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新國潮丨家文化的新落腳點

時間:2023-04-21 09:40:5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資料圖】

原標題:家文化的新落腳點(新國潮)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黃敬惟

對于中國人來說,“故鄉”是一個自帶溫度的詞匯。它是年少時爺爺奶奶的慈愛,是成年后外出工作時回望的港灣,是游子的家書,也是珍藏在相冊里的照片。在微塑手藝人李義中看來,用微塑復原人們記憶中的故鄉,將原本只能存在于平面上的照片變成立體、可觸碰的微塑模型,是一件很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

李義中是個80后,畢業于山東藝術學院雕塑專業,可謂科班出身。出于對雕塑藝術的熱愛,他畢業后沒有轉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短視頻成為不少人展示自己的載體。李義中也曾嘗試將經典雕塑作品以及自己的作品通過短視頻進行展示、講解,甚至嘗試做過“搞笑博主”,但都反響平平。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快手展示自己做的微塑農家小院的短視頻,沒想到一下子“火”了。

“好熟悉的鄉村氣息,太逼真了”“代入感太強了,都是滿滿的回憶”“想把我外婆家畫出來請你塑”……在評論區,觀眾留下了種種贊嘆,甚至有人表示想跟他學微塑,親手做出家鄉的老房子。陌生人的認可讓李義中意識到,對故鄉的情感是共通的,通過微塑這種形式,可以為大家帶來童年記憶的情景再現,讓人們記住鄉愁。

推開吱嘎作響的木制院門,土坯墻面斑駁滄桑,屋頂瓦片鱗次櫛比,門口掛著成串的玉米和辣椒,墻上貼著上世紀80年代風格的海報,院子一角還壘著柴火垛……李義中的微塑作品樸素而精致,力圖還原每個細節。他介紹,為讓一個個微塑的小院子能夠更貼近人們記憶中兒時老家房屋的質感,他從畫設計圖,到制作各個部件,再到最后上色和做舊,每件作品都要耗時1個月左右。

用卡紙一片片做出屋頂的瓦片,用鐵絲制作院子中的樹木,用干草模擬柴火,李義中對每件作品都精益求精。擠塑板、亞克力板、木板、黏土……一個微塑小院要用到幾十種不同的材料。盡管可以參考國外微塑手藝人的經驗,但真正契合中國鄉村民居微塑的材質仍然需要他自行摸索。

“柳樹、楊樹、石榴樹、花椒樹,不同地區鄉村民居的樹木種類各不相同,所要呈現的葉片形狀、柔軟度、厚度也不一樣,因此不能一概而論。”李義中說。為了更好地呈現這小小一棵樹,他甚至連路邊偶遇的干草、落葉也都會撿走“試一試”。“對于‘樹’的呈現,我目前并不完全滿意,仍有提高的空間。”

從廣州的老街、福建的土樓,到膠東的“海草房”、黃土高原的窯洞,李義中有個遠大的目標——制作全國各地的民居建筑。他自豪地告訴記者,如今自己已制作過全國一大半省份的民居微塑作品。在他看來,這些微塑不僅是精致的作品,更是文化的體現。“我希望能夠有更多人了解、愛上微塑藝術,更希望通過微塑這一形式復原中國的民居特色建筑,進而傳承我們自己的家文化。”李義中說。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