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在這里仰望紅山 親近自然 沐浴文明

時間:2023-08-06 10:52:08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在這里仰望紅山 親近自然 沐浴文明

光明日報記者 高平 見習記者 閆叢笑

地處蒙古高原向遼河平原的過渡地帶、蒙冀遼三省區交匯處,赤峰,這座因城區東北部赭紅色山峰而得名的城市,不僅有著寬廣而奇特的自然風光,更有著悠久而神秘的歷史文化。穿梭在赤峰的山水林田之間,可以看到微風卷綠浪的溫帶草原、蜿蜒如帶的九曲河流、仙鶴般優雅寧靜的白樺林、巍峨聳立的高山、千姿百態的地質奇觀……特定的大地構造環境、復雜的發展演化過程以及氣候變遷造就了赤峰瑰麗奇絕的生態景觀,孕育了渾然天成的自然風光,更養育了源遠流長且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

赤峰境內雄奇俊美、千姿百態的地貌奇觀,被人們譽為是集山水林田湖草沙于一體的“微縮內蒙古”,而克什克騰旗更是被譽為“塞北金三角”。位于北大山山脊上的阿斯哈圖石林,擁有著世間罕見的地質遺跡特征,石林拔地而起好似有人刻意在山頂上雕鑄了這些崢嶸險峻的石像,遠望怪石嶙峋,近觀形態各異。石柱有的狀如塔,塔座塔身分明,高聳入云;有的酷似人,形神兼備,呼之欲出;有的形似獸,栩栩如生,趨之欲動。石林腳下點綴著怒放的野花和玉立的白樺林,雄渾的巨石與娟秀的植被相輔相成,極目遠眺,怪石嶙峋、青山疊翠,猶如身臨仙境,堪稱世界奇觀。沿著“中國北疆風景大道”自石林一路向南,這里山緩川平,水草豐盛,草原、濕地、白樺樹與山丘渾然一體、相得益彰。距北京僅有300多公里的烏蘭布統大草原因清朝康熙帝在此大戰噶爾丹而聞名于世,百余年后,歷史的悲壯之地已成為綠草茵茵、波光粼粼的秀美草原。連綿起伏的丘陵草原上點綴著稀稀疏疏的白樺樹,或煢煢孑立、或形影相隨,丘陵下成群的牛羊從各個方向涌到公主湖邊或低頭飲水或在水中避暑貪涼,好不快活。

沃野千里、鐘靈毓秀,這片俊美又神秘的土地從九千年前就養育著一代又一代人。早在距今一萬年前后,赤峰的先民率先進行了新石器革命,迎來了人類文明的曙光。八千年前的興隆洼遺址被史學界譽為“華夏第一村”,此時,赤峰先民已從事農耕、漁獵、采集、畜牧,該遺址出土的一批距今8000年的炭化粟、黍籽粒,是世界范圍內經過人工栽培年代最早的炭化粟、黍籽粒之一,敖漢因此被稱為“世界小米起源地”。起始于五六千年前的紅山文化更證明了赤峰是中華古代文明的誕生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C型玉龍是中華大地最早的龍形器物,更被譽為“中華第一龍”。時代發展的滾滾車輪令赤峰一度成為遼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遼上京和遼中京分別坐落在巴林左旗和寧城縣境內,遼上京是契丹人先后建設的5所京城中營建最早、使用時間最長、最重要的首都,都城內建有孔廟、佛寺、道觀等,極大促進了南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文化融合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歷史進程的生動體現。

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地質遺跡不僅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客紛至沓來,史學界和科學界也一直對赤峰進行著研究與爭論。今年6月,在赤峰市巴林左旗舉辦的首屆遼上京文化論壇上,遼上京遺址考古取得系列新突破,首次確認了遼上京工程的位置和規模。新發現從考古學上證明遼上京城曾存在向東為尊的情況,推進了對遼上京城址平面布局和規劃的研究。隨著學者們的調查研究,可以認定阿斯哈圖石林是冰川的“杰作”,是刃脊殘跡,而后又經歷了一萬年來其他氣候力量的侵蝕,呈現出了千姿百態的樣貌。近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旅游地學團隊對達里湖園區的重要地質遺跡,以及公園內晚更新世以來的黃土剖面開展了全面調查和系統研究,首次發現了古冰楔和硅藻土等新的地質遺跡,為地處我國季風邊緣區的赤峰市晚更新世以來湖泊演化歷史及古氣候的重建提供了新的材料。

燕山北麓、興安之南,茫茫草原環抱著熱情似火的赤峰兒女,巍巍山脊流淌著縱橫馳騁的遼闊心境。烏蘭布統草原上九曲回腸的金色江水,三十二連山上連綿起伏的金色谷浪,追隨著歷史的脈絡,探尋這片廣袤土地千年訴說的古老故事,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美與共的絢麗畫卷。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