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天天微動態丨陜西吳堡按下產業振興“快進鍵”

時間:2022-12-17 21:54:52    來源:中國農網    

青梨飄香、掛面成簾、蠶繭堆雪、藥棗綿甜……在陜西省榆林市吳堡縣,一幅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色的多彩畫卷正徐徐展開。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須強。如何讓產業強起來?近年來,吳堡縣深度挖掘本土獨特資源,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發展模式,全力推進吳堡青梨、手工空心掛面、蠶桑、紅棗等特色產業發展,增強傳統產業“造血”功能,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以特色產業賦能“三農”發展,交出產業振興“吳堡答卷”。

青梨香飄振興路


(資料圖片)

用鐵鍬除去雜草、拿塑料繩子綁住梨枝……日前,辛家溝鎮霍家山村,村民們在青梨地里拾掇梨樹。“原來種地,一年收入五六千多元,現在我在這里打工管吃住,一年還能收入2萬到3萬元。”村民周愛蓮說。

吳堡青梨肉白、質細、汁多,為地方名優水果品種,2018年榮獲楊凌農高會“后稷獎”,2022年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圍繞打造吳堡青梨“拳頭產品”,吳堡縣制定《吳堡青梨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吳堡青梨試驗示范站技術支撐,打造萬畝青梨基地,目前已掛果300畝,年產量300噸,畝均產值達4萬元。

接下來,吳堡縣將繼續遵循“山地建園、集中連片、高點起步、打造品牌”思路,推行“區域化布局、規模化建園、科學化管理、標準化生產”發展模式,加快促進吳堡青梨產業發展,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小掛面成大產業

杭州素食文化節推介會上,一架“素練飛瀑”般的手工空心掛面,引得路人紛紛駐足欣賞、品嘗,儼然成為文化節上的“素食明星”。自2014年在《舌尖上的中國》中亮相以來,吳堡手工空心掛面累計八次登上央視舞臺,流傳百年的傳統手藝再次煥發生機,引發了一股“做掛面、吃掛面、講掛面”的強勁熱潮。

為充分發揮手工空心掛面“明星效應”,帶動手工空心掛面走進千家萬戶,吳堡堅持規模化標準化生產與非遺技藝文化傳承“兩條腿”走路,制定了《吳堡手工空心掛面生產與流通標準》,形成手工空心掛面特色標準體系,傾力打造集生產、加工、流通、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用精品制造為手工空心掛面產業贏得寬廣市場。

目前,吳堡縣有手工空心掛面生產戶100余戶500人,掛面生產企業13家,年產量穩定在4000噸以上,產值達6500余萬元,建成岔上鎮手工空心掛面非遺文化產業示范園1個,推動張家墕村標準化掛面產業園落地實施,年底掛面產值預計突破1億元。

蠶桑鋪就“致富路”

蠶桑是吳堡縣的傳統優勢產業,歷史悠久、遠近聞名。清道光年間《吳堡縣志》就有“桑、棗甚盛,絲綢行銷山西、河南”的記載。2021年,吳堡桑蠶繭更是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走上了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的新路子。

為充分發揮蠶桑產業帶動群眾致富作用,吳堡縣采取了改造現有桑園和新建標準化桑園,聘請市縣專業技術人員上門指導技術,對栽桑、養蠶、產品加工等生產環節制定嚴格標準,鼓勵合作社積極進行蠶桑產業的深度開發等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完善上下游產業鏈,推動蠶桑提產增效,不斷擴大產業規模,不斷提高農戶養蠶數量和蠶桑綜合利用效益。

目前,吳堡改造低產桑園3000畝,桑園面積達2.3萬畝,養蠶戶達220多家,桑蠶養殖規模穩定在1000張以上,全縣4家蠶絲加工合作社年產值達877萬元。桑生葉、蠶織繭、人致富,一條蠶桑鋪就的“幸福絲路”正在山溝溝里伸展蔓延。

擦亮“藥棗之鄉”金招牌

吳堡紅棗具有3000余年的栽培歷史,色澤暗紅,肉質厚堅,味道甘甜,營養豐富,具有補中益氣、鎮靜安神、健脾養胃等保健作用,是日常食補、入藥治病的絕佳選擇。2013年,吳堡紅棗地理標志認證通過批準。2022年,吳堡被授予“中國藥棗之鄉”榮譽證書和牌匾。

據了解,吳堡現有棗園16.4萬畝,年產鮮棗4萬多噸,紅棗成為當地群眾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現有紅棗加工龍頭企業5家,產出紫晶棗、熏棗、棗夾核桃等10余種加工產品。

如何進一步挖掘吳堡紅棗潛在優勢,拓寬市場前景?吳堡縣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搶抓紅棗豐產豐收有利契機,及時組建紅棗購銷加工專班,給予紅棗收購企業加工銷售補貼0.2元/斤,棗農補貼0.3元/斤,村集體經濟組織補貼0.1元/斤,動員全縣干部職工進村入戶,幫助農戶采收銷售紅棗,目前已向各地銷售紅棗800萬余斤,紅棗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藥棗之鄉”金字招牌熠熠生輝。

作者:張茜 張藎文

標簽: 農民增收 發展模式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