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專欄 > 正文

河蟹的南北角逐

時間:2023-08-08 09:22:39    來源:農民日報    

據統計,2022年我國河蟹養殖面積1260萬畝,河蟹產量77.5萬噸,產值突破千億元,河蟹市場成為一片廣闊藍海。在此背景下,以江蘇省昆山市陽澄湖大閘蟹為代表的南方河蟹和以遼寧省盤錦市稻田蟹為代表的北方河蟹紛紛打起組合拳,期待突破河蟹季節性供應難題,打出響亮品牌,為消費者的餐桌加上一只優質河蟹。

7月下旬,遼寧省盤錦市盤山縣胡家河蟹市場上靜悄悄的,路面偶有車輛駛過,道路兩旁的商鋪大都是大門緊閉。這個被稱為“天下第一河蟹市場”的地方,似乎還在沉睡之中。然而快遞公司已經在這里暗暗展開角逐,京東快遞的紅布廣告橫幅搶先張掛在多家商鋪的門前,去年市場上隨處可見的還是順豐快遞。

再等一個月,盤錦河蟹開始上市時這里就是車水馬龍的另一番景象,喧囂熱鬧,晝夜不停。那時,寬闊的馬路會被交易的人流和運輸的貨車堵得水泄不通,600多家商戶店門大開,裝卸工在門口成箱地搬運河蟹到貨車上,河蟹擠滿了商鋪里水池,工人們通宵忙著分揀、捆繩和打包。整個市場高峰期日交易量能達到30萬斤以上,全年河蟹交易量10萬噸以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大閘蟹是我國特色水產品,國人愛吃蟹由來已久。親朋團聚,紅彤彤熱騰騰的大閘蟹端上桌,立時增添了不少喜慶氣氛。國人吃螃蟹也南北不同,以上海人為代表的南方食客吃得精致品得細膩,據說吃過的蟹殼可以拼成完整的螃蟹;以山東為代表的北方食客,則兩手掰開,左邊一口右邊一口,大快朵頤。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河蟹的需求漸盛。據統計,2022年我國河蟹養殖面積1260萬畝,河蟹產量77.5萬噸,產值突破千億元,河蟹市場成為一片廣闊藍海。在此背景下,以江蘇省昆山市陽澄湖大閘蟹為代表的南方河蟹和以遼寧省盤錦市稻田蟹為代表的北方河蟹紛紛打起組合拳,期待突破河蟹季節性供應難題,打出響亮品牌,為消費者的餐桌加上一只優質河蟹。

南方重品質 北方搶時令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養出一方蟹。我們所食用的河蟹均屬于中華絨螯蟹,但不同的地理環境使其各具特色。陽澄湖位于長江流域,氣候溫暖,湖水清澈,水草豐茂,水生生物豐富,長出的河蟹個大、肉甜、黃滿,被稱為“大閘蟹”,名聲響亮。而盤錦四季分明,冬日凜冽,水域條件雖有不足,但稻田資源豐富,智慧的農民在里面養出了味鮮、黃香、上市早的稻田蟹。

對于河蟹這種季節性美食來說,能搶先上市和搶占節日熱點就是占據市場的重要籌碼。

農歷八月,盤錦收獲螃蟹的忙碌時刻就如期而至,而此時的陽澄湖大閘蟹還尚未成熟。同一品種,北方河蟹為何早熟?其原因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20世紀80年代,被盤錦蟹農稱為“蟹王”的李曉東,從大連水產學校畢業回到盤錦市大洼區從事水產養殖技術研究推廣,那時的“稻田蟹”還只是大自然對農民的饋贈。1991年,盤錦的河蟹大多在池塘養殖,當地的養殖戶李寶奇沒能承包下池塘,眼看著買來的蟹苗無處養殖,他趕緊向李曉東求助。

“能不能在稻田里養殖河蟹?”當時的李曉東看著眼前一望無際的稻田,靈機一動,稻田里本就有螃蟹,說明環境適合河蟹生長。于是,二人說干就干,一場前所未有的養殖試驗開始了。幾個月之后,4畝稻田產蟹600公斤,李寶奇成了“萬元戶”,李曉東成了稻田養蟹模式第一人。

“盤錦氣候和農耕習慣與稻田養蟹的模式天然適配,水稻一年一季,能和蟹苗同種同收。而南方種水稻有曬田的習慣,不利于河蟹的生長。”說起稻田養蟹,李曉東滔滔不絕。和南方相比,北方轉冷早,河蟹的性腺和其他器官會提早形成蟹黃或蟹膏,為過冬和來年繁殖儲備能量。因此,早熟的母蟹雖然只有1.5-2兩左右,但蟹黃香氣十足,正好趕上中秋節前上市。

河蟹為稻田松土、除草、除蟲、提供肥料,水稻為河蟹提供生存環境和躲避敵害的場所。如今,這種“一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雙收”的“稻蟹共生”模式在盤錦發展迅速,稻田養蟹規模已經達到90萬畝,年產量達8萬噸。

遼寧省盤錦市稻田蟹豐收。資料圖

與南方大閘蟹對比,盤錦河蟹存在著整體規格小的問題。如今,盤錦通過投放大規格扣蟹、降低養殖密度、提升餌料品質等方式加強全程養殖管理,部分養殖戶的單個母蟹規格能提升到3兩多。

秋收過后,在早熟“出圈”的盤錦河蟹搶占市場頭彩后,陽澄湖的氣候也漸漸冷了下來,湖內的大閘蟹已經蛻完5次殼,準備收捕。金爪、黃毛、青背、白肚的陽澄湖大閘蟹憑借大規格、高品質的特點,一經上市,就搶過了盤錦河蟹的風頭,成為那個季節餐桌上美味佳肴的主角。

如果說盤錦河蟹在田里“蝸居”,那么陽澄湖大閘蟹可是個個住著“豪宅”。陽澄湖區平均水深約2米,這個深度最適宜大閘蟹生長,既滿足了湖中生物對于陽光的需求,又不會過度曬傷。同時,陽澄湖湖底是沙質土壤,平坦廣闊,沒有淤泥,大閘蟹活動自如,體表干凈。

守著好的水域條件,1992年,江蘇省昆山市巴城鎮的幾個漁民在陽澄湖嘗試圍養了2000畝水域的大閘蟹,成蟹一上市就備受消費者青睞。此后,嘗到甜頭的湖區漁民紛紛開始擴大規模,圍網養殖大閘蟹,陽澄湖大閘蟹產業迎來發展高峰。隨著陽澄湖區養殖規模的迅速擴大,環境污染、尾水處理困難、病害增多等問題層出不窮,阻礙了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因為圍網面積瘋長,陽澄湖就像籠罩了一張碩大的蜘蛛網。從前清澈的陽澄湖水變渾濁了,水草沒了,大閘蟹的口味也不如從前。

2000年,蘇州市政府出臺了《關于陽澄湖網圍養殖整治的實施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加強陽澄湖涉漁活動管理的通告》,開始大力整治網圍,清理非法籠梢,查處非法漁業設施,陽澄湖大閘蟹邁向新的發展起點。

圍網養殖大量減少,如何保證陽澄湖大閘蟹的品質和產量?更新養殖模式成為行業發展的關鍵。圍網養殖清退后,池塘養殖成為當地養殖大閘蟹的主要方式。

自2009年開始,巴城鎮就對轄內養殖池塘進行了高標準改造,建立起陽澄湖大閘蟹產業園,到2020年底,所有池塘全部改造完成。改造過后的池塘不僅道路整齊通暢,四通八達,方便了養殖戶的日常工作,養殖尾水也能夠統一處理,給大閘蟹提供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

江蘇省昆山市巴城鎮養殖戶收捕陽澄湖大閘蟹。資料圖

如今,在巴城鎮的許多村子都能看到實時監測養殖尾水的全自動在線分析儀。“養殖尾水進行三級凈化后,水質均可達到一級標準。”說起尾水治理,在陽澄湖大閘蟹產業研究院工作的任黎華博士自信滿滿。用物理、生物、化學等方式共同凈化水體,用全自動檢測設備實時監測水體,這樣先進的尾水處理配套設施在當地已經實現了全覆蓋。

解決了環境問題,大閘蟹品種退化問題也亟待解決。在陽澄湖大閘蟹養殖規模擴大之后,許多養殖戶選擇自己留種到代工廠孵化蟹苗,但長期下來,受近親繁殖的影響,大閘蟹的規格變小、成活率降低等種質退化問題越發突出。在政府多方協調后,這些問題引起了中國水科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科研人員的關注。

“我們連續兩年從上海市崇明島附近的長江口區域引入中華絨螯蟹野生群體培育,蟹成熟后,從中選擇附肢齊全、體型健壯、活力強、性腺發育良好、背甲青色的雄蟹與陽澄湖水系養殖群體中性狀優良的雌蟹進行雜交。”2008年開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高建操博士所在團隊就開展了陽澄湖大閘蟹優質品種選育工作,希望通過引進陽澄湖大閘蟹的“遠親”來改善種質退化。

目前,經過4代選育之后形成的“陽澄湖一號”選育系生長快、個頭大、活力好,正在申請新品種審定。

北方大養蟹 南方養大蟹

雖然南方大閘蟹的規格普遍具有優勢,但河蟹的養殖歷史卻要從盤錦市開始講起。即便到如今,盤錦育苗產業也一直處于行業的引領地位。

河蟹的一生大多歷時兩年,母蟹在海水里產出溞狀幼體,發育成大眼幼體后,到淡水里長成扣蟹,而后進一步生長成為我們所食用的成蟹。盤錦位于渤海灣北部、遼河入海口處,海水淡水在此處交匯,形成了得天獨厚的育苗條件。

1992年,李曉東解決了河蟹工廠化人工育苗技術難題,在全國率先實現河蟹苗種規模化生產,每公斤蟹苗能賣到1.6萬元的高價。但工廠內孵育的大眼幼體就像溫室里的花朵,投放到室外之后,成活率難以保證,許多養殖戶損失嚴重。盤錦當時流傳著這樣一段順口溜:“東家挪,西家借,養了一坑二齡蟹。”所謂“二齡蟹”,就是工廠化人工孵育大眼幼體發展到扣蟹之后,就停止生長。

發現工廠化育苗的弊端之后,李曉東將工廠里的孵化池搬到室外土池內,走上了土池生態化育苗之路。

理論上來講,在風吹日曬下育成的大眼幼體抗逆性更強,成活率更高,但現實卻大相徑庭。在探索土池生態化育苗后不久,李曉東育苗的土池內就出現了一種胖乎乎、渾身長滿毛刺的才女蟲。“這可太神奇了,這種生物會分泌有毒的黏液,就像煙霧一樣,在水中迅速擴散,沾上它的蟹苗必死無疑。”經過3年的探索,李曉東才摸清才女蟲的習性,使其在土池內銷聲匿跡。

目前,中國所有的蟹苗都是采用土池生態育苗技術生產的。2003年,李曉東的河蟹土池生態育苗技術取得突破,蟹苗產量從畝產5公斤提高到100公斤,價格也降至每公斤800元,實現了育苗過程零污染、零排放。

此后,育苗技術迅速傳播,李曉東又帶領團隊經過12年的努力,選育出了我國第一個生長速度快、抗逆性強的河蟹新品種“光合1號”,盤錦正式開啟了“大養蟹”時代。

在人工育苗技術突破之前,沿陽澄湖的漁民都是在長江撈取大眼幼體或幼蟹,隨后放流湖中任其自然生長,到成熟之際,再使用絲網、魚籪進行捕撈。久而久之,野生蟹苗數量出現衰減,大閘蟹的產量也隨之銳減。當北方的人工育苗技術突破之后,南方蟹苗的供應也不再是難題,漁民們開始走上了養殖之路。

巴城鎮被稱為“陽澄湖大閘蟹之鄉”。7月初,聯民村鄒雪明的養殖基地內,蟹塘儼然排列,塘內的苦草搖曳生姿,偶爾能看到靈活有力的蟹鉗隱藏其中。“現在的螃蟹已經蛻了3次殼了,看著個頭還可以。”鄒雪明是當地的養蟹能手,池塘經過高標準改造之后,他承包了180畝,成為當地最大的養殖戶。

“我在塘內改種的苦草能幫助螃蟹躲避高溫,還套養了蝦和螺,能多一份收入。”近兩年,鄒雪明采用政府示范推廣的“蟹—蝦—螺”多營養層級的綜合立體養殖模式,塘內的大閘蟹不僅個頭更大,肉也更豐滿緊實。去年11-12月份,他養殖的180畝大閘蟹共產出大閘蟹3.7萬余斤,其中,母蟹平均規格達到4.8兩左右,公蟹能達到5.6兩,銷售額共450多萬元。

在巴城,像鄒雪明一樣的養殖戶還有很多。據了解,昆山陽澄湖大閘蟹養殖面積有3.325萬畝,年產量約3382噸,產業帶動3萬余人就業,產業鏈年產值近40億元。

為了推進養殖標準化,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與昆山市陽澄湖大閘蟹產業研究院合作,共同制定了《高品質河蟹池塘生態養殖技術規范》《陽澄湖大閘蟹品質等級評定技術規范》2項標準,規范了昆山河蟹的養殖生產,確保生態養殖的河蟹達到生態、優質、高效、統一的質量標準。

近年來,對于消費者來說,為餐桌添上一盤大閘蟹往往會為過節增加一份儀式感。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與昆山市開始密切協作,在早熟品種選育上下足功夫。

“若解決陽澄湖大閘蟹提早上市的問題,就能極大提升產業收益。”高建操對陽澄湖大閘蟹早熟品種的選育信心十足。

2022年,在收集并篩選了長江水系符合早上市育種目標的優異種質資源,建立中華絨螯蟹早熟和正常成熟優質種質資源庫后,高建操所在團隊將具有早熟性狀的野生遼河系蟹帶到了昆山,希望通過與優質陽澄湖大閘蟹品種雜交,獲得具有成熟早、規格大等特征的河蟹雜交品系。“今年,通過早上市河蟹新品系的選育推廣,第一批雜交品系大閘蟹已經處于成蟹養殖階段,時間能提前15天左右。”

南方賣得精致 北方賣得豪爽

60歲的孫秀玲是盤山縣胡家河蟹市場幾百家商戶中的一員,在河蟹集中上市時間每天和大家一起捆河蟹,河蟹的鉗殼堅硬有力,即使戴著手套,干完一天活,手也疼得受不了。

從年輕時放棄了鐵路上的穩定工作來這里賣河蟹,到今天已經過去了30多年,孫秀玲牽頭成立了盤山縣胡家秀玲河蟹專業合作社,把盤錦河蟹賣向了全國。

30年前孫秀玲挎著小筐在胡家市場賣河蟹,如今則主要通過線上電商平臺銷售河蟹。回想起第一次在電商平臺賣盤錦河蟹的情景,孫秀玲還記憶猶新。

“在淘寶1分鐘就賣了10057單,賠了好幾萬元。”孫秀玲語速飛快地講述著,時不時爽朗地大笑。2016年,淘寶“聚劃算”推出了大閘蟹線上銷售活動,消費者購買盤錦河蟹或陽澄湖大閘蟹,開賣1分鐘內可以享受半價。孫秀玲和其他幾位盤錦河蟹商家參與了這場活動,原本打算以較低的優惠價售賣1.5兩的盤錦河蟹,但是在備貨過程中聽說陽澄湖大閘蟹全是2兩的規格,盤錦河蟹個頭比陽澄湖蟹小很多。

“我們不能比別人的蟹小!”孫秀玲和大伙一合計,決定也賣2兩的蟹,價格比陽澄湖大閘蟹便宜一些。

這樣雖然會虧損,但是孫秀玲預計銷量也就3000-5000單,損失在可承受范圍之內。

沒想到的是,她低估了線上消費者的熱情,開售第一分鐘銷量過萬,孫秀玲傻了眼。見識到了電商的巨大銷售潛力,她自此開始加快拓展線上銷售渠道,在電商平臺上開設網店,嘗試直播帶貨、社群團購等銷售方式。

同樣是賣蟹子,昆山市的80后青年田琴走了一條與孫秀玲不同的路。

離開互聯網行業后,2015年田琴與丈夫自主創業,最開始就是在線上銷售陽澄湖及其周邊地區的大閘蟹。做了幾年團購電商后,銷量蒸蒸日上,開始與大型商超合作,并規劃開設線下門店,全渠道拓展大閘蟹的銷售市場,走精品化路線。

創業過程中,田琴和伙伴們運用互聯網思維展開營銷,“玩”出了很多花樣。幾年時間,打造了“今錦上”“俏蘇閣”等品牌,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方式銷售大閘蟹,單場直播最高銷售額超1200萬元。除了線上,田琴團隊還在飛機、高鐵、樓宇等投放廣告,不斷擴大品牌產品影響力。

營銷上出彩,品質把控上也沒有放松。田琴與本地陽澄湖大閘蟹養殖戶建立了產銷合作關系,并探索采用自動化設備提高大閘蟹分揀包裝效率,實現產品溯源。

雖然都面向全國市場,以陽澄湖大閘蟹為代表的南方蟹和以盤錦河蟹為代表的北方蟹,各有所長、各有妙招,形成了差異化競爭。

雖然在上市時間上稍有錯開,南方蟹和北方蟹因為規格不同,在產品定位上也存在不同。南方大閘蟹個頭大,價格貴,走精品化路線,北方河蟹個頭小,價格便宜,能夠讓消費者更豪爽地下單。

昆山擦亮品牌 盤錦后起直追

河蟹的美味,讓中國人從古代垂涎到今天,陽澄湖大閘蟹無疑是河蟹飲食文化中最濃墨重彩的一個篇章。

相傳大閘蟹之名就源自陽澄湖。“閘蟹”是指陽澄湖當地人捕蟹的竹閘,個頭大就是“大閘蟹”。關于陽澄湖大閘蟹的故事傳說、詩詞文章不勝枚舉。國學大師章太炎夫人湯國梨曾說:“不是陽澄蟹味好,此生何必住蘇州。”

陽澄湖大閘蟹自古以來自帶流量,品牌知名度由來已久。對陽澄湖大閘蟹產業而言,如何做好品牌傳承至關重要。

在20世紀80、90年代,陽澄湖大閘蟹產量低,價格高,在香港市場上一只能賣到幾百塊錢。

到了2000年之后,陽澄湖大閘蟹市場開發出現了問題,幾千戶養殖戶中竟有七成虧損。當時在蘇州市陽澄湖漁管會辦公室任職的楊維龍便思考開拓大閘蟹市場,重塑陽澄湖品牌,以提高養殖收益。

2002年9月,楊維龍等人成立了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在多個城市發布銷售信息,對接市場渠道,一個月后陽澄湖大閘蟹上市,價格竟比往年翻了一倍。

初戰告捷,之后便是一路高歌猛進。當地通過“三級宣傳推廣”模式,企業、協會、政府共同發力,拓市場、打品牌,把陽澄湖大閘蟹推向了全國,各地陽澄湖大閘蟹專賣店一度達到2000家。

正當陽澄湖蟹開始“橫行”全國市場時,盤錦河蟹還在稻田里籍籍無名地撥弄著泥巴。

“棒打獐子瓢舀魚、螃蟹爬到被窩里”在盤錦廣為流傳,當地還有著螃蟹搭橋救唐王李世民故事,都展現了當地河蟹之多。盤錦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馮大慶說,早在1984年盤錦建市時就曾提出要因地制宜地發展河蟹產業。

當時,盤錦河蟹沒有陽澄湖大閘蟹的品牌優勢,在全國的知名度并不算高,要闖出一片市場,就要從零開始打造品牌。

2010年,盤錦市海洋與漁業局組織有關人員去內蒙古扎蘭屯市考察,考察人員看到高速公路邊陽澄湖大閘蟹的廣告,頗為震撼:“陽澄湖大閘蟹廣告都打到北方了,咱們盤錦河蟹也應該打響品牌!”

隨后,盤錦市很快成立了河蟹行業協會。2012年,協會負責人前往北京,注冊了盤錦河蟹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挾北京以搏天下”是盤錦河蟹大品牌的重要路徑。2013-2015年,盤錦市政府連續3年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辦盤錦河蟹展銷會,就此打開了盤錦河蟹品牌在全國的知名度。盤錦河蟹相關協會和企業積極參加全國各地的論壇、比賽、展銷會等活動,推動盤錦河蟹走出去。此外,盤錦市每年都要舉辦開捕節、蟹王爭霸賽等豐富有趣的活動,增加品牌熱度。

在品牌建設的道路上,盤錦河蟹奮起直追,品牌影響力正在不斷提升。為了進一步整合資源打造品牌,2019年盤錦市河蟹產業聯盟成立,正在逐步推進產業統一標準、統一營銷、統一品牌,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

有了好品牌,如何守好品牌,成為陽澄湖大閘蟹與盤錦河蟹面臨的共同挑戰。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具有品牌識別效應,能夠提升消費者購買意愿。但是作為一個地域的集體產品,又具有公共物品屬性,不可避免地面臨“搭便車”問題,即一些市場主體冒用品牌,或者以次充好,損害品牌聲譽。

陽澄湖大閘此前遇到的“洗澡蟹”問題,對品牌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對此,昆山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根據陽澄湖區的養殖戶的池塘面積和放苗數,預估產量,發放蟹扣,每個蟹扣上都有溯源碼。陽澄湖大閘蟹也成為最早有防偽標識的農產品。

為了進一步實現陽澄湖大閘蟹精準溯源,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專家團隊還研究出了“蟹甲識別”技術,通過大閘蟹的形態特征、礦物質營養和感官滋味等特征就可識別其是否為陽澄湖所產。

盤錦河蟹近年來隨著知名度不斷擴大,也逐漸面臨外地河蟹大量涌來之勢。為了避免市場上出現以次充好的問題,盤錦市河蟹產業聯盟嘗試通過推行品質標準來守好河蟹品牌。

“品牌由品質來決定,盤錦獨特的氣候、地理和水質等因素造就了盤錦河蟹品質的獨特性。”李曉東說,可以把盤錦河蟹的風味值、肥滿度等核心數據作為參考,來衡量市場上的河蟹是否以次充好,并按此標準將河蟹分級售賣,既能保護品牌形象,又能讓品牌價值最大化。

我國南北差異的飲食文化,孕育了南方蟹甜以精致細微見長,北方蟹香以色艷味重取勝。不管您喜歡螃蟹的哪一味,都離不開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堅守、養殖戶的汗水和辛勤。陽澄湖大閘蟹與盤錦稻田蟹在繁育、養殖、流通、品牌建設等方面的角逐,既有相同點又存在差異、既有合作又存在競爭。就是在不斷競爭與合作中,營養美味的大閘蟹才變得好吃不貴。專家預測,未來,通過科技引領、種業振興,優質、抗逆、提前上市的河蟹養殖新品種會不斷出現。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馮建偉 王春植 雷少斐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