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這位兩院院士的故事被搬上話劇舞臺

時間:2023-04-12 12:34:33    來源: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    

原標題:這位兩院院士的故事被搬上話劇舞臺

光明日報全媒體見習記者季雅寧 記者張士英

“我的腳下只有一條路,這就是中國的雷達發展之路,因此,我永遠不會迷路……”


【資料圖】

“對我來說,一輩子做好一件事,能夠把夢想變成現實,就足夠了。”

4月10日晚,話劇《坦先生》在哈爾濱市演出,反響熱烈,掌聲不斷。該劇由哈爾濱話劇院創排,根據我國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體系的奠基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的真實故事創作。“坦先生”是學生和同事對劉永坦的的親切稱呼,也是他最喜歡的稱謂。

本劇主要講述上世紀80年代初,在我國依靠傳統雷達可監控可預警范圍不到領海面積的20%的嚴峻情況下,劉永坦謝絕導師挽留,回國投身研制新體制雷達的故事。

40年如一日,劉永坦帶領科研團隊從零開始,獨立自主、艱苦奮斗,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完成我國首部具有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探測功能的對海新體制雷達,帶出一支“雷達鐵軍”,筑就祖國海防長城。

該劇展現了劉永坦矢志報國、擔當有為的家國情懷和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塑造了一個飽經滄桑不變、歷經風雨彌堅的紅色戰略科學家的嶄新舞臺藝術形象,刻畫了個性突出、富于時代特點的新一代雷達科學家的人物群像。

作為戰略科學家,劉永坦本身從事的工作科技含量極高。如何把晦澀的科研故事搬上舞臺?“主要是通過坦先生的多側面來展現,”導演徐麗霞表示,“在舞臺呈現上,該劇緊緊圍繞‘志’、‘行’、‘情’、‘魂’四個側面來塑造人物、展現精神。‘志’即劉永坦的志向,‘行’即他研制新體制雷達的行動,‘情’即情懷、情感,“魂”即劉永坦和他科研團隊的崇高精神與靈魂。”

話劇《坦先生》以人物命運為切入口,把劉永坦還原成一個具有崇高情懷的普通人,緊緊圍繞他帶領科研團隊開辟中國新體制雷達之路這一核心事件,選擇幾個重大事件與關鍵時刻,將人物和事件扭結在一起。

呈現劉永坦這樣的形象,最大的挑戰在于,要跳脫出人物傳記的傳統套路與公眾對坦先生事跡的集體認知,從而塑造出血肉飽滿、在舞臺上“立得住”的形象,這并不簡單。

“我對坦先生的事跡有敬畏之心,”劉永坦的飾演者王笛如是說,“扮演好這樣一個角色,要從坦先生的精神內核中尋找共性,尋找內心中最深處的動力和信念。”

《坦先生》一劇,將現實與歷史有機地融為一體,人物年齡和時間跨度大,脈絡清晰,情節跌宕,節奏鮮明,彌散著濃郁的詩意。“這部劇在發揚現實主義傳統的基礎上,融入表現主義手法,調動多種藝術手段,借鑒吸收影視、戲曲等藝術元素,豐富和拓寬了藝術表現力與舞臺張力。同時,注重與當代觀眾審美心理接軌,真切自然,真情實感,不虛張聲勢、不嘩眾取寵,讓時代楷模劉永坦可觸可感可學,引發情感共鳴,彰顯話劇藝術的魅力。”哈爾濱話劇院院長曲杰表示。

多側面的人物塑造、濃烈的舞臺氛圍,把劉永坦的科學精神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舞臺上,從而讓主旋律作品產生打動人心的力量,抓住了觀眾的心。

走出劇場,觀眾劉女士仍深深沉浸于情節中,“我是帶著孩子來看的,了解坦先生對科學與真理幾十年如一日的上下求索,就是對于下一代最好的教育和啟迪。”

據悉,該劇將于4月19日、20日赴北京展演。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