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系統梳理漢服歷史和傳統漢服款式(引題)
(資料圖片)
看漢服數千年變化(主題)
近日,曹喆所著的《漢服》正式出版。古人認為漢服起于黃帝,現在普遍認為漢服源自殷商時期。《漢服》從漢服的定義、發展演變、設計制作和審美應用等多個角度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
《漢服》作者曹喆既有服裝史的深厚基礎,又有設計和繪畫功底,此書圖文結合,生動有趣,集知識性、實用性與趣味性于一體,對當下漢服熱的健康發展有指導意義。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波 通訊員 張翎
《漢服》一書講到,整個漢服發展過程有三種基本款式貫穿整個古代,分別是衣裳制、深衣制和袍服制。
第一種款式是衣裳制。如書中所述,史書皆稱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漢代劉熙撰《釋名》解釋衣裳:“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庇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意思是說穿在上身的稱為衣,人們依靠衣服抗拒寒暑;穿在下身的是裳,裳的作用是遮蔽。在很多古代文獻中,衣裳是作為服裝的總稱來使用的。
大禮服往往都是衣裳制。如冕服,采用的是衣裳制,服裝的款式和主體元素基本一樣,不同朝代的冕服在冕冠、圖案、尺寸以及顏色等細節上略有區別。士人在重要場合也上衣下裳。《禮記》記載有士人接受冠禮時頭戴爵弁,穿纁(淺紅色)裳。
周代至漢代的衣裳都是寬衣大袖,這也是漢服區別于胡服的主要特征之一。南北朝時胡漢文化交融,衣裳由收窄的款式,逐漸演變成為襦裙。襦是短上衣,袖子比較窄。裙子有很多款式,主要體現在裙裁片的量以及色彩、紋樣變化。襦裙的使用延續至清代。
第二種是深衣制?!稜栄抛⑹琛方忉屔钜聻橐律严噙B,也就是上衣和下裳在腰部縫合,上衣下裳是連在一起的,覆蓋身體時顯得深邃,所以稱為深衣。
《禮記·深衣》記敘了深衣制度。深衣用十二幅布縫制,象征一年十二個月。圓形袖子象征圓規,方形領子象征方正。背部中縫從上到腳后跟,象征直道。深衣下半部也稱裳,裳的下緝象秤和秤砣,象征公平。所以《禮記》說:“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p>
深衣開始使用的時間已不可考,可以確定周代已普遍使用深衣。春秋戰國的深衣作為常服使用,也就是日常服裝。楚國帛畫上可以看到戰國時期著深衣的形象。按照《禮記》所述,將領指揮作戰時也穿深衣。
春秋戰國至漢代都穿曲裾衣,門襟從領子開始繞身體纏裹,腰間用帶固定住。曲裾衣的袖子和門襟都有寬的飾邊。這種繞領稱為“衿”。此時的袖子雖然肥大,不過在袖口處還是收攏的,即所謂的“琵琶袖”。袖身肥大處稱為“袂”,袖口收緊處稱為“袪”。
秦代始以深衣樣式的袍作為朝服,漢代稱之為襌衣,上衣和下裳在腰部縫合,衣身和袖子都很寬大。漢代從皇帝至小吏亦以襌衣作為朝服,深衣式的襌衣也是常服。文獻記載漢代的朝服服色隨五時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雖有五時朝服,實際上朝都穿黑色。深衣制度一直持續到明代,清代官方不再使用深衣制。
第三種是袍服制?!夺屆氛f有袖口的為“袍”,無袖口的為“衫”。袍服實際是從胡服而來。袍服比較典型的特征是圓領、窄袖、合體。袍是從隋唐開始到清代使用最為廣泛的服裝。
隋代按照袍服顏色定了等級,唐朝時將等級做了更為細致的規定。唐代杜佑《通典》卷六十一記:“貞觀四年制,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緋,六品、七品以上綠,八品、九品以上青。”唐、宋的士人在圓領袍下擺貼一塊布,稱為襕袍。
不同朝代的圓領袍服款式有所差別,對服色和配套飾品的規定也不大一樣,官民有明顯差異。到了元代,官袍上開始使用胸背,胸背在明清兩朝稱為補子,也就是貼在前胸和后背的兩塊繡片,用圖案標識官級。
除了上述所說三種漢服款式,還有一種衣褲搭配的方式。漢代以前的漢人穿的袴也叫脛衣,即包裹兩腿的筒形服飾,后來發展成為開襠褲。褲實際也是從胡服演變而來。漢代出現了合襠褲,和現在的褲的款式相近。漢人普遍穿著袴褶服(上衣下褲)應始于南北朝,隋唐時期袴褶服是常用服裝,也用于軍服。漢人在正式場合穿褲時,多在外穿有袍或裙(裳)。勞動者在勞動時會將褲子穿在外邊。
漢服除了上述款式,還有很多衍生款式,如唐代的短袖上衣,稱為半袖或半臂,宋代的褙子、明代的比甲、清代的坎肩等都是可以穿在外面的衣服。
上一篇:馮驥才再出《俗世奇人4》:用這種獨特的語言寫東西很上癮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系統梳理漢服歷史和傳統漢服款式(引題)看漢服數千年變化(主題)近日,曹喆所著的《漢服》正式出版。古人認為漢服起于黃帝,現在普
2023-01-09 10:52
原標題:“用這種獨特的語言寫東西很上癮”(引題)馮驥才再出《俗世奇人4》(主題)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吳波)近日,馮驥才創作的短篇小說
2023-01-09 10:39
原標題:靈感來自動畫電影《你的名字》(引題)《我們生活在南京》出版?(主題)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孫珺)在網絡文學作家中,就有這樣一
2023-01-09 10:56
原標題:名家齊聚北京新年音樂會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鄭娜2022年12月31日晚,國家大劇院音樂廳內花團錦簇,氣氛溫暖熱烈,在2023到來之際,北京
2023-01-09 10:33
原標題:怎么把真人照片畫成二次元人物?為何會“翻車”將貓狗畫成人?(引題)AI繪畫的“小秘密”都在這一篇文章里(主題)科技日報記者金鳳
2023-01-09 09:53
原標題:豆瓣9 6分!這次是上美影聯手B站的《中國奇譚》羊城晚報記者王莉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和嗶哩嗶哩聯合出品的系列動畫短片集《中國奇譚
2023-01-09 09:42
原標題:“閩臺藝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亮相(引題)400余件藝術作品詮釋“兩岸一家親”(主題)北京青年報訊(記者?崔毅飛)昨天上午,“源
2023-01-09 09:54
原標題:繼《只此青綠》后又一舞蹈詩劇形式力作預計今年與觀眾見面(引題)《東坡》:用舞蹈語言展現傳統美學和思想(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
2023-01-09 09:45
原標題:百年柏園承載廣州的人文記憶嶺南文化經緯度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卜松竹廣州越秀區恤孤院路12號,是一處名為“柏園”的建筑群落。兩
2023-01-09 09:42
原標題:當旅游遇上“非遺”,玩出不一樣的“文化味兒”光明日報記者魯元珍在四川崇州道明竹藝村,國家級非遺項目道明竹編與現代建筑設計理念
2023-01-09 08:38
原標題:浙江文旅觀察:鄉鎮“劇本殺”如何開辟文旅融合新路?記者王題題中新網臺州1月6日電?在浙江臺州天臺縣,“文旅+劇本殺”正為當地沉浸
2023-01-09 08:45
原標題:文化市場生機復蘇山東濟南國際雙年展開幕隨著春節日漸臨近,文化市場逐步復蘇、重煥生機。1月7日,2022濟南國際雙年展在山東美術館、
2023-01-09 08:34
原標題:閩臺藝術展詮釋“兩岸一家親”科技日報北京1月8日電(記者張蓋倫)8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共同主辦,福建博物院承
2023-01-09 08:47
原標題:大片、喜劇、動漫合家歡古裝、體育、科幻任君選(引題)七部影片定檔大年初一(主題)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談起2023年春節檔,影院
2023-01-08 15:54
原標題:命苦都怪它?蘇軾實名diss摩羯座的原因是……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記者王詩堯)1月8日,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986歲的生日。中國現代文
2023-01-08 14:40
原標題: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將籌備啟動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蘇墨)日前,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的全國文物局長會議。記者從會上獲悉,國
2023-01-08 08:54
原標題:遠古文明的輝映武華民初冬一個的下午,我和家人一起,到新落成不久的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游玩。公園位于澠池縣城北6公里的仰韶村。
2023-01-08 05:50
原標題:等一場雪來楊亞爽我仰望天空灰暗了心緒像巨大的磐石壓扁了瘋長的期待你躲藏九霄云外風兒捎來冰涼的話你把無數塵埃撕開飄落在我的手掌
2023-01-08 05:45
原標題:《關山密雪圖·軸》許道寧[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許道寧,北宋畫家,生卒年不詳,長安(今陜西西安)人。許道寧早年追摹李成的繪
2023-01-08 05:38
【藝評】原標題:“花式”跨年里看到更好的年輕人鄧崎凡這屆年輕人喜歡儀式感,辭舊迎新之際,這種儀式感就體現在各式各樣的跨年活動中。不過
2023-01-08 05:44
原標題:渾善達克沙地中的沙畫人1月4日拍攝的阿拉騰畢力格挑選的不同顏色的沙子。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位于渾善達克沙地腹地,生活于此的80
2023-01-07 16:47
原標題:甘肅定西:排練社火迎新春1月6日,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內官營鎮萬崖村社火隊演練傳統社火節目舞獅。新春佳節臨近,甘肅省定西市的一些
2023-01-07 15:37
原標題:濃墨重彩的妝容,何以詮釋千變萬化的戲曲美戲曲妝容寫真近年來甚為流行。然而,人們或許不知道戲曲妝容曾幾經變化,最終才淬煉成代表
2023-01-07 10:37
原標題:7部大片集結,題材各異陣容強大(引題)“史上最強春節檔”又回來了(主題)北京日報記者袁云兒《流浪地球2》《滿江紅》《無名》《深
2023-01-07 10:43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2億多年前的“奇異羅平龍”我國古生物學家在云南羅平縣發現了距今2 44億年的全新爬行動物物種,將其命名為“奇異羅平龍”。
2023-01-07 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