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全國政協委員王靜:加快轉化 別再讓科技成果“束之高閣”

時間:2022-03-10 21:17:40    來源:中國農網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水平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體現。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王靜帶來了一組調研數據,2021年我國授權發明專利數量連續十年全球第一,但2020年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4.7%。作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創新團隊首席研究員,王靜提出了多項破解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難的建議。王靜表示,我國科技創新近年來取得長足進步,但專利數量存在嚴重“虛胖”,質量堪憂,急需深入研判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轉化效率低下的深層次原因。

王靜指出,在中國政府十分重視成果轉化的今天,科技成果產業化率低已然不是政策扶持不夠、企業創新意識不足、成果需求不旺的問題。她在調研和實踐中發現,科技成果轉化的現實困難和障礙仍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是對知識產權價值認知不足,專利權主體缺少市場化前瞻性。專利申請重數量不重質量,有產業化價值的專利占比低,甚至為了科研項目結題單純“制造成果”,這樣的“成果”自然難逃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二是成果培育和轉化機制不完善,缺乏技術工程化途徑。科研院所和高校現有的科研評價體系中,在職稱晉升、科技成果獎勵時,普遍只看第一單位、第一作者,導致科研工作者或團隊缺乏與他人合作的動力,不愿意坐“冷板凳”,大都做自己能獨立完成的短平快“小”成果。雖常有某一科研領域“點”的突破,但缺乏技術工程化、系統化和供應鏈整合的平臺和能力,難以跨越技術到商品的死亡鴻溝,導致大部分“高新成果”束之高閣。

三是成果轉化隊伍與機構建設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在成果轉化過程中,既懂科技創新規律,又懂市場商務實踐,且懂法規制度的“專業人”、“明白人”稀缺。要實現成果轉化,往往要把科研人員“逼成”專業轉化人員,試錯成本奇高,甚至有牢獄之災。這些問題使很多科研人員對成果轉化只能一再觀望、望而生畏、望而卻步。

那么,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王靜提出了多項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落地的建議。

首先,要提高專利質量,讓成果真正“值得轉”。王靜說,“未來需加強對科研院所和高校行政管理人員、科研人員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專業培訓,常設包含專利申請、挖掘布局、侵權分析和商業化實踐案例解讀的系統課程。提高知識產權申請質量,對國家級的技術應用類研究項目承接科研團隊提供知識產權保護輔導,破除僅把專利證書當‘考核指’和‘榮譽證書’的錯誤導向。”

其次,要鼓勵協同創新,完善知識產權確權制度,提供技術成果工程化的種子基金,實現“如何轉”。王靜解釋,要“破除阻礙科研人員合作創新的考核機制,規范科研成果完成人署名,允許科研人員自行約定知識產權權屬比例。鼓勵科研院所和高校使用科研經費或者社會捐贈設立成果產業化種子基金或創業投資基金,用以扶持技術工程化、規模化、產品化驗證,提高科技成果技術到商品的轉化效率。”

最后,設立各級或第三方技術評估和轉移轉化機構或平臺,讓科研單位“敢于轉”。王靜解釋,“科研人員大都是‘專才’,不是‘全才’,需組建由技術、法律、金融、管理等方面專業人才組成的機構或平臺,負責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指導和管理,提供精準全方位的服務,降低行政管理人員和科研人員的法律和商業風險,扭轉專利所有權人怕承擔風險而‘不敢轉’的局面,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麗穎

標簽: 科技成果 知識產權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