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80后花20年,讓洞頭貝雕有了第一家博物館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資料圖】
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一個擁有300多個島嶼的“海上花園”,有海灘、海浪、海鮮。而海鮮的副產品貝殼,為這里帶來一項流光溢彩的非遺藝術——貝雕。2007年,洞頭貝雕被列入浙江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坐落于洞頭燕子山腳下,從一個小小的展廳,到今天發展成為國內唯一一家以螺鈿漆器為主題的民辦博物館,也是浙江省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 累計接待觀眾30多萬人次。
這家博物館的館長陳燦淵是80后,從2017年開始,妻子葉晶晶也放棄了經營得有聲有色的茶館,“全職”加入陳燦淵的貝雕事業。洞頭貝雕這門一度衰落的藝術,在兩個執著的年輕人手中“復活”,也為他們和更多年輕人帶來美好生活。
正在體驗貝雕制作的年輕人。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的藏品。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一個年輕人怎么對舊玩意兒感興趣
土生土長的洞頭人陳燦淵與貝雕的淵源,要從他小時候說起。
上小學三年級時,陳燦淵被一本沒了封皮的故事書吸引,里面講到洞頭民間傳說“采寶客”的故事。從此,他收獲了一個“破爛王”的外號,因為他看到路邊的爛木頭、碎瓷片、破瓦片……就通通撿回家,“有一次費老大勁背回家一塊雕有人物的碎青石,被母親揍了一頓——原來那是老墓上的一塊墓碑殘塊”。
1999年,陳燦淵從洞頭大門島到洞頭本島旅游,寄住于開酒店的親戚家,結識了當時做服務員的妻子葉晶晶。在幾天的相處中,他被漁家姑娘淳樸的氣質打動。兩人開始正式交往后,陳燦淵放棄了溫州國企的工作,留在洞頭本島,開始了一邊打工一邊創業的生活。
巧合的是,也是在這家酒店的庫房中,陳燦淵第一次看到一幅上世紀80年代的貝雕畫,他才知道,原來這曾是當地最流行的手工藝品,在新店開業和新人成婚時,送一幅精美的貝雕畫幾乎是標配。
溫州的螺鈿技藝,曾是海上絲路的重要商品,在中華工藝史上留下了璀璨斑斕的一頁。南宋時,北方戰火頻起,當時的溫州,有山地天然屏障,不受戰火紛擾,又近臨安京畿之地,海上貿易繁榮,能工巧匠云集,發展為全國漆器的制作中心。其所生產的螺鈿漆器數量、質量均首屈一指,曾是宋代的貢品,有天下第一之美譽。
陳燦淵介紹,貝雕源于傳統的螺鈿技藝。“螺”指鮑殼、夜光螺、蚌殼等材料;“鈿”為鑲嵌,最早可上溯至商代,并影響了日本、朝鮮、琉球等整個東亞地區。溫州古稱永嘉,《弘治溫州府志》記載:“漆器之類,獨出永嘉。然漆非土產,仰徽嚴之商,征重而價高。故人力取精而倍其贏,其精致之甚,奇彩異制,奇目光絢。”奇目光絢,形容的就是螺鈿。
洞頭貝雕曾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輝煌一時,產品行銷上海、北京、香港、臺灣等地,并出口到東南亞、歐美各國。
“當時,洞頭貝雕正是墜落谷底的時期,廠房被拍賣,人員被遣散,貝雕的輝煌只存在于老一輩人的記憶和‘話說當年’中。”陳燦淵說。
但貝雕的“奇目光絢”讓這個年輕人癡迷,從此,陳燦淵開始收集貝雕藝術品,也與陳春龍、葉永福(均為省級非遺傳承人)兩位貝雕藝人結為忘年之交。后來,陳春龍也成為他2006年開辦貝雕廠后的第一個合作師傅。
“當時很多人認識我后都會感慨,這么一個年輕人,怎么對這些舊玩意兒如此感興趣?”面對這樣的疑惑,陳燦淵總是笑而不語。
“我可以很大聲地說,我就是廠里的技術骨干”
開廠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圓夢開始,更是一個現實主義的生存問題。“一開始沒有創新,沒有了解市場需求,沒半年我們就面臨和原來的貝雕廠一樣的困境。產品別說賣出去了,連本地人都只是圍觀而沒有購買的欲望。就這樣苦苦堅持了兩年之后,賠光了兩次投資款。”陳燦淵與合作伙伴只得暫停生產,將大部分廠房租給別人開棋牌室,來減輕經濟壓力。
陳燦淵開始反思,開始調研市場,開始研究全國相關貝雕廠的做法,陸續走訪了青島、大連、揚州和福建的一些城市。在難以盡述的艱難挫折后,經過兩個多月的螺鈿制作和漆器打磨,在報廢了幾百個樣品盒后,2006年7月,一個簡單成型的螺鈿漆器首飾盒終于在陳燦淵的手中誕生了,“那時候不知道我們竟然是國內第二個恢復薄螺鈿漆器技藝的廠家”。這個首飾盒的樣品,至今還保存在博物館的庫房中。
回憶那段時光,陳燦淵感嘆“年輕真好”,“那兩個月,吃住都在廠里,一道工序過后,幾個小時后的鬧鐘就會準時把我叫醒。直到現在,廠里的油漆師傅都是我手把手教的。我可以很大聲地說,我就是廠里的技術骨干”。
2009年,陳燦淵和另外兩家貝雕廠聯合組建了東海貝雕工藝品有限公司,產品種類增加了不少:包裝盒、名片夾、化妝鏡、鋼筆……訂單也從溫州擴展到全國,逐漸遠銷韓國、日本等國,打破了由原日韓企業壟斷的歐美高檔螺鈿漆器市場,并逐漸成為一些大型企業的包裝供應商。
之后,雖然現實的困難依舊此起彼伏:技術瓶頸、訂單賠本、廠房到期……但這顆從20多歲邁入30多歲、依然年輕的心從未動搖過。“搞貝雕的小青年”成為陳燦淵在很多人口中的“代號”。
2016年,陳燦淵加入中國文物學會;2019年,被破格聘為“故宮博物院——宮廷明清技藝客座研究員”;2022年入選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指導的“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人候選名單。
從工廠到博物館,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洞頭貝雕打開了市場,陳燦淵更希望它能打開眼界與人心。于是,2013年,陳燦淵創建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同年正式面向公眾免費開放,2022年開放的新館面積達5300多平方米。截至目前,博物館館藏達1860多件,以宋、元、明、清各個時期的螺鈿漆器為主,涵蓋東亞以及世界各個地區的螺鈿文物和標本化石。
陳燦淵已成為業內著名的螺鈿漆器專家,妻子葉晶晶則是館里的“金牌講解員”,隱有超丈夫之勢。博物館的藏品不時被其他博物館借展,還曾與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合作制作螺鈿琵琶,觀之讓人秒回大唐。
洞頭區委書記郭云強介紹,如今當地開發的貝雕衍生文創品已走進現代年輕人的世界和更多人的生活,初步形成傳統貝雕作品、現代文創產品、游客研學產品等三大系列100多個品種,貝雕工坊年產值達1000多萬元,年接待游客10余萬人次,帶動周邊產業5000多萬元,帶動漁農民轉產轉業及海島漁嫂就業近100名,人均年收入達4萬-10萬元。
在政策上,當地政府對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新館建設采用“一事一議”政策,按照文化設施用地出讓起始價230萬元掛牌轉讓,按非國有博物館項目相關稅費、規費享受公益性事業單位優惠待遇等優惠政策;此外,政府還為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爭取和落實新館建設展陳補助300萬元,免費開放補助20萬元,并給予150萬元補助支持項目基礎配套設施建設。
“我們每年還通過非遺工坊、體驗基地、非遺傳承人、文創產品開發等項目補助推動貝雕生產性保護工作。”郭云強說。
如果你到訪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有很大概率會在活動區看到一群一群的孩子們,聽館里的老師講解貝殼與貝雕,動手制作一件屬于自己的貝雕作品。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已成為浙江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每年來參與研學的學生人數達3萬余人。博物館按不同的學生年齡與學習需求,開發了多種課程,并出版《溫州市非遺貝雕體驗手冊》和相關課程導讀。
除了展陳,陳燦淵夫妻倆還計劃做各種“博物館+”項目:樓上開辦演繹洞頭民俗的沉浸式展館、以貝類美食為主的特色小吃館,以及大師工作室;樓下設置動態展示區域,表演貝殼舞、魚燈等;開發一系列非遺伴手禮、研學材料包等文創產品,讓貝雕走入美好生活。
在他們的設想中,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還將走出“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我們會從洞頭出發,舉辦巡回展覽;吸引國際藝術家駐島創作,讓他們利用洞頭當地的材料,創作出具有洞頭特色的作品。”
標簽:
上一篇:實時:上海責令“笑果文化”暫停演出、開展整頓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80后花20年,讓洞頭貝雕有了第一家博物館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蔣肖斌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一個擁有30
2023-05-18 08:48
原標題:上海責令“笑果文化”暫停演出、開展整頓上海市文娛領域綜合整治領導小組辦公室、上海市文化和旅游
2023-05-18 08:53
中國—中亞峰會原標題:腰鼓,打出個精氣神5月17日下午起參加中國—中亞峰會的中亞五國元首陸續抵達西安在
2023-05-18 05:32
原標題:浙江上城發布首批“星級博物館”構點塊結合博物館群落體系中新網杭州5月17日電(王題題)喜迎亞運
2023-05-18 05:41
原標題:《東方大港》亮相國家大劇院展現港口建設者的動人故事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王群高聳如林的橋吊繁忙
2023-05-17 22:37
原標題:《帶殼的牡蠣是大人的心臟》:用漫畫講文學故事人民網北京5月17日電(劉穎穎)近日,漫畫書《帶殼
2023-05-17 20:33
原標題: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近現代書畫赴湖北展出中新網武漢5月17日電(梁婷魯黎)由湖北省博物館、重
2023-05-17 20:42
原標題:大師聯手《唐·帕斯夸萊》《丑角》將演中新網北京5月17日電(記者高凱)集結多位大師級主創,由浙
2023-05-17 19:35
原標題:黃梅戲名家吳瓊天津大禮堂獻藝(引題)《女駙馬》徽風皖韻動人(主題)今晚報訊(記者王洋)黃梅戲
2023-05-17 18:34
原標題:脫口秀豈能只求“笑果”今晚報記者丁曉晨近日,笑果文化旗下藝人在線下演出中發表不當言論一事引發
2023-05-17 18:35
原標題:葉祖新:相貌變化不大內心不斷成長羊城晚報記者龔衛鋒因在古裝劇《步步驚心》中飾演十阿哥而被觀眾
2023-05-17 17:40
原標題:“翻紅”變“翻車”情懷不是萬能牌北京晚報記者李夏至每年一度的“姐姐之戰”向來都自帶話題,今年
2023-05-17 16:50
原標題:羅晨雪澳門逐“梅”(引題)出演杜麗娘真的很幸運(主題)新民晚報記者趙玥5月8日至21日,由中國文
2023-05-17 16:56
原標題:《東方大港》亮相國家大劇院展現港口建設者的動人故事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王群高聳如林的橋吊繁忙
2023-05-17 15:50
原標題:粵劇電影《睿王與莊妃》上映人民日報廣州5月16日電(記者羅艾樺)近日,適逢第三十一屆中國戲劇梅
2023-05-17 15:50
原標題:治愈系繪本作家寂地攜新作歸來:創作是我對這個世界最深的熱愛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陳俊宇“經歷過
2023-05-17 15:41
原標題:原創音樂劇《星辰》講述雄安建城故事北京晚報訊(記者韓軒)著名音樂劇演員鄭棋元領銜主演、講述雄
2023-05-17 15:56
原標題:人類學轉向標志性著作《森林如何思考》中文版面世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陳俊宇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
2023-05-17 15:55
原標題:浙江上線“鄉村博物館地圖”光明日報記者陸健5月15日,隨著印章蓋到舞臺中央的卷軸上,2023年“5·
2023-05-17 14:53
原標題:一部影視作品如何帶火一座城光明日報記者牛夢笛當藝術的光影照亮豐富多彩的城市,城市表達就有了靈
2023-05-17 13:54
原標題:《長沙夜生活》:被符號化的城市和“貨不對板”的夜生活尹一伊眼下的電影市場上,盡管沒有出現任何
2023-05-17 11:32
原標題:關于第十屆北京市文學藝術獎擬獲獎作品公示的公告為充分聽取社會各方面意見,確保第十屆北京市文學
2023-05-17 09:48
原標題:年輕人愛上傳統文化游曹睿潼探訪古建筑、參觀博物館、著漢服出游……近年來,各種傳統文化旅游項目
2023-05-17 09:55
原標題:文藝“吐槽”不能變成無底線攻擊黃啟哲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第四季以新名字《乘風2023》全新出發
2023-05-17 09:54
原標題:從《媳婦的美好時代》到《咱們結婚吧》再到《溫暖的甜蜜的》(引題)劉江“愛情三部曲”折射時代進
2023-05-17 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