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中國建筑科技館舉辦魯班講壇—木構新景·建筑對話藝術活動

時間:2023-08-20 15:00:50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資料圖)

原標題:中國建筑科技館舉辦魯班講壇—木構新景·建筑對話藝術活動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張翀 通訊員 蓋偉濤

近期,中國建筑科技館舉辦了魯班講壇—木構新景·建筑對話藝術活動,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湖北美術館藝術總監傅中望,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華中科大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保峰和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自然資源部科技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武漢市規劃研究院副院長黃煥三位嘉賓共話現當代木構文化和藝術。

木構新景展覽是一次傳統材料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創新性實踐展。通過建筑對話藝術形式,藝術家、建筑師、規劃師和建筑愛好者共聚一堂,進行了一場多角度、深層次的面對面對談,一起解讀木構文化深厚內涵,共同探討當代木構建筑為未來人居所構建的新藍圖。

黃煥擔任學術主持,從規劃師的角度探討木構文化。他指出,在大數據及AI高速迭代發展的年代,一筆一畫的構思,一榫一卯的構建,一顆匠心的營造,就成為一種力量。這種力量的源泉,就是張良皋先生提到的“意匠”。他認為這次對談不僅僅是美學和創作上的交流,也是思想、文化和價值觀的共鳴和碰撞,以期發掘建筑設計和藝術創作的更多可能。

傅中望和李保峰作為對談嘉賓,結合各自生平與創作道路,分享了對木構和藝術的獨到見解。

李保峰圍繞“低碳”“誠實”“排它”“數字”闡釋了木結構的魅力:低碳意味著木結構是具有明顯優勢的建筑材料;誠實則提倡建造形式與材料的契合;排它性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我們不必追求木材使用時的純粹,而應充分發揮各種材料的優勢;在追求生產效率的同時,數字化技術打破了標準化導致的千篇一律,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在數字化時代,機器人的介入可以打破傳統要素之間的壁壘,為設計建造實現多樣化、定制化和標準化提供了互換的可能性。李老師以大幅時間跨度的方式,從人類的誕生到人類的未來,對木構建筑的起源及未來發展進行了大膽的推測,展現出深刻的哲學思辨。

傅中望站在時代前沿,用藝術語言解讀了雕塑與非雕塑、榫卯結構、楔子、“筆記”內涵,探討了藝術作品中的建筑元素融合以及建筑與藝術如何共榮共生。提出榫和卯的關系是一種生命的關系,可以把過去的結構功能性變成一種精神和文化的符號;楔子的樣式、形式、媒材其實并不是文化關注點的核心,隱藏在楔子背后深深的社會性與人性——即心的自由才是關鍵。楔子之質,不在于其永遠變動,而在于其永遠生動。傅老師把傳統建筑中的榫卯結構移植到雕塑創作中,使其在當代藝術語境下闡發出新的文化意義。

在對談環節,嘉賓們圍繞工匠經歷的啟發、規劃空間中的藝術、文化傳承基礎上的創新在城市發展進程中的角色等話題展開對話,強調了創作者價值觀和創新思維以及建筑與藝術在未來的更多跨界?,F場氣氛熱烈,觀眾互動積極,紛紛向嘉賓提問,交流了如何平衡物理空間與精神空間的沖突、建筑與未來的關系以及木構實踐與理論學習的統一等問題。

中國建筑科技館堅持舉辦臨展和形式多樣的公教活動,希望更多作品走進公眾視野,體現創作者的智慧與創造性,吸引公眾參與和解讀,豐富作品內涵,促進建筑文化傳承與創新。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