,我家黑白電視14寸。記得馬拉多納無能為力的淚水。1994年巴喬橫空出世,一路帶著意大利打入決
2022-12-11 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