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當燃青春》走進人大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創新聯動

時間:2023-05-18 15:35:23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當燃青春》走進人大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創新聯動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陳俊宇


(資料圖片)

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廣東省廣播電視局指導,騰訊視頻出品的網絡綜藝節目《當燃青春》自播出以來,引發了大眾的高度討論,尤其受到年輕群體、高校學子的歡迎。5月16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視聽傳播系主任、教授、博導高貴武就將《當燃青春》作為教學案例,為選課學生帶來一堂理論實踐高度結合的課程。《當燃青春》制片人張偉、總導演李志鵬親臨現場,就同學們提出的主旋律作品如何贏得年輕人喜愛、節目的選題策劃、嘉賓邀約、細節呈現等問題展開交流互動。

《當燃青春》是一檔由年輕人觀察記錄年輕人的勵志故事探尋綜藝,通過年輕人獨有的青春視角,提取“敢想敢為 善作善成”的青春故事,呈現各行各業為國奮發的新銳青年群像,展望未來十年祖國發展的進取賽道。

每期節目設置了不同主題,包括“青春有夢 不負天地”“尋夢環游記”“我們的選擇”等,每個主題下二至三個故事有機串聯,使整體內容富有層次、和諧統一。在單個故事的呈現上,設置了青春故事發起人、青春探訪人、青春故事主人公三重角色。每個故事都由發起人開啟,并將有不同領域的青春探訪人尋訪各行各業的青年,通過探訪短片加上演播室深談的方式,以年輕人的視角還原勵志青春故事精髓,以閃光青春故事致敬偉大時代。

高貴武教授表示:“為適應全媒體的環境發展,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在原有的廣播電視專業基礎上,整合了新聞攝影專業,在2019年成立了視聽傳播系。《當燃青春》可以說是專業最對口的一種樣態。區別于傳統的教學,將當下熱播的綜藝節目作為范本引入高校課堂,為新媒體時代的教學形式創新開了一個好頭,我們歡迎更多的主創進入到課堂當中,使我們的課堂變得更加生動,使同學們的學習過程變得更加有趣、有效。”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視聽傳播系主任、教授、博導高貴武

課堂上,同學們觀看了《當燃青春》第三期精彩片段,跟隨青春故事發起人、青春探訪人張遠的腳步,走進青春故事主人公衡陽市祁東縣啟航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陳亮偉的故事;與青春探訪人90后插畫師鹿溟山一起,感受青春故事主人公龍門水文站水文勘測員涂新煜,黃河三角洲鳥類監測員李金瑞為守護黃河的付出與堅持。

觀影過后,《當燃青春》主創分享了幕后的故事。制片人張偉表示,《當燃青春》最大的難點之一是破題,“創作者一旦陷入程式化的操作當中就很難跳出來。我們在創作之初以真實為突破口,找到真實的故事、真實的人物作為載體去傳遞我們想要表達的內容,真實的情感一定是能夠打動人的。在進一步構思的過程中,我們把視角變得更聚焦,具象到青春、年輕人身上,于是有了《當燃青春》。”

總導演李志鵬介紹:“項目從去年9月開始策劃,整個周期中耗費最多時間精力是將選題變為真實的作品,即找選題的過程。我們在去年定第一波選題的時候大概有400多個,根據人物的正確性、故事的情感點等遴選出200多個,再層層篩選至8期的21個故事,目前后期仍在緊張地制作中。”

課堂最后,高貴武教授對《當燃青春》給予肯定:“內容創作第一步面對的是選題,就是明確要去做什么,傳達什么主題;第二步是要面對和發掘合作者,尤其是嘉賓的潛能。能否把做節目的初衷更好地呈現出來,一方面需要主創人員有主動地主導和把控,另一方面還要基于合作者在節目中的表現,能夠在真實的情境中捕捉到嘉賓最真實的反應,甚至是超乎主創人員預料之外的東西。我想這應該也是做好這檔節目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