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作家王堯:回到日常生活,呈現個人與歷史的風景
8月22日南國書香節期間,學者、作家王堯攜長篇小說《民謠》與近年出版的散文集《時代與肖像》《日常的弦歌——西南聯大的回響》《我們的故事是什么》做客廣州方所,與中山大學教授、評論家謝有順、郭冰茹,以及作家黃燈,從個體經驗的細致描摹到知識分子的群像觀照,從歷史的文化遺存到當代的精神傳承,談其散文中歷史與個人的風景,聆聽久遠而親切的日常的弦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王堯將現代散文理解為知識分子精神與情感的存在方式,這實際上已經間接表述了“我們的故事是什么”。2021年至今,王堯陸續出版了散文集《時代與肖像》《日常的弦歌》《我們的故事是什么》。《時代與肖像》在刻畫記錄往事的同時,充分呈現一代人成長的韌性與國家民族對知識分子的重視與扶持,帶有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日常的弦歌》則走進“不為人知的西南聯大”,講述理想與傳奇背后的故事;《我們的故事是什么》更關注承繼“五四”傳統的滄海文心,以素描或寫真的方式,讓一個個聲名遠揚的作家生平鮮活起來,思考當下的文人如何尋求意義、適應現實。
在郭冰茹看來,這三部散文集雖都是新近出版,但王堯材料的收集、文獻的積累,還有長期以來在文學研究中形成的歷史觀和文學觀,都共同促成了作品目前的樣貌。“三部散文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王老師是從日常生活的層面去進入宏大敘事的講述,從小的切口去呈現一段大的歷史。”王堯坦言自己是在日常生活中成長起來,青年時期也不太會善于從宏大角度討論問題。
王堯的散文創作始于大學時期,最早的散文發表在中國散文學會舉辦的《散文天地》,工作后寫作便一度擱置,直到2003年《南方周末》邀請他寫散文專欄他才重拾興趣,專欄名叫作《紙上的知識分子》,后出版時改為《脫去文化的外套》。停筆長達十多年后,《讀書》雜志和《收獲》雜志的陸續約稿,才重回散文創作,前者書寫幾代知識分子的反思,后者題名《滄海文心》,聚焦抗戰時期陪都重慶的文人思想和生活,以及國家在被侵略時如何堅守住自己的文化。自《滄海文心》王堯開始將日常生活納入寫作視野,比如老舍在重慶怎樣把自己住所當了之后招待同學和朋友,他想通過這些日常生活毛茸茸的細節,呈現中國文人如何在國難當頭時保持氣節。2019年王堯延續該思路,在《鐘山》開辟《日常的弦歌》專欄,關注地處云南昆明的西南聯大。他摒棄傳奇色彩,在史料中爬梳聯大人的日常生活,從中看到他們從容與大愛的品格,比如寫出《背影》和《荷塘月色》的朱自清其實是一個極為脆弱敏感的人,但就是這樣脆弱敏感的人在聞一多被暗殺后第一個站出來大聲質疑。
在王堯娓娓道來的散文筆調中,這些視若無常的歷史細節重新向我們走來。與前述幾本關注大時代下的知識分子精神命運不同,《時代與肖像》則回到其小時候的東臺鄉下生活,在他看來,歷史風云落在一個小村莊里邊就像灰塵一樣。“我試圖通過一種日常生活的經驗,能夠呈現歷史的風景,個人的風景,同樣也呈現個人與歷史這樣一種復雜的關系。”
在黃燈眼中,王堯是一個特別真誠的人,他很勇敢、很難得地在經過多年學術和體制規訓后,性格中依然保持最原始和粗糲的部分,“他的學問他的散文,包括他的小說,跟他的人生經驗是完全水乳交融在一起的”。這也體現在他對核心命題關注的始終如一,“在他的散文里面一直有的,他關注的東西始終沒有變過。”
2020年,王堯在《收獲》雜志發表其首部長篇小說《民謠》,2021年由譯林出版社推出單行本。但“我坐在碼頭上,太陽像一張薄薄的紙墊在屁股下”這句迄今為人津津樂道的小說開頭卻肇始于20年前。王堯認為自己是沒有寫作天才的,“只有通過不斷地閱讀和寫作,寫下去之后才能激發你身體里某種處于睡眠狀態的那部分,把它激發出來,我就知道我能寫小說,也能夠寫散文,寫作是讓自己重新過一輩子的一個開始,它會激活過去許多記憶”。
謝有順認為,王堯散文已經建立起了自己的風格,他用“四有新人”概括王堯的散文創作:細節、故事、情懷和美感。一是有細節,包括知識、生活、精神、時間的細節;二是有故事,用什么方式講述,怎樣開頭又如何結束;三是有情懷,王堯遍覽這么多知識分子,親近這么多偉大復雜豐富的靈魂后,他也具有了一種情懷和古代士人的風格,至少沒有掩飾自己對這種精神風格的向往,“這種情懷是他的精神根底”;四是有美感,語言、文體和修辭的講究,它們“共同構成王堯這一個人的整體性”。
(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俊宇)
標簽:
上一篇:青海夏爾雅瑪可布遺址發現3228座先秦墓葬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作家王堯:回到日常生活,呈現個人與歷史的風景8月22日南國書
2023-08-29 20:03
原標題:青海夏爾雅瑪可布遺址發現3228座先秦墓葬新華社西寧8月28日電
2023-08-29 16:02
原標題:恭王府里賞金魚8月28日,觀眾在觀賞金魚。當日,由文化和旅游
2023-08-29 15:53
原標題:百老匯璀璨夜讓我們重新審視音樂劇與流行文化之間的距離——(
2023-08-29 14:56
原標題:西藏非遺傳承人:讓“五彩彩虹服”更加鮮艷新華網記者劉文博玉
2023-08-29 13:06
原標題:夏季“村晚”燃情上演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趙昂通訊員李炳旺?
2023-08-29 11:59
原標題:廬山國際愛情電影周落幕光明日報南昌8月28日電(記者李玉蘭胡
2023-08-29 11:52
原標題:周一走進博物館8月28日,參觀者在中國園林博物館鏡影亭參觀。
2023-08-29 11:54
原標題:以真情串聯光影,見證中國紀錄片榮光時刻(引題)首屆中國紀錄
2023-08-29 12:00
原標題: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評審工作正在開展1407人獲推薦文
2023-08-29 09:53
原標題:知名主持人錄節目時突發意外!本人回應8月27日,據報道,央視
2023-08-29 10:02
原標題:對話《八角籠中》主演張祎曈:平常心對待外界評價中新網北京8
2023-08-29 09:55
原標題:《樂隊的夏天3》:前三看上去已經誕生在國內,樂隊的池子很小
2023-08-29 09:56
原標題:“可能有書”的書店里還可能有啥?(主題)畫廊咖啡館自習室甚
2023-08-29 10:00
原標題:市民周末休閑又添新去處(引題)中國宋莊藝術市集開業(主題)
2023-08-29 09:00
原標題:國家自然博物館新館規劃穩步推進位于南中軸延長線上的大紅門地
2023-08-29 08:01
原標題: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發布“大足宣言”人民日報海外版電?日前,
2023-08-29 07:57
原標題:陜北紅色民俗歌舞劇《南泥灣》入湘巡演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王
2023-08-28 14:54
原標題:看,文博館里的美育熱潮8月的清晨,成都天府藝術公園內,已開
2023-08-28 13:54
原標題:AI創作新風潮:影視業,擁抱AI新機遇前不久,一部以元宇宙為概
2023-08-28 13:59
原標題:故鄉的秋羅建云我的故鄉位于湘西南,在我的記憶中,故鄉的秋是
2023-08-28 10:56
原標題:小小的家倪西赟家不大溫馨兩房你說剛好剛好大房看日出小房賞月
2023-08-28 10:56
僑界關注原標題:“童聲里的中國”國際青少年文化交流體驗活動舉辦——
2023-08-28 10:55
原標題:北美票房:《GT賽車:極速狂飆》首映奪冠中新社洛杉磯8月27日
2023-08-28 11:03
原標題:秋天的考場鄧榮河大小不一的考場安排在廣袤的露天白云是悠閑的
2023-08-28 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