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當旅游遇上“非遺”,玩出不一樣的“文化味兒”
光明日報記者 魯元珍
在四川崇州道明竹藝村,國家級非遺項目道明竹編與現代建筑設計理念融合建造的“竹里”,持續帶動大批游客前往打卡;在南京,作為首批國家級非遺的秦淮燈會在跨年夜“亮燈”,無數游人共賞“火樹銀花”盛景;一闋昆曲悠揚婉轉,一場皮影趣味橫生,絢麗的彝族刺繡,精致的木刻版畫……元旦假期,迎新賀歲,在各地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中,常常可以看到非遺的身影。
【資料圖】
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指導下,“非遺+旅游”已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一環。非遺和旅游的融合,不僅催生了更多獨具文化意蘊的旅游產品,創新了旅游業態,豐富了旅游供給,也激活了數量巨大的非遺文化資源,使非遺文化通過旅游市場走進了千家萬戶。
近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公布2022年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選項目名錄,非遺旅游景區、非遺旅游小鎮、非遺旅游街區、非遺旅游村寨4個類型共200個項目入選,其中既有歷史悠久的傳統村落,也有充滿現代氣息的城市旅游街區,為非遺和旅游的融合發展樹立了典范。
非遺元素 讓旅途更有文化氣息
走進內蒙古的莫尼山非遺小鎮,特色建筑依山而建,泉水潺潺、炊煙裊裊,游客們感受著小橋流水的鄉村美景,欣賞著經典的非遺曲藝表演,還有各類非遺文化技藝體驗項目深受歡迎。開料、描圖、雕刻……游客們拿著工具按照老師的指導認真制作皮畫。“蒙古族皮藝制作項目每一個環節都有學問,能來這里親身感受,讓我們此行更加有意義。”“這個非遺景區融合了民俗體驗、知識科普,是個很值得去的地方。”在現場參與體驗活動的游客說。
今年元旦假期,旅游市場升溫回暖,為了給遠道而來的游客們帶來更具文化味兒的旅游體驗,各地將跨年迎新活動和本地非遺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元旦假期,廣東桂城接待了超57萬游客,其中燈湖西街的非遺技藝“打鐵花”表演格外驚艷,給游客帶來一場震撼的視覺盛宴;在重慶的跨年夜市,精美的纏花藝術品吸引眾多游客駐足;在四川德昌,原生態歌舞表演、特色服飾、葫蘆笙表演、火草織布等非遺項目展現了傈僳族的獨特風情。
還有越來越多景區引入了非遺項目,打造非遺展館、非遺街區、非遺長廊等,通過展演、展銷以及各類體驗和游玩項目吸引游客,以提升景區的文化品位和旅游品質。“旅游不僅是為了欣賞名川大山,更是為了體驗不同地區的生活氣息、人文風情,非遺與人們世代相承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親身傳習體驗讓旅途更有收獲、更為難忘。”一位旅游博主分享道。
在傳統觀光旅游已經難以滿足旅游者消費需求的時代,人們更期待在旅游過程中感受文化熏陶,滿足鄉愁情懷。傳統技藝、民俗文化、民族節慶,獨具地域特色的非遺項目讓游客耳目一新。非遺旅游景區、非遺旅游小鎮、非遺旅游街區、非遺旅游村寨不斷涌現,成為越來越多人愿意專程前往的新興旅游目的地。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旅游資源的大戶,在種類上、跨度上、數量上、可變性上,都為旅游供給和旅游業態提供了不會耗盡的資源。”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秘書長金準在采訪中對記者說,“旅游業不斷推陳出新、發展變化,由此產生產品和業態的深度,生發新的增量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度利用,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在金準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旅融合的重要接口,這一部分的文旅融合,起步最早、結合最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市場所認可,是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依托。非遺項目的文化意蘊與旅游融合成為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旅游項目,將彰顯多元化的地域文化和傳統價值,推動了旅游產業的繁榮發展。
旅游助力 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
不久前的中國丹寨非遺周,近一公里長的長桌宴讓不少游人驚嘆不已,熱情的丹寨人民擺了360桌美食宴請1800名游客一同嘗新。近兩年,丹寨非遺周活動已經成為當地旅游品牌,古法造紙、蠟染體驗等非遺體驗,苗繡、侗族刺繡、苗族銀飾等非遺商品也因為旅游業而走進大眾的視線。
“丹寨小鎮是貴州非遺的一個集中展示區。在丹寨小鎮舉辦非遺周活動,是非遺進景區的一次成功探索,是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的一次生動實踐。”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王曉峰表示,非遺保護與傳承,是以當代生產生活為中心的文化實踐,讓傳統工藝、傳統設計通過再現、再造、再生,走進現代生活,融入現代旅游,才能真正實現保護的價值。
各地創新推出的各類非遺文創產品,也逐漸在旅游市場收獲了更高關注度。如擁有100多年歷史的國家級非遺龔扇制扇技藝,在第五代傳人龔倩手里經過創新演變,做成了耳飾、胸針、手提包、冰箱貼等,以更平常的價格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在黑龍江省大慶市北國溫泉古街,一位游客被省級非遺項目蘆葦畫工藝所吸引,一下就花了3000元買了4幅做工精良的蘆葦畫,“蘆葦畫精美又有特色,沒想到還可以在這里買到這么有意義的紀念品。”他高興地說。
“非遺和旅游結合,誕生了更多時尚的旅游產品和文創產品,不僅中國老百姓喜愛,還有更多非遺旅游商品出口到國外,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旅游研究院戰略所副研究員韓元軍說道。
活態傳承是最好的保護。非遺走進景區,不僅為景區增添了文化魅力,也讓非遺項目擴大了知名度和影響力,更多年輕人前來學習體驗,他們在旅游的同時也參與到非遺傳承和文化傳播之中。旅游的傳播為非遺“活”起來開辟了新路徑,使其不再是“鮮有問津”的古老技藝,而是走進了千家萬戶,擁有了更多煙火氣。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過程中,旅游業一直是重要的反哺來源。”金準說,“與文物類遺產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在與人的互動中保護、活化,這就必然需要在市場環境中發展保護,旅游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最大的現實市場。同時,旅游業的運轉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聚集資金、吸引人才、凝結項目、深化開發、推動傳承的重要依托,近年來更依托數字化手段形成了創新發展的模式。”
韓元軍認為,通過發展旅游,更多擁有非遺技藝的人群提高了收入,從而實現更好保護;旅游也讓更多老百姓知道、了解了這些非遺項目,從而提高了非遺保護的參與度;旅游還推動了非遺項目創新,通過市場力量和廣大群眾參與讓非遺文化更有生命力。
近年來出臺的各項非遺保護政策,充分肯定旅游業在推動非遺保護傳承中發揮的積極作用。此前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深入挖掘鄉村旅游消費潛力,支持利用非遺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等業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一批具有鮮明非遺特色的主題旅游線路、研學旅游產品和演藝作品。支持非遺有機融入景區、度假區,建設非遺特色景區。
深度融合 讓非遺旅游實力“圈粉”
近日,在江蘇九龍口的淮劇小鎮,一場以非遺糖畫體驗為主題的研學旅行格外熱鬧。孩子們在研學老師的帶領下近距離了解淮劇發展史,親手以糖漿繪制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糖畫,在游玩中學習知識、鍛煉動手能力,感受非遺魅力。
近年來,各地紛紛針對有文化旅游需求的人群,推出非遺主題旅游線路、非遺體驗基地、非遺展覽館等。彝族火把節、傣族潑水節、苗族跳花節等少數民族節日風情濃郁,秦淮燈會、馬街書會等民間文化活動源遠流長,成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江西景德鎮的陶瓷研學游已經有了多年實踐,學生們既能學到陶瓷相關知識又能親手體驗,寓教于樂的方式深受家長和孩子們歡迎。
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十分豐富的非遺資源。2022年11月,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列入該名錄的項目已有43個,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末,全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
豐富的資源為非遺和旅游融合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多年來,各地積極探索融合路徑,非遺與研學旅游、民宿、文創產品、旅游演藝、節慶活動等結合起來,催生了各式各樣的旅游新業態和多樣化發展模式。
非遺旅游還與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讓擁有非遺資源的鄉村地區走上致富道路。如陜西省充分發揮非遺特別是傳統工藝資源優勢,設立省級非遺工坊52家,為全省近5萬名群眾搭建起就業增收的非遺平臺,帶動了鄉村旅游發展,增加了村民收入。
不過,“非遺+旅游”模式當前仍處于探索階段。有業內專家認為,“非遺+旅游”當前存在融合不夠深入、參與性不強等問題,從各地發展情況看,同質化現象普遍,本地特色不夠凸顯、文化創意不足。未來,應如何探索非遺和旅游的融合路徑?如何推進非遺旅游產品升級,更好地激發非遺的創造力和生命力?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呂品田認為,在融合發展過程中要正確把握保護和利用的關系,不能將非遺變成單純的旅游表演,使其脫離民俗社會生活情境,以致破壞原生文化生態,商業化的簡單模仿也容易造成同質化的問題,“非遺保護的意義在于維護文化多樣性,切實保護旅游地的生活化文化特色,是旅游業持續發展之道。”
韓元軍表示,推動非遺和旅游高質量深度融合,要發動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個人等多元力量參與進來,讓“非遺+旅游”釋放更多市場活力;要將更多時尚、科技、體育等元素融入非遺旅游開發中,提升非遺旅游的吸引力;推動非遺旅游與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城市更新等結合起來,通過非遺城市社區、非遺鄉村作坊、非遺藝術館等更多的空間主題創新,形成非遺旅游產業供給和空間供給的新體系。
上一篇:浙江文旅觀察:鄉鎮“劇本殺”如何開辟文旅融合新路?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當旅游遇上“非遺”,玩出不一樣的“文化味兒”光明日報記者魯元珍在四川崇州道明竹藝村,國家級非遺項目道明竹編與現代建筑設計理念
2023-01-09 08:38
原標題:浙江文旅觀察:鄉鎮“劇本殺”如何開辟文旅融合新路?記者王題題中新網臺州1月6日電?在浙江臺州天臺縣,“文旅+劇本殺”正為當地沉浸
2023-01-09 08:45
原標題:文化市場生機復蘇山東濟南國際雙年展開幕隨著春節日漸臨近,文化市場逐步復蘇、重煥生機。1月7日,2022濟南國際雙年展在山東美術館、
2023-01-09 08:34
原標題:閩臺藝術展詮釋“兩岸一家親”科技日報北京1月8日電(記者張蓋倫)8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共同主辦,福建博物院承
2023-01-09 08:47
原標題:大片、喜劇、動漫合家歡古裝、體育、科幻任君選(引題)七部影片定檔大年初一(主題)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談起2023年春節檔,影院
2023-01-08 15:54
原標題:命苦都怪它?蘇軾實名diss摩羯座的原因是……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記者王詩堯)1月8日,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986歲的生日。中國現代文
2023-01-08 14:40
原標題: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將籌備啟動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蘇墨)日前,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的全國文物局長會議。記者從會上獲悉,國
2023-01-08 08:54
原標題:遠古文明的輝映武華民初冬一個的下午,我和家人一起,到新落成不久的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游玩。公園位于澠池縣城北6公里的仰韶村。
2023-01-08 05:50
原標題:等一場雪來楊亞爽我仰望天空灰暗了心緒像巨大的磐石壓扁了瘋長的期待你躲藏九霄云外風兒捎來冰涼的話你把無數塵埃撕開飄落在我的手掌
2023-01-08 05:45
原標題:《關山密雪圖·軸》許道寧[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許道寧,北宋畫家,生卒年不詳,長安(今陜西西安)人。許道寧早年追摹李成的繪
2023-01-08 05:38
【藝評】原標題:“花式”跨年里看到更好的年輕人鄧崎凡這屆年輕人喜歡儀式感,辭舊迎新之際,這種儀式感就體現在各式各樣的跨年活動中。不過
2023-01-08 05:44
原標題:渾善達克沙地中的沙畫人1月4日拍攝的阿拉騰畢力格挑選的不同顏色的沙子。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位于渾善達克沙地腹地,生活于此的80
2023-01-07 16:47
原標題:甘肅定西:排練社火迎新春1月6日,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內官營鎮萬崖村社火隊演練傳統社火節目舞獅。新春佳節臨近,甘肅省定西市的一些
2023-01-07 15:37
原標題:濃墨重彩的妝容,何以詮釋千變萬化的戲曲美戲曲妝容寫真近年來甚為流行。然而,人們或許不知道戲曲妝容曾幾經變化,最終才淬煉成代表
2023-01-07 10:37
原標題:7部大片集結,題材各異陣容強大(引題)“史上最強春節檔”又回來了(主題)北京日報記者袁云兒《流浪地球2》《滿江紅》《無名》《深
2023-01-07 10:43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2億多年前的“奇異羅平龍”我國古生物學家在云南羅平縣發現了距今2 44億年的全新爬行動物物種,將其命名為“奇異羅平龍”。
2023-01-07 09:42
原標題:“臨安民間國寶”昌化雞血石雕大擺件《百子鬧春》欣賞(組圖)前不久,我和朋友一起拜會了杭州臨安“潤古軒”主人徐健人先生,在這座
2023-01-07 09:54
原標題:新疆哈密打造“星空密語”系列文化活動推動星空產業發展鐘奕在巍峨的雪山、千年的胡楊、蒼涼的沙漠、奇幻的雅丹之上,斗轉星移,繁星
2023-01-07 09:37
原標題:山西發現一西周高級別墓推測是國君級別墓葬日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發布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2022號墓考古發掘資料。考古人員根據
2023-01-07 08:41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在云南發現2 44億年前“奇異羅平龍”尖嘴長吻的“四腳蛇”化石,全長超過半米。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人員在
2023-01-07 08:34
原標題:新春“電影菜單”成色足2023春節檔沖上熱搜。據燈塔專業版顯示,截至目前已有《流浪地球2》《無名》《滿江紅》《熊出沒·伴我“熊芯”
2023-01-07 08:48
原標題:馬王堆漢墓文物亮相杭州國家版本館中新網杭州1月6日電(錢晨菲)內涵豐富的帛書,保存完整的竹簡,歷史悠久的古醫方專著……6日,記者
2023-01-07 07:35
原標題:專訪:期待科幻作品促進日中文化交流——訪《三體》日文版譯者立原透耶新華社記者程靜岳晨星新華社東京1月5日電?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
2023-01-06 17:43
原標題:河南南陽新發現多處巖畫最多可達雙排24連穴中新網鄭州1月6日電(記者韓章云)為期兩日的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會6日持續在鄭州
2023-01-06 17:36
原標題:《舞上春》全網曝光量破2億探索線上線下融合演播新方向中新網北京1月6日電記者(應妮)連續兩年,中國歌劇舞劇院踐行《舞上春》“線下
2023-01-06 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