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相關資料圖)
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一課在人教版和蘇教版中都是布置在四下上這個內容,在現在的蘇教國標版教材也是布置在四年級。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一課是屬于第二學段中的數的運算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在同學經過較長時間的四則運算學習,對四則運算已有較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結合一些實例,學習加法的運算律。同學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在加法的計算中和演算中接觸過這方面的知識,有較多的感性認識,這是學習加法交換律結合律的基礎。
新教材布置這兩個運算律都是從同學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答引入,讓同學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一起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律。然后讓同學根據對運算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規律,并先后用符號和字母表示動身現的規律,籠統、概括出運算律。教材有意識地讓同學運用已有經驗,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讓同學在合作與交流中對運算律的認識由感性逐步發展到理性,合理地構建知識。新教材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使同學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并能夠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使同學在學習用符號、字母表示自身發現的運算律的過程中,初步發展符號感,初步培養歸納、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籠統思維能力。
2、過程方法目標:使同學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通過對熟悉的實際問的解決,進行比較和分析,發現并概括出運算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使同學在數學活動中獲得勝利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考慮和探究問題的意識、習慣。
教學重點:使同學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能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教學難點:使同學經歷探索加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過程,發現并概括出運算律。
舊教材教學目標:
1、使同學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使同學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換律與加法結合律的異、同點,和其特點。
3、能利用加法的交換律進行加法的驗算。
4、培養同學觀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引導同學概括、總結加法的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會用字母表示。
教學難點:在理解的基礎上概括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并能用文字和字母表示。
從新舊教材的目標比較以和例題設計中可以看出兩者的目標定位是不一樣的。
1.舊教材的目標比較單一,主要的目標是知識技能方面的目標,如能口頭表達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意義,能用字母去表示,并會運用于驗算。新教材的目標設定不只僅體現了知識技能方面的目標,更多的體現了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方面的目標以和對于數學思想方法(不完全歸納法,符號感)的滲透。目標的設定是使各項目標與具體的學習相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2.舊教材的目標體現不出教學的方法和同學的學法,而新教材的教學目標中能體現出一些具體的做法,如通過對熟悉的實際問的解決,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數學活動過程始終作為重點貫穿與教學中。
韓玲老師在上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這課時,也充沛考慮到了新舊教材目標定位的不同。從課堂的引入韓老師就以最貼近生活的實際體育要聞十運會金牌數為題,一下子激起了同學學習的“興奮點”,很自然的進入了后面的學習。在同學提出一些列的數學問題并列出算式之后,教師開始引導同學比較和分析這兩道算式之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用等號連接嗎?問:觀察黑板上的這三道等式,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問:是不是其他的數之間也存在這種規律呢?請你再舉一個這樣的例子驗證驗證。舉了這么多的例子,你找到規律了嗎? 這個規律用語言敘述比較長,你能夠用自身喜歡的方式把這個規律簡單明了地表達出來嗎?(生口述,教師板書)在這樣一個教師引導,同學進行比較、分析、舉例、驗證,表達的過程中,充沛發揮了同學主體的作用,也讓同學感受到了發現規律的一般過程,從而達到經歷過程,討論提升,歸納概括的目的。結合律的教學過程則更多的體現了同學自主探索,推導,驗證的一個完整過程。
新教材的目標設定和教學過程,更多的體現了動態生成,寓數學考慮,探究,發現于一體的數學活動過程,教師只有掌握住了這個精髓才干去上好課,發展同學的綜合能力。
《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教學說課稿
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一課在人教版和蘇教版中都是安排在四下上這個內容,在現在的蘇教國標版教材也是安排在四年級。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一課是屬于第二學段中的數的運算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在學生經過較長時間的四則運算學習,對四則運算已有較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結合一些實例,學習加法的運算律。學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在加法的計算中和演算中接觸過這方面的知識,有較多的感性認識,這是學習加法交換律結合律的基礎。
新教材安排這兩個運算律都是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答引入,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律。然后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規律,并先后用符號和字母表示出發現的規律,抽象、概括出運算律。教材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對運算律的認識由感性逐步發展到理性,合理地構建知識。
新教材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并能夠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使學生在學習用符號、字母表示自己發現的運算律的過程中,初步發展符號感,初步培養歸納、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維能力。
2、過程方法目標: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通過對熟悉的實際問的解決,進行比較和分析,發現并概括出運算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習慣。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能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教學難點: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過程,發現并概括出運算律。
舊教材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換律與加法結合律的異、同點,及其特點。
3、能利用加法的交換律進行加法的.驗算。
4、培養學生觀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加法的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會用字母表示。
教學難點:在理解的基礎上概括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并能用文字和字母表示。
從新舊教材的目標比較以及例題設計中可以看出兩者的目標定位是不一樣的。
1.舊教材的目標比較單一,主要的目標是知識技能方面的目標,如能口頭表達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意義,能用字母去表示,并會運用于驗算。新教材的目標設定不僅僅體現了知識技能方面的目標,更多的體現了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方面的目標以及對于數學思想方法(不完全歸納法,符號感)的滲透。目標的設定是使各項目標與具體的學習相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2.舊教材的目標體現不出教學的方法及學生的學法,而新教材的教學目標中能體現出一些具體的做法,如通過對熟悉的實際問的解決,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數學活動過程始終作為重點貫穿與教學中。
韓玲老師在上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這課時,也充分考慮到了新舊教材目標定位的不同。從課堂的引入韓老師就以最貼近生活的實際體育要聞十運會金牌數為題,一下子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奮點”,很自然的進入了后面的學習。在學生提出一些列的數學問題并列出算式之后,教師開始引導學生比較和分析這兩道算式之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用等號連接嗎?問:觀察黑板上的這三道等式,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問:是不是其他的數之間也存在這種規律呢?請你再舉一個這樣的例子驗證驗證。舉了這么多的例子,你找到規律了嗎? 這個規律用語言敘述比較長,你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這個規律簡單明了地表達出來嗎?(生口述,教師板書)在這樣一個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舉例、驗證,表達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的作用,也讓學生感受到了發現規律的一般過程,從而達到經歷過程,討論提升,歸納概括的目的。結合律的教學過程則更多的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索,推導,驗證的一個完整過程。
新教材的目標設定及教學過程,更多的體現了動態生成,寓數學思考,探究,發現于一體的數學活動過程,教師只有把握住了這個精髓才能去上好課,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學會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在探索運算律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的能力,滲透建模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結合律。
教學難點:歸納、概括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師生談話。
同學們,你們喜歡跳繩和踢毽子嗎?我們班哪位同學跳繩比較強?誰踢毽子比較強?
學生自由發言。
2.課件出示教材第55頁例題1情境圖,你能從圖中獲取哪些數學信息?(學生自由說)
追問: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計算的問題?
(1)跳繩的有多少人?
(2)參加活動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3.導入新課。
在過去的學習中,我們進行過很多的加法運算,你知道在加法運算里有哪些基本規律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加法中
的運算規律。(板書課題)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換律。
(1)提出問題:求跳繩的有多少人,應該怎樣列式計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板書:28+17=45(人)
追問:還可以怎樣列式?
教師板書:17+28=45(人)
(3)觀察發現。
提問:這兩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數?結果都是多少?再觀察算式,說說它們有何相同點和不同點。
引導學生發現:這兩道算式都是求跳繩的總人數,加數相同,得數也一樣,只不過是把兩個加數的位置調換了一下。
引導:我們可以用什么符號將這兩道算式連起來呢?(等號)
師板書:28+17=17+28
(4)照樣子寫一寫。
讓學生試寫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問:觀察這些等式,你有什么發現?
(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
(5)指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出這種規律。
學生在各自的練習本上表示規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
明確:如果用字母a、b分別表示兩個加數,上面的規律可以寫成:
a+b=b+a
教師指出:兩個數相加,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就是加法交換律。(板書:加法交換律)
2.加法結合律。
(1)課件出示問題:跳繩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學生獨立列式計算。教師巡視,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兩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組織匯報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繩的有多少人。
(28+17)+23
=45+23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28+40
=68(人)
提問:這兩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學生觀察、比較這兩個不同算式的計算結果。
追問:這兩道算式的結果相同,我們可以把它寫成等式嗎?怎樣寫?
根據學生的回答,師板書:(28+17)+23=28+(17+23)
(4)加深認識、探索規律。
①課件出示下面兩道算式,讓學生算一算,判斷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號。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組織觀察:這幾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從這些例子中可以發現什么規律?
學生交流得出:這兩個算式中,三個加數分別相同,加數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
和不變。
追問:如果用字母a、b、c分別表示三個加數,這個規律可以怎樣表示?
師板書:(a+b)+c=a+(b+c)
小結: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就是加法結合律。(板書:加法結合律)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頁“練一練”。
讓學生說說每個等式各運用了什么運算律及判斷的依據。
第三小題既交換了位置,又改變了運算順序,所以該小題運用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頁“練習九”第1、2、3題。
(1)第1題中的最后一小題運用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2)第2題是運用加法交換律進行驗算,這在過去的計算過程中有學習過,通過這幾題的練習加深學生的認識。
(3)第3小題讓學生通過計算和觀察、比較,進一步認識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讓學生計算,并說說每組中兩題的聯系。
比較每組中的兩題,說說哪一題計算起來更加簡便。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教學內容】
國標本蘇教版四年級上冊p56―57例題,完成p58的“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初步感知加法運算律的價值,發展應用意識。
2、使學生在學習用符號、字母表示自己發現的運算律的過程中,初步發展符號感,初步培養歸納、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維能力。
3、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播放《朝三暮四》視頻)師:同學們,聽了這個故事你想說什么?猴子很笨,同學們很聰明,栗子的總顆數有沒有變化呢?什么發生變化?
引入:這個故事的名字叫《朝三暮四》,在數學中也有類似《朝三暮四》故事里的規律,同學們想不想研究一下?
二、創設情境,聯系生活
談話:天氣漸漸轉涼,學校要組織大家參加冬季比賽了,看,四年級同學正在操場上開展體育活動。
(課件出示例題情境圖)
提問:從圖中你了解到哪些數學信息?(指名說一說)
提問:你能提出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嗎?
學生提到的問題可能有:跳繩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談話: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非常好,下面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
三、探索加法交換律,初步感知
課件出示問題(1)要求參加跳繩的有多少人?
提問:應該怎樣列式?
指名口答,教師板書:28+17=45(人)
提問:還可怎么列式?板書:17+28=45(人)
提問:這兩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數?(跳繩的人數)結果都是多少?
談話:既然得數相同,我們就可以把這兩個算式用“=”連接起來。改寫成28+17=17+28
板書:28+17=17+28(學生齊讀這個等式)
提問:比較這兩個算式,你有什么發現?(引導學生說出:加數相同,得數也一樣,只不過是把加數的位置調換了一下)。
提問:你能照樣子再寫出幾個像這樣的等式嗎?試試看。(學生動筆寫,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把學生說的等式有序地板書在黑板上,板書三個)。
提問:像這樣的等式你能寫得完嗎?
談話:既然寫不完,可以用省略號表示(板書省略號)
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等式,你發現每一組的兩個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提問: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出像這樣的等式嗎?可以用符號、字母、文
字等等表示,試試看。
學生寫在練習本上,教師巡視,并作相應輔導。教師實物投影出學生寫得情況。
師:在數學上,我們通常是用字母a、b來表示兩個加數,說來說說怎么表示?
生:a+b=b+a
提問:a和b分別代表什么?
小結:兩個數相加,交換這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是加法運算律中的一條很重要的規律,我們這節課就是來研究加法運算中的規律。
板書課題:加法的運算律
師:下面老師想考考大家。
考考你:(1)您能在里填上合適的數字嗎?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換律嗎?為什么?
75+25=25+75 46+59=46+59 90+10=5+95
(沒有交換加數的位置;等號兩邊的加數不同。)
(3)同學們學的真不錯,接下來我們來玩個游戲,看看同學們的反應快不快。
游戲:對口令
師:83+17=生:17+83=
97+44=35+65=
88+75=300+600=
a+b=785+68=
(4)提問:同學們,想一想:過去我們學過的計算中,哪些地方應用過加法交換律?
下面一道題357+218,請同學們計算并用加法交換律進行驗算。
四、探索加法結合律,自主合作
談話: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解決“跳繩的有多少人”這個問題,得到了加法交換律,現在我們再來研究其他同學提到的問題,看看有什么發現。
出示問題(2):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問:你會列綜合算式解決這個問題嗎?
指名回答,教師板書:28+17+23
四年級數學下冊《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標
1. 通過嘗試解決實際問題,觀察、比較,發現并概括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
2. 初步學習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并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3.進一步培養觀察、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 教學重點:通過嘗試解決實際問題,觀察、比較,發現并概括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
2. 教學難點:初步學習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并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三、預計教學時間:1節
四、教學活動
(一 )基礎訓練
【口算】
48+36= 75-29= 21×3= 52÷6= )88÷4=
60+70= 150-90= 4000÷5= 3000+140= 60×8×0=
【解答題】(只列式不計算)學校里原有77棵梨樹,12棵杏樹,又栽了23棵桃樹?,F在有多少棵果樹?
(二) 新知學習
【典型例題】
1. 創設情境,引入例1。
2. 探索規律,解決例1的問題。
(1)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問:兩個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數怎樣?○里填什么符號?
(2)你能照樣子再舉幾個例子嗎?
(3)從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規律?請用最簡潔的話概括出來。
(4)反饋交流: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
3.解決問題,揭示定律。
問:①知道這條規律叫什么嗎?
②把加數換成其他任意的數,交換律還成立嗎?
③怎樣表示任意兩數相加,交換加數位置和不變呢?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好嗎?(同桌輕聲交流。)
④交流反饋,然后看書:看看課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說的.。
【小結】加法交換律:任意兩數相加,交換加數位置和不變。
4. 創設情境,引入例2。
5. 探索規律,解決例2的問題。
6.解決問題,揭示定律。
【小結】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就是加法結合律。
(三) 鞏固練習
【基礎練習】
1.運用加法結合律,在下面的 □ 里填上適當的數。
369+258+147=369+( □ +147)
(23+47)+56=23+(□ + □)
654+(97+a)=( 654 + □ )+□
小學四年級數學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教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初步感知加法運算律的價值,發展應用意識。
2、使學生在學習用符號、字母表示自己發現的運算律的過程中,初步發展符號感,初步培養歸納、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維能力。
3、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同學們你們喜歡體育活動吧?誰來說說你最喜歡哪項體育活動?
(2)下面請同學們看屏幕(出示圖),仔細觀察這幅圖,你從圖上知道哪些信息?
(3)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計算的問題?
b、參加活動的女生有多少人?
c、男生跳繩和女生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d、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非常好,下面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
二、探索加法交換律:
1、(1)要求參加跳繩的有多少人,應該怎樣列式計算?
指名回答,教師板書:28+17=45(人)
(2)還可怎么列式?板書:17+28=45(人)
(3)這兩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數?結果都是多少?再觀察算式它們有什么相同點?不同在哪里?
(引導學生說出:加數相同,得數也一樣,只不過是把加數的位置調換了一下)。
師:這兩道算式的得數相同,都是求的跳繩的總人數。我們可以用怎樣的方法連接這兩道算式?(等號)板書:28+17=17+28
這是一個等式,讀一讀。
(4)你能照樣子說出一個這樣的等式嗎?試試看。(指名學生回答說,教師把學生說的等式有序地板書在黑板上)。
(5)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等式,你發現每一組的兩個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6)從這些例子中,你可以發現什么規律?(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7)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它們的規律表示出來嗎?可以用符號、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試試看。誰愿意上黑板寫?(學生寫,教師了解學生寫的情況)。
(8)觀察板演的等式,問:等式中的符號代表什么,如:○+□=□+○,教師就提問:□和○都代表什么,○+□=□+○表示什么呢?(代表任意的數)
小結:同學們想出來的方法可真多!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一規律叫做加法的交換律(板書:加法交換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2、練習。
(1)想想做做第2題第1排的兩題填好。
96+35=35+□ 204+□=57+204
指名回答,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換律嗎?為什么?
46+59=46+59 90+10=5+95
[沒有交換加數的位置;等號兩邊的加數不同。]
(3)同學們,想一想:過去我們學過的計算中,哪些地方應用過加法交換律?
下面一道題357+218,請同學們計算并用加法交換律進行驗算。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計算加法找出了一條規律(加法交換律),接下來我們繼續研究加法的另一條規律
三、探索加法結合律
1、同學們根據例題這幅圖再算一算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會列式嗎?
(1)指名回答,板書: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為了看得更清楚,我們可給28+17添上括號,表示參加跳繩的總人數:(28+17)+23,再求什么?結果是多少?
(2)還是這個式子28+17+23(板書)如果要先算參加活動的女生人數應該怎么辦?教師添上括號:28+(17+23),添上括號后表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結果是多少?
(3)請同學們比較這兩道算式: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4)這兩道算式結果相同我們可把它寫成怎樣的等式?
板書:(28+17)+23=28+(17+23)
(5)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號嗎?(教師當場板書)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3、歸納加法結合律:
(1)觀察這三個等式, 每組的兩個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從這些等式中能發現怎樣的規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你能用字母a、b、c代表這三個加數把上面的規律表示出來嗎?(獨立寫一寫) 板書:(a+b)+c=a+(b+c)
a、b、c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3)小結:三個數連加,改變運算順序,和不變。這就是加法結合律。(板書:加法 結合律)
4、練習:在□里填上合適的數,想想做做2后兩排。
(45+36)+64=45+(□+□)
560+(140+70)=(560+□)+□
全課總結: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知道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還知道了三個數連加,改變運算順序和不變。
四、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1
下面的等式各運用了加法的什么運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8)+48
(以游戲的方式進行:女生代表加法交換律,男生代表加法結合律)
2、想想做做4
38+76+24 (88+45)+12
38+(76+24) 45+(88+12)
請每個同學選一組題獨立完成。
反饋提問:為什么每組兩道題的得數相同?哪種方法簡便,為什么?
小結:可見,合理地運用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3、想想做做5
出示題目后學生說。
五、拓展練習
1、在□里填上合適的數
□+147=□+a
45+□+55=74+(□+□)
18+(c+□)=(18+□)+a
2、想一想:怎樣應用加法運算律使計算簡便。
30+28+70+45+72
=(30+70)+45+(28+72)
=100+45+100
=245
同學們,加法的這兩個運算律,可以推廣到任意多個數相加,即多個
數相加,任意交換加數的位置,或者把其中的幾個數結合成一組相加,它們的和不變!應用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有時可以使計算簡便。下一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加法交換律》
一、教材說明
1、教學內容,
“加法交換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27 —28頁的內容。主題圖呈現的是李叔叔騎車去旅游,今天上午騎了40千米,下午騎了56千米。問: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可列出40+56=96(千米) 或56+40=96(千米)兩個算式,引導學生觀察兩個算式得數相等,可以用“=”連接,然后再舉出一些這樣的例子,進而發現加法交換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
2、加法交換律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中,研究數地運算,在給出運算的定義后,最主要的基礎工作就是研究該運算的性質。在運算的各種性質中,最基本的幾條性質,就是“運算定律”,可見,運算定律在數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數學大廈的基石”,而“加法交換律”可能更是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交換律的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都有過淺顯的認知基礎,只是沒有明確的概括,本節課的教學很大程度上是要將學生以前比較零散的感性認識經過整理、明晰后上升為理性認識,因此,學生學起來比較容易。但是用符號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則是學生認識上的一個難點,因為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從研究確定的數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數,比較抽象,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時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讓學生自然地經歷由用數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在理解、感悟、體驗中感受字母表示的優越性,從而為后面的其他運算定律的教學,以及正式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有了上面的想法,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的過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換律的價值,發展應用意識。
(2)經歷加法交換律逐步符號化,形式化的過程,使學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的優越性,培養學生的符號感以及應用符號解決問題的意識。
(3)使學生經歷“形成猜想、舉例驗證”的完整、真實的過程,感悟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4、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
5、教學難點:會用個性化的符號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
二、設計意圖
設計本節課時,我一直在思考:
我思考——教師怎么引導學生去探究、發現、總結規律?
我思考——“加法交換律”是不是應該“濃墨重彩”去渲染? 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會,只是比較零散,沒有系統的表達,這樣的活動是不是教者自娛自樂、自作多情?
我思考——既然本課的難點是學生會用個性化的符號或字
母表示加法交換律。怎么引出字母表示式?是像舊教材上在總結出加法交換律后,直接出示還可以用字母表示α+b=b+α,還是讓學生經歷“具體的數——個性化的符號——學會數學的表示”這一逐步符號化、形式化的過程?
我思考——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是否應該不僅關注“是什么”和“怎樣做”,還應該引導學生去猜想、去探究“為什么”和“為什么這樣做”?這樣是不是才能夠凸顯出“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這一學科特色?是不是應該帶領學生經歷從現象到本質的探究過程,促使學生養成研究問題的良好意識?“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我們數學老師是否可以給學生一個問題模式,讓學生“知道怎樣思維”,讓學生感悟一些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我一直在思考……
三、教學程序
本節課分四部分教學,
(一) 口算練習,引發猜想。
考慮到,我上課時已經是第三節課,學生的精力不是很充沛,
而教材上的主題圖也不是很吸引學生,所以我干脆撇開主題圖,采用直接進入法,上課鈴一響,我就直奔主題:“聽說咱們班同學的口算能力特別強,敢不敢挑戰一把?比一比誰的口算能力強!”隨即出現一組口算題:
8+9= 18+7= 30+17=
9+8= 7+18= 17+30=
學生一邊做,我一邊問:“猜一猜,下一題會是什么?”這樣做,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初步感知到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規律。此時,我適時問:“你想說點什么?”學生可能還不會用完整的語言概述,只要有所感悟就可以了。
(二) 探究新知。
在新課教學中,共分4個環節進行。
1、舉例說明。
在第一個環節之后,我以:“這樣的題目,你會考考大家嗎?”
為題接著讓學生出題,根據學生的題目,我有選擇地板書,這樣的設計,一是想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模仿能力,同時也為下一環節概括“加法交還律”打下堅實的基礎。
2、概括規律。
“觀察這些算式,你發現了什么?把你的發現和周圍的同
學交流交流。”學生在做了大量的口算題后,急于想表達、想交流,這時的同桌交流就滿足了他們的愿望,然后再在全班交流,進而組織學生用比較準確的語言概括出加法交換律,并板書出課題——加法交換律, “同學們總結出的.,就是加法的一個運算定律——加法交換律,在加法交換律中變的是兩個加數的——位置,不變的是——和”。不僅使學生感受到規律的普遍性,完善了學生的認知結構,還滲透了“變”與“不變” 辯證關系。
3、個性展示。
《課程標準》把發展學生的符號感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一
個重要的數學學習內容。于是在上一個環節中,我繼續讓學生舉例,通過大量的實例,使學生發現這樣的例子有很多,總也舉不完,再用特定的數已經滿足不了這種需要,造成了學生的認知沖突?!霸鯓颖硎境鏊械睦幽?”啟發學生探究新的表達方式,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緊接著組織學生先在小組里說說自己是怎么想到這樣的表達方式的,然后把用不同的符號或字母表示的式子寫到黑板上,并追問“為什么可以這樣表示?每一個符號或字母表示什么數?”待全部匯報完后,再把這些個性化的符號、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換律和用具體的數以及語言文字表示的進行比較,讓學生談談有什么感受?這樣,就使學生從具體的情境中抽象出變化規律,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的優越性,還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聽課反思
前幾天,聽了郁斌老師的《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一課,頗有一些收獲和想法。郁斌老師在教學本課時,能很好地堆教材進行整合和創新,讓課堂學習內容更能體現孩子的主體地位,能讓孩子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中探索發現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符合高效課堂的理念。本課的教學主要體現了一下幾個特點:一、“故事引入”――讓學習充滿興趣
課始,郁斌老師就為孩子們講述了“朝三暮四”的故事,以生動的故事情境為教學的切入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需要,吸引了大部分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進行教學活動創設了良好的氛圍。孩子在故事中引發猜想,從而感受此類算式的特征,從而能很好地投入后面的探究活動中!
二、“學生主體”――使學習充滿樂趣
在學習加法運算律之前,學生對四則運算已有了較多的感性認識,為新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教學中郁斌老師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索知識的最佳狀態,促使學生對原有知識進行更新、深化、超越。教學設計中注意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在做數學中感悟數學,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這一學習過程,得出規律,實現了運算律的抽象內化運用的認識飛躍,同時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三、精心設計小組學習單――讓小組合作更高效
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學習,郁斌老師慎重設計了兩套小組合作學習菜單,讓孩子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在進行小組交流。任務明確,讓組內的每一個成員都能積極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如在探索加法結合律的時候,先讓學生計算老師給的幾組題目,看看能否用等號連接,再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算是的特征,討論交流:數的位置有沒有變化,運算順序有沒有變化等,交流有所發現后再自己舉例驗證,最后用符號表示!孩子在具體的學程指導下,能很好的自主學習,小組學習,對交換律和結合律掌握得很好。
四、“分層練習”――使學習充滿情趣
為了讓學生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郁斌老師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練習內容,按不同層次,循序漸進地安排學生進行適量的練習。第一層次,讓孩子說說算式運用了什么運算律,是對知識的最直觀的運用。第二層次是運用加法運算律進行填空,充滿了開放性,有的孩子可以在一條算式中同時運用交換律和結合律。第三層次,通過同桌比賽,感受運算律可以使得計算變的更簡便嗎,讓孩子感受了加法運算律的運用價值!第四層次就是智力沖浪,把孩子的思維推向了本課的高潮。本節課使學生在單一到綜合、由簡單應用到靈活應用的練習過程中掌握了本節課的基本知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想。
縱觀整節課,給聽課者最大的感受就是郁老師這節課,很實在、沒有花架子。
《加法交換律與結合律》教案
教學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七冊第七單元運算律
第56――58頁例題,“想想做做”的第1――5題。
教學目標:1.讓學生經歷探索加法運算律的過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會運用加法交換律進行加法驗算,初步感受到應用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
2.在探索運算律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3.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獲得探究的樂趣、成功的喜悅,進一步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發現規律,理解和掌握運算律。
教學難點:概括運算律并用字母表示。
教學過程:
一.師生合作,探索加法交換律
1.創設情境,解決問題
(1).談話:隨著學校開展的“植根童趣,放飛童心”的活動以來,課間同學們的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了。(出示掛圖)
提問:從這張圖片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2).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嗎?
指名口答。
(3).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其中的這兩個問題
(出示問題)
(4).先解決第一個問題:參加跳繩的一共有多少人?
①應怎樣列式計算?
指名回答,教師板書:28+17=45(人)
②追問:還可以寫成什么?
指名回答,教師板書:17+28=45(人)
2.觀察、比較、發現規律
(1).這兩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數?結果都是多少?
(2).你能用一個符號把它們連接起來嗎?
板書:28+17=17+28
(3)仔細地觀察這個算式,在等號的兩邊,什么變了?什么不變?你有什么發現?
同桌交流
(4).你們能夠自己模仿寫出幾個這樣的算式嗎?試試看。
追問:這樣的算式能寫幾個?
指名回答,教師板書。
(5).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我們發現的規律簡單明了地表示出來嗎?可以用符號、字母、文字等。
學生試著寫一寫。
指名回答,教師板書。
(6).談話:剛才同學們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了我們發現的規律,這些規律叫運算律。但是自己創造的符號只有自己明白,還要學習數學界公認的表示方法,那就是用字母a、b分別表示兩個加數,我們發現的規律就可以寫成a+b=b+a,這個規律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加法交換律。
(7).誰來說說加法交換律用字母怎樣表示?用語言怎樣表達?
齊讀。
(8).其實加法交換律我們早就會用了,想想看,什么時候我們用過?
指出:在驗算加法時用的就是加法交換律。
3..練習:
96+35=35+
204+57=()+204
a+45=45+()
二.學法遷移,探索加法結合律
1.解答例題,發現規律
(1).剛才通過解決第一個問題,我們得到了加法交換律,現在我們再來研究第二個問題,看看有沒有新的發現?
(2).齊讀問題。你會列式解決這個問題嗎?
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學生匯報,教師板書:(28+17)+23=68(人)
28+(17+23)=68(人)
……
(3).比較一下這兩道算式,他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4).這兩道算式結果相同,我們可把它寫成怎樣的算式?
板書(28+17)+23=28+(17+23)
(5).練習:
下面的○里能填上等號嗎?
(45+25)+23○45+(25+23)
(36+18)+22○36+(18+22)
(6).觀察這三個等式,每組的兩個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從這些等式中能發現怎樣的規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和不變,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的第二個運算律――加法結合律。
3.練習
(45+36)+64=45+(□+□)
560+(140+70)=(560+140)+□
a+(27+b)=(□+□)+b
三.組織練習
1.第58頁想想做做第1題。
仔細觀察,同桌交流后匯報。
重點討論第四個等式,引導學生發現這里同時運用了兩種加法運算律。
2.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計算第1小題,并用加法交換律驗算,請學生板演。
評講,讓學生體會加法交換律的價值。
3.想想做做第4題
(1).下面我們來比一比誰做得對又快。
男生計算每組題中的第1小題,女生計算每組題中的第2小題。
(2)交換題目再來比一比。
(3).問:如果讓你來選,你愿意做哪一題?為什么?
(4).小結:因為運用了加法運算律可以使計算簡便,而每組中的第2小題都運用了加法運算律,所以第2小題做得快。
4.想想做做第5題
(1).談話:在做第4題時,大家覺得先把和是100的兩個數加起來,下一步就容易算了,那么什么樣的兩個數和是100呢?下面我們來做第5題,你能很快找出哪兩片樹葉上數的和是100嗎?
(2).學生獨立連線,同桌互相校對。
(3).提問:什么樣的兩個數和是100?
(4).小結:看來,在計算過程中,要有一雙敏感的眼睛,看到數字就能很快地判斷出能不能湊成整百數。
四.回顧總結
有個成語叫“學有所成”,請同學們說說看,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獲?
五.作業:想想做做第3題剩下的題目。
教學反思:這節課主要教學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根據信息自由地提問,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以及問題意識,同時也符合新課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在教學中通過對兩個算式的觀察比較,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生感知加法交換律,組織學生寫出類似的等式,幫助學生積累感性材料,豐富學生的表象,同時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總結出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學生能較快的體會出這兩種運算律,使學生體會到符號的簡潔性和概括性,發展學生的符號感。通過幾個層次的練習,使全體同學都參與到有趣的數學學習中,體會到數學的樂趣,又復習鞏固了全課的內容,為以后教學應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作好鋪墊。
《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經過較長時間的四則運算學習,對四則運算已有較多感性認識和加法運算律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本節課屬于理性的總結和概括,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
1、本節課從現實生活出發,以學生熟悉的大課間活動為教學的切入點,提出問題:“從圖中你了解到了那些數學信息?”組織學生觀察分析題中的信息,由于是學生身邊熟悉、感興趣的活動課,學生很快投入進來,從而主動的去解決問題。這一環節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讓學生經歷了探索加法運算律的過程。因此,在探索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我讓學生根據自己提出的問題,列出28+17=45、17+28=45兩道算式,再組織學生觀察比較兩個式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組織學生觀察交流,然后,引導學生舉出幾個這樣的等式,讓學生再次觀察、比較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感知其中的規律。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表示加法的運算律,學生獨立思考,師生交流,再次讓學生經歷由數字上升到用符號、字母表示的一種抽象過程,學生在此過程中感受到加法交換律的形成,讓學生經歷了歸納,抽象的過程,培養學生符號感的意識。在教學加法結合律時,我安排了不少學生交流,討論,匯報的結果,真正的把課堂還給了學生,由于學生剛經歷了加法交換律的探索過程。
3、在練習中感悟數學知識。“想想做做”第1,2題是基本練習,鞏固和加深對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認識。第4,5題為即將學習的簡便計算作好準備,同時幫助學生初步掌握簡便運算的思考方法。
4、在探索運算律的過程中,應該將學生舉出的例子板書在黑板上,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和分析,通過多個例子,學生能更好地感受運算律。
5、通過例題和學生舉例,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從用符號表示規律到用字母表示規律,總結出加法結合律。在這里,學生能體會出這兩種運算律,但還應該讓學生再說一說運算律的含義,可能學生語言表達起來有些困難,說不清楚,但不要求孩子要一字不差的把規律說出來,只要能理解就夠了,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李家沱小學吳建容
《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經過較長時間的四則運算學習,對四則運算已有較多感性認識和加法運算律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例如:在10以內的加法中,學生看著一個圖可以列出兩道加法算式;在學習筆算加法的驗算時,學生已經知道調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結果不變。所以從知識層面上看,學生學習、理解運用起來比較容易。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有以下感想:
一、“情景”使學習充滿興趣
我從現實生活出發,本節課的教學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景”,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探索學習。通過對李叔叔騎車旅行的實際問題,首先讓學生親切的感覺到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進一步明確數學來源于生活的道理,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體驗”使學習充滿樂趣
新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經歷有效地探索過程”。因此,在探索知識形成的過程中,考慮到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機會,我大膽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提出的問題,列出40+56=96、56+40=96兩道算式,再組織學生觀察比較兩個式子的特點,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生初步感知加法運算律。隨后,我又引導學生自己照樣子仿寫等式,運用學生自己所寫的等式,再次觀察、比較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感知其中的規律。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表示加法的運算律,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師生交流,再次讓學生說出符號和文字所表示的意義,讓學生經歷由數字上升到用符號、字母表示的一種抽象過程,學生在此過程中感受到加法交換律的形成,提高學生掌握能力。這個環節,為學生提供來了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在學生充分感知個性創造的基礎上,構建了簡單的數學模型,從用符號表示規律和用字母表示規律,使學生體會到符號的間接性,從而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
在教學加法結合律時,由于學生剛經歷了加法交換律的探索過程。所以就自然而然地把剛才所用的方法遷移到加法結合律的學習上。同樣以學生為主體,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激勵學生動眼、動手、動口、動腦積極探究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猜測一舉例驗證一歸納結論一運用”這一數學學習全過程,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對運算律認識由感性逐步發展到理性,合理地構建知識。
三、“練習”使學習充滿情趣
學數學就是要學以致用,在教學完兩個運算律后我設計了層次不同的練習及時鞏固了新知。第一題采用游戲的形式,既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又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鞏固所學知識,鍛煉思維。讓學生判斷(84+68)+32和84+(68+23)是否得數相等,我巧用了“上當法”,制造錯誤陷阱,使學生在不經意間犯錯。在一直都對的情況下,思維定勢讓學生必然要錯,然而,這樣的錯誤對于學生來說,記憶卻異常深刻,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在計算時,題目一定要仔細看清。
根據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是以后學習的.內容,對學生來說并不難。但要讓學生形成簡便計算的意識,比會進行簡便計算更重要。因此此處通過比賽口算45+(88+12)、(45+88)+12兩道算式,讓學生在比先后的過程中,萌發如何計算快的意識,其實就是運用運算律使計算簡便的過程,使學生在計算中便感受到運算律的作用,為下節課學習加法簡便計算教學墊下了基礎。
本課不足之處:
1、在探索運算律的過程中,應該將學生舉出的例子板書在黑板上,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和分析,通過多個例子,學生能更好地感受運算律。
2、通過例題和學生舉例,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從用符號表示規律到用字母表示規律,總結出加法結合律。在這里,學生能體會出這兩種運算律,但還應該讓學生再說一說運算律的含義,可能學生語言表達起來有些困難,說不清楚,但不要求孩子要一字不差的把規律說出來,只要能理解就夠了,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最后的小故事與本課知識聯系不大,可以舍去。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反思,及時改進,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評課稿
今天聽了張老師的加法運算律一課,受益非淺。下面就我對這節課的一些體會。
1、這節課結構清晰,安排合理。
張老師分三大塊安排本節課的教學,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兩者之間的比較練習。在教學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時,老師都按“情境導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對比、抽象概括—實踐應用”步驟教學,思路清晰、層次分明,教學重難點突出,并有助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
2、練習層次分明,做到循序漸進。
在整節課中,張老師把練習分成了兩大塊:一是學習完新知后,安排了針對性的練習,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本節課的重難點,使學生學得更加扎實有效;二是在比較兩個加法運算定律后,安排了綜合性的練習,這有助于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的知識、橫向比較知識點,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提升所學知識。
3、注重數學思想的培養。
教學中張老師注重了舉例、觀察和討論,讓學生通過舉例,經歷分析、綜合、抽象的過程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從中能夠自己概括出加法運算律。這一學習過程,學生實現了運算律的抽象內化運用的認識飛躍,同時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總的來說,張老師的整節課,教學目標落實到位,教學過程如行云流水,學生學得扎實有效;通過整節課的`教學中,同時引發我以下思考:
1、情境引入,是否有效。張老師用兩個不同情境引入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其實以學生原有基礎,對加法交換律掌握地比較好,并且能在實際學習中運用定律,教學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概括加法交換律的意義,認識加法交換律的本質,可設計如下練習:
(88+19)+27=27+(88+19)運用加法的什么定律;
2、整堂課的教學環節有兩大塊是類似的,這樣有助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但是加法結合律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不是可以適當調整教學環節,把本節課的重點更加突出,如先教學加法結合律,加法交換律的教學,可以讓學生根據前面的學習方法,自己研究,總結概念。
當然,以上知識本人的一些粗淺的看法,是不是科學還有待老師們指正,批評。
標簽:
上一篇:因為有我作文800字(五篇)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古因茶而興,今以茶富民(主題)——赤壁古鎮羊樓洞走筆(副題)新華社武漢4月20日電 新華社記者
2023-04-21 07:51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三疊紀“長頸”龍家族新成員新華社北京4月20日電(記者溫競華)在大自然中,長長的脖子
2023-04-21 05:51
原標題:通訊:他們與中文“有緣”新華社馬德里4月20日電 新華社記者孟鼎博 謝宇智在西班牙皇家馬德里足
2023-04-21 05:37
原標題:新華全媒+丨我國已有中醫藥類博物館83家新華社北京4月20日電(記者田曉航、沐鐵城)在國家中醫藥管
2023-04-20 22:39
原標題:數字技術幫助專家破解3000多年前甲骨上的文字密碼新華社鄭州4月20日電(記者劉金輝、許煒凱)20日
2023-04-20 22:35
原標題:全球票房突破6億美元,躍升史上最賣座游戲改編電影(引題)“馬力歐兄弟”的成功適合復制嗎?(主
2023-04-20 19:33
原標題:“寶鏡風華——館藏銅鏡展”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幕中新網廣州4月20日電(記者程景偉)“寶鏡風華——館
2023-04-20 19:41
原標題: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將展出證明墓主人身份文物中新社河南安陽4月19日電(韓章云王宇)記者19日從河南安陽舉行的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開館新
2023-04-20 15:47
原標題:“讀懂中國·灣區對話”專題論壇文化展演活動在廣州塔舉行(引題)看展演邂逅嶺南文化之美(主題)羊城晚報訊記者高焓報道:19日晚,
2023-04-20 14:55
原標題:沉浸式演藝紅巖故事追尋紅色記憶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李國4月19日,重慶歌樂山麓、渣滓洞景區門口,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聚集在這里緬懷
2023-04-20 14:43
原標題:北京國際電影節110部進境影片全部通關中新網北京4月20日電(閆夢琪徐婧)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以下簡稱“北影節”)將于4月22日開幕。
2023-04-20 14:35
原標題:家庭倫理劇靠“原生家庭”話題能走多遠?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張寧當下的家庭倫理劇幾乎離不開原生家庭問題的討論,根據笛安小說
2023-04-20 13:37
原標題:山西襄垣發現金代磚雕壁畫墓建筑細節再現當地民居民俗山西省考古研究院4月18日發布,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發現一處金代磚雕壁畫墓?!髂?/p>
2023-04-20 13:50
原標題:【尋味中華丨名樓】滕王閣:千年屢毀屢建文脈綿延不絕中新社南昌4月20日電中新社記者李韻涵仲春日暮,“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前
2023-04-20 13:33
原標題:律師解讀蔣夢婕遭偷拍事件,勒索者將面臨哪些處罰?中新網北京4月20日電(記者任思雨)19日,演員蔣夢婕發布長文稱,多年前自己在鬧市區
2023-04-20 13:49
原標題:“青研班”教學匯報連演五天中國文化報訊(記者羅云川)由中央宣傳部領導,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戲曲學院承辦的第
2023-04-20 13:49
原標題:144部劇目競逐12大獎項(引題)靜安戲劇谷明晚揭幕(主題)新民晚報記者吳翔2023年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明日開幕。今年戲劇谷將有23臺
2023-04-20 11:54
原標題:“4·23世界讀書日”到國圖感受閱讀之美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趙亮在第28個“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國家圖書館為更好地推進全民閱
2023-04-20 10:49
原標題:新疆沙雅縣啟動全民閱讀活動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吳鐸思通訊員王玉堂王玲一首首經典詩詞滋養心靈,一區區優美歌舞賞心悅目。4月18日,
2023-04-20 10:39
原標題:東方土建金字塔寶物多(主題)上博館福泉山遺址考古工作站揭牌(副題)新民晚報訊(記者樂夢融)昨天正值“國際古跡遺址日”,上海博
2023-04-20 10:56
原標題:文物里的二十四節氣·谷雨今天(4月20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6個節氣谷雨,也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它的到來,意味著春季余額不足
2023-04-20 09:48
原標題:從800位報名者中層層選拔出12人開啟為期一年學習(引題)人藝2022級表演培訓班開班(主題)北京日報記者高倩從1958年起,北京人民藝術
2023-04-20 09:41
原標題:正乙祠古戲樓正式對公眾開放北京日報訊(記者張驁)昨天是正乙祠戲樓重張一周年紀念日。即日起,這座古戲樓正式面向社會公眾開放。“
2023-04-20 09:54
原標題:今日谷雨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陳子蘊4月20日16時13分,谷雨至。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個節氣。谷雨,顧名思義是雨水生五谷之意。由于雨水
2023-04-20 09:49
原標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博覽會舉行人民日報武漢4月19日電(記者吳君)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博覽會暨“考古中國·長江中游文明進程”專題展覽開幕
2023-04-20 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