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整理老戲譜、創排新劇目,國家級非遺迷糊戲——(引題)?
傳統戲曲綻放新光彩(主題)
人民日報記者 蔣云龍
【資料圖】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芳草湖農場的社區文化活動室里,二胡、板胡、笛子等的音調高低錯落,演員臉上涂著厚厚的油彩,身著戲服,登臺演唱。咿咿呀呀的戲腔時高時低,洋溢著濃濃的陜西方言味道。
這就是國家級非遺迷糊戲。迷糊戲原稱“眉戶”,是陜西主要戲曲劇種之一,傳入新疆后,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演變,成為深受新疆人民喜愛的戲曲劇種,被稱為迷糊戲。
舞臺上,旦角演員蔣紅清尤其出彩,身段、唱腔都很專業。當問起啥時候入行,蔣紅清笑了:“我沒專業學過。因為喜歡,這幾年才開始接觸。”蔣紅清說,迷糊戲的曲調十分好聽。自己聽著聽著,就唱起來了,唱著唱著,就有了上臺演出的沖動。
老生演員是66歲的狄光照,也是迷糊戲的傳承人。“迷糊戲跟別的戲不太一樣。一方面,它來源于鄉土,是老百姓排解鄉愁、自娛自樂的小調,大家都能唱。鼎盛時期這里幾乎人人都會唱幾句。”狄光照說,“另一方面,想要唱好又很難,它的音調高低起伏,大量運用裝飾音,而這也正是迷糊戲好聽的原因。”
100多年前,迷糊戲在新疆伊犁、昌吉和南疆部分地區出現。興盛時,城鄉百姓逢年過節、婚喪嫁娶,都會唱迷糊戲、聽迷糊戲。時光流轉,迷糊戲一度衰落。2007年以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組織力量對迷糊戲進行搶救、挖掘、整理。2008年6月,眉戶(迷糊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優秀傳統文化不能丟在我們手里。”當地迷糊戲劇團負責人高飛元說,他們找到很多過去的戲曲磁帶,一點一點聽寫出傳統戲譜,整理成文,還編寫了許多展現當代幸福生活的新戲,也受到了觀眾的歡迎。
這個由愛好者們組成的劇團,每周都會到學校給孩子們演出教學,“會唱會聽的孩子越來越多了,還有10多個孩子主動要求學習這門非遺。”高飛元說,劇團成員堅持每周排練3次,還會到基層義務演出。
“每次演出,臺下觀眾都坐得滿滿當當。”蔣紅清說,迷糊戲,生命力強著呢。
標簽:
上一篇:每日速遞:導演郝宇:從電子工、保安“蛻變”為新銳影視人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整理老戲譜、創排新劇目,國家級非遺迷糊戲——(引題)?傳統戲曲綻放新光彩(主題)人民日報記者蔣云龍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芳
2023-04-13 08:48
原標題:導演郝宇:從電子工、保安“蛻變”為新銳影視人張丹千年古城青年力量8家鄉在被稱為“梁祝之鄉”的河南汝南,青年導演郝宇在2012年進入
2023-04-13 08:33
原標題:對京味兒藝術的認真探索名著改編是藝術創新的一種路徑和方式。《正紅旗下》是作家老舍一部未完成的自傳體小說,從北京曲劇《正紅旗下
2023-04-13 08:54
原標題:相信原著給出的人物底色,陳曉:(引題)高加林的抱負與掙扎,我很珍惜(主題)文匯報記者王彥鏡頭一片開闊,飛躍蒼黃原野墚塬溝壑,
2023-04-12 15:55
原標題:《暴風》潮汕話版汕頭首發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陳家源通訊員汕宣、柯曉)“紅色之城”汕頭正掀起一輪紅色影視旋風。昨日上午,諜戰
2023-04-12 15:56
原標題:我國網文作家超過2200萬北京青年報訊(記者張恩杰)4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發布《2022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
2023-04-12 15:44
原標題:香港芭蕾舞團攜手香港迪士尼呈獻全新表演人民日報海外版香港4月11日電(記者陳然)由香港芭蕾舞團與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首度攜手創作
2023-04-12 14:35
原標題:“盛唐密盒”的火爆密碼最近有兩個“人物”風靡全網。他們談吐不凡,一位叫“房玄齡”,另一位叫“杜如晦”。這兩位“古人”走出歷史
2023-04-12 14:51
原標題:白展堂的“葵花點穴手”,靠譜嗎?中新網北京4月12日電(記者上官云)在“下飯劇”《武林外傳》中,有一個橋段曾令很多小朋友爭相模仿
2023-04-12 12:54
原標題:這位兩院院士的故事被搬上話劇舞臺光明日報全媒體見習記者季雅寧記者張士英“我的腳下只有一條路,這就是中國的雷達發展之路,因此,
2023-04-12 12:34
原標題:《白塔之光》角逐北影節“天壇獎”北京日報訊(記者袁云兒)第13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將于4月22日開幕,電影《白塔之光》將在電影節期間迎
2023-04-12 12:48
原標題:合作才能多方共贏??????????????????????????????????
2023-04-12 11:39
原標題:《2022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發布,市場規模實現8 8%高速增長(引題)網文成為“講好中國故事”有力載體(主題)北京日報記者路
2023-04-12 11:56
原標題:在“微”中彰顯時代大主題,在“短”中呈現社會新氣象,在“劇”中樹立行業高標準(引題)微短劇,吸引人更要留住人(主題)網絡微短
2023-04-12 11:54
原標題:當代文學紅色經典搬上舞臺,為國家大劇院制作的第100部劇目(引題)歌劇《青春之歌》數年打磨首演在即(主題)北京日報訊(記者高倩)
2023-04-12 11:51
原標題:紀錄片《家事如天》:在情與法中探尋為民初心近日,全國首部記錄家事審判工作的原生態法治紀錄片《家事如天》第三季在央視播出。這檔
2023-04-12 11:39
原標題:現實題材創作持續走熱(主題)——《2022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解讀(副題)光明日報記者劉江偉4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
2023-04-12 10:56
原標題:安徽開展文化惠民巡演鄉村行活動人民日報合肥4月11日電(記者田先進)近日,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決定組織開展2023年全省文化惠民巡演鄉
2023-04-12 10:35
原標題:2023杭州國際音樂節開幕音樂會亞運專場舉行中新網杭州4月11日電(錢晨菲)11日晚,杭州愛樂樂團在杭州大劇院歌劇院隆重舉行2023杭州國
2023-04-12 10:55
原標題:山西推動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人民日報太原4月11日電(記者鄭洋洋)山西省人民政府日前印發《關于推動新時代山西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實
2023-04-12 10:34
原標題:Livehouse“大爆”,從業者卻希望演出市場冷靜一下(引題)“過載演出易致疲憊需要走進良性循環”(主題)解放日報記者劉暢位于合肥罍
2023-04-12 10:57
原標題:演員楊皓宇:你敢讓我來,我就敢給你一個五彩斑斕的春天澎湃新聞記者陳晨實習生耿乃丁《宇宙探索編輯部》上映后,主演楊皓宇每天都過
2023-04-12 09:56
原標題:浙江民間文化觀察:74個“湖州節”何以歷久彌新?中新網湖州4月11日電(施紫楠張志煒)豐富多彩的民俗節慶活動,是經過一代代人的實踐
2023-04-12 08:38
原標題:話劇《這些年》演繹時代變遷新華日報訊(記者于鋒)4月11日晚,首屆全國小劇場戲劇“紫金杯”優秀劇目展演迎來話劇《這些年》的精彩上
2023-04-12 08:54
原標題:《稍微想起一些》回到戀愛“終結時”北京日報訊(記者袁云兒)用倒敘手法娓娓刻畫男女主角從相識到分手的六年戀情點滴,日本高分愛情
2023-04-12 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