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每日速遞:導演郝宇:從電子工、保安“蛻變”為新銳影視人

時間:2023-04-13 08:33:51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

導演郝宇:從電子工、保安“蛻變”為新銳影視人

張丹


【資料圖】

千年古城 青年力量8

家鄉在被稱為“梁祝之鄉”的河南汝南,青年導演郝宇在2012年進入影視行業后,開始嘗試用自己的鏡頭來展現心目中愛情故事的樣子。

從一個愛讀書、愛文學創作的懵懂少年,到后來的打工青年、創業青年,34歲的郝宇實現了“蛻變”:如今的他不僅是導演、編劇,還是廣東省影視行業協會成員,也是廣州郝好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由郝宇拍攝的網絡大電影《猛虎薔薇》在網絡端收獲600多萬播放量,在某短視頻平臺收獲一億多話題流量;由他參與執導的電影《開始而已》則開啟了其對院線電影的探索。“電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可以把中國的好山好水、好景好人傳播出去。”郝宇說。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丹

從小“住”在書店

崇尚簡潔的文字表達

“我的老家在河南駐馬店汝南縣,被稱為‘梁祝之鄉’,或許是這個原因,我導演的作品大多和青春、愛情有關。”郝宇說。

郝宇記憶的起點是一間書店,他兒時的記憶都被“鎖”在了這間書店中。

郝宇告訴記者,自己小時候家里發生變故,他離開母親去到外地的阿姨家生活和學習。“我從小是跟著我阿姨、姨父長大的,他們家經營著一間書店。”郝宇回憶,他作為店里的“一員”,主要工作就是分發各所學校訂購的課外輔導書,而他最喜歡做的,則是躲在書店中某個安靜的角落里看書。“那時候喜歡看的都是些武俠書。”他笑著說,與其他讀者不一樣,自己對文言文似乎有著更多的鐘愛。“文言文能夠用很少的字表達出很多的意思。”

他還記得,當自己也嘗試著用文言文去寫作文時,學校老師告訴他“文字最好簡潔明了一些”。“我把這個寫作習慣堅持到現在,只不過不是用文言文,而是用更加簡潔的文字來表達比較深刻的含義。”

郝宇告訴記者,自己從2012年開始踏足影視行業,到2015年剛好趕上網絡大電影盛行,熱衷于用文字講故事的他便開始了電影創作。“我始終覺得‘創造’這個詞是有深意的,正是這種深意,讓每個人的創作都有了自己的風格。”

外出打工積累資金

來穗創業開啟影視之路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一本雜志,幾乎每一期都會講述一個成功者的故事。”郝宇說,自己當時被雜志上成功者的故事吸引,而且因為長期在書店里看了許多書,他意識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道理,有了更早進入社會打拼的沖動。

在中考后,郝宇選擇外出打工,殊不知他的錄取通知書卻寄到了老家的母親手中。“我母親不識字,所以不知道收到的是什么。”直到打工一年后,他才知道原來自己當時被錄取了。對此郝宇表示,他后來寬慰母親,每個人的路都是靠自己走出來的。“或許當時繼續上學我就走了另外一條路,如今也不會做導演了。”

彼時郝宇年紀還小,他選擇南下找工作,先到東莞一家電子廠打工,從工廠出來后,他還當過一段時間的保安,但他心里明白,自己并不滿足于此;隨后他進了一家公司跑業務,做出了不錯的業績,也積累了一些人脈。“我堅信勤能補拙。”

在打工積累了一定資金后,郝宇便開始了第一次創業,“當時太年輕,幾個月就失敗了”。他回憶,自己后來還注冊過一個網站,但很快也失敗了。“我覺得自己的想法很好,創意很好,但是自己不懂運營,不懂相關的產業鏈條,就很難做起來。”

采訪中,郝宇順手拿下了放在書架上的“羅伯特·麥基虛構藝術三部曲”中的《故事》一書,告訴記者這本書是當時自己學習時看的,翻開書頁,上面密密麻麻都是紅色的標識和筆記。

他坦言,自己對創業的渴望和此前讀到的那些書有關,其間盡管收獲了一些失敗的經驗,但這也是一種人生經歷。

“我2010年10月1日來到廣州。”郝宇特意在辦公室墻面刻下這個日期,提醒著自己“開啟雄心壯志”的那一天。

來到廣州后,郝宇又嘗試開了一家公司,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想為公司拍一條宣傳片,結果公司的策劃團隊建議他“不如開家影視公司自己拍”。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下,郝宇于2012年創立了一家影視公司,正式進入影視行業,從拍宣傳片開始,到拍微電影、網絡大電影再到院線電影,他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著。

當導演要不斷成長

“要拍攝有人文情懷的電影”

郝宇告訴記者,來到廣州發展后,他感到這座城市非常包容。他舉例,當他和攝制團隊去到老城區拍片子時,街坊們都非常友善。“取景時只要提前打聲招呼,大家一般都不會拒絕。他們會覺得年輕人到這里拍片子挺好的,在這種氛圍下,我們能夠很好地進行創作。”

從業以來,郝宇先后擔任過宣傳片、廣告片、專題片、歌曲MV、微電影、紀錄片、欄目劇等導演工作,在影視創作這條路上逐漸摸索出一套講故事的方式。由他拍攝、參與導演的影視作品有《讓世界見證愛》《行運神探》《猛虎薔薇》《開始而已》等。郝宇說,他給自己的定位就是要拍攝有人文情懷的電影,將善意進行傳播,這也是他的理想。

郝宇表示,作為一名導演,在學習理論知識后,還需要不斷在實踐中尋找自己的獨特風格,如果一直處在一種模仿的狀態,很難做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郝宇介紹,像運鏡是電影語言中很復雜的一種,在自己懂得還不夠多的時候,更多的是靠一種“拼勁”在創作。“我的每部作品都會認真地做分鏡腳本和場景調度,包括畫面和人物的走位、語言、肢體動作等,都表達出每個角色的因和果。”

郝宇介紹,近幾年他除了拍攝電影之外,更多的是做電影劇本方面的工作。“我有時候會回看以前的作品,覺得還缺少更深層次的思考。”他希望能夠沉淀心思去創作和打磨作品,自己還需要不斷成長。

“做電影很苦,你必須要堅持,而且要在堅持的過程中勇于創新。”郝宇說,“它是一種工具,承載了你的思想,承載了你對人和事物的理解,你必須通過你的畫面、鏡頭語言、語法和對人物刻畫的理解,來講述一個令人難忘的感人故事。好的故事,我永遠相信是具有傳承性的。”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