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生命樹上的蒲公英

時間:2023-08-28 06:03:40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原標題:生命樹上的蒲公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陳一諾

樓梯盤旋在被樓宇簇擁的廣場上,白色瓷磚在陽光照耀下像一雙雙發光的眼睛。對贊助者的感恩匾牌、社區照片、涂鴉手印和學生們的畫作鋪滿了每一面墻,沒有一塊磚頭素面朝天……走進蒲公英學校,我有些許震驚。這所為低收入人群、外地務工人員子弟開辦的全公益中小學,充滿了藝術氣息。

生命之樹上,被雪枝和紅寶石妝點著的一朵朵蒲公英仿佛正在飄浮升騰——這幅壁畫正是蒲公英學校的象征。壁畫上逼真的葉子、生命樹上的蒲公英、連廊上的彩虹穹頂,都是一位藝術家和老師們帶著孩子們一起,利用從垃圾堆里淘出來的廢物做成的。沒有華麗的裝潢,那些從裝修工地找到的廢棄瓦片、瓷磚被打碎重塑,變成學校的一道道風景。

學校里的孩子們大都來自落后地區和貧困家庭,入校時學習成績都處于較低水平,很多中學孩子的課業完成度只相當于普通學校三四年級的小學生。而在這里,他們創造了教育的奇跡,孩子們大多數都通過了中考和高考,進入大學,有的還進入了世界名校。他們重塑了環境,也重塑了自己。

我與他們的結識得益于一場夏令營。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們和蒲公英的孩子們一起生活和學習。名義上,是志愿者幫助孩子們拓寬視野,補足知識,但對于志愿者們來說,這又何嘗不是一場心靈深處的震動。

走在校園里,他們向我揮手致意、大聲打招呼,從不怯懦。參觀那天,一個正在完成清潔任務的小姑娘舞動著掃把,一邊勞動,一邊跳舞,笑容明媚,她渾身上下的每個動作都寫著她很快樂。一個捧著五顏六色服裝走過的小姑娘向我問好,我叫住了她。我好奇地看著她手里的衣服——都是用碎布頭甚至是塑料袋制作的,這是他們的演出服。

在這里,孩子們不會感到自卑,也不曾忘記自己的家鄉。教室外的墻壁上,展示著孩子們手繪的故鄉,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分享著鄉土文化和思鄉之情,表達著長大了要去建設家鄉的美好愿景。

與蒲公英的孩子聊天,他們提及最多的就是感恩。因為好心人的幫助,他們能夠洗上熱水澡,能夠每天吃到雞蛋,周末可以享用大雞腿,而精神上的潤澤、知識的獲取更為他們所津津樂道……

這里的夏天沒有空調,但孩子們的淳樸善良猶如清風帶給人舒爽。所以,全國各地、世界各地的人們紛至沓來,爭相與孩子們共同感受“打碎與重建”的力量。

一名叫吉米的志愿者的故事令人感動:每年夏天,他都從大洋彼岸如約而至,他把這里的孩子當成了家人,直到他不幸去世。接下來的夏日,他的媽媽和妹妹接續傳遞了這份愛,代替他兌現著對孩子們的承諾。

當我與志愿者們攀談時,他們幾乎都在表達一個意思,來到這里的人給予別人幫助時得到的可能更多,那種溫暖和感動的力量足以支撐他們戰勝生活中的各種困難。蒲公英對于他們的意義同樣是——打碎精神壁壘,重建心靈家園。

標簽:

上一篇:我的“工”字記憶
下一篇:最后一頁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