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南之“物”的文化性
王國偉
最憶是江南,我們憶的路徑在哪里?以環太湖流域區位為核心的江南地區,歷史上先進的生產方式,總是伴生著高品質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方式,最終形成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共同體和家園情懷。我們今天十分迷戀的江南文化,其豐厚的底色,也就是沉淀在高品質的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方式,并在不斷的演進中,形成高度審美,最終建構了人們共同的心理認同和文化歸宿。
(資料圖片)
作為精神性導向判斷的文化方式,文化傳承與認知,需要依賴對接歷史與現實的媒介,這就是可視、可感知、可觸摸、可轉化的“物”,在物中搭建鏈接歷史與現實的場景力。千百年來、特別是明清時候的江南地區,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文化的“富礦”,豐厚的“礦物質”在我們實感中,沉淀為我們今天還能直面的各種物。顯然,豐富的生活是由“物”構成具體內容的,人們帶著各自的文化認知和藝術發現,不斷使用并創造出物。“物”的進化歷程,就是不斷疊加與沁入人們審美感知的過程。格物致知,對物的撫摸、關注與審視中,“物”就有清晰的生活遺留的痕跡,具有了生命延續的溫度,浸透著深厚的審美信息,透瀉出豐富的生活質感。
“物”的創造過程,始終與人們普遍的知識汲取活動互為因果。連續的時空運動,物始終呈現其鮮活的特性。因此,物的證據、證物、證美價值,就能連接起一個個生命的鏈條與基因密碼,把具體的、個體的人創造的價值無限延伸,進而成為抽象化與精神化的“物”。物也就從使用對象走向了審美對象,成為文化的“物”。此時,“無生命”的物替代了人,人性的“物”和“物”性的人,深度融為一體,物就成了文化的表達對象。
那招人喜愛與近乎迷戀的江南之“物”,有哪些文化調性和審美特征呢?
遮與不遮:玩味江南美學
作為江南“物”的最高形態之一的建筑、園林,是典型的人工化的空間之物。“真自然與假山水”,是江南文化中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高度結合的通俗表達,也是超然與世俗融合最為緊密的空間設計理念的實踐成果。人為創造的空間,是安放身體的地方,滿足私人化、性別化的空間功能定位,創造身體性感受的和諧,就越過了物理空間物的屬性,直面“遮蔽與打開”的哲學人生命題了。“真自然”是物理世界,是我們生理性觀看的對象,受到視網膜觀看的限制,是有限的觀看。而“假山水”則是精神挪用并投射到物質上,去突破物理空間對自然的遮蔽,是無限的觀看,這種觀看能打開我們內心世界的感受力。在江南建筑園林的空間安排上,實的材料與虛的空間巧妙布局,設計分寸感的高度把握,創造出普遍意義上的文化編碼。引入自然、挪用自然、創造自然并重,破界也就在立界之中。
“鏡中月與人中物”,是空間關系場景美學的點睛之筆。建筑是人與物構成的場所,其內部是組成具體生活內容的空間實體,而特意設計的窗欞、庭院與回廊,就是突破實體邊界,導向更廣更遠的虛體的通道。這個通道既能接納外面日月山水參與對內部生活空間意境的建構,成為人的心靈活動對象,又能讓人在內外空間中有序地來回穿梭,創造出豐富而不同的體驗轉換。“鏡中月”是人的經驗與自然對接,“人中物”則是人對物的隱喻性感受。山水畫正是這種體驗的外化,寫實與留白同構,也就代表著中國山水畫的最高意境。
古典的物中往往充滿著原始現代性的基因。越古典越時尚,這是“物”創造和進化過程中的辯證法。“遮與不遮”,既是生活現象,更是文化判斷。屏風作為可移動的遮蔽物,因為脫離了對建筑的依附,可獨立擺放后,超越物理層面的遮蔽,成為意義表達、藝術實踐的重要對象。對元素和概念的任意有機提取,圖案、器型、場景都成為屏風表達的資源,屏風+藝術判斷=主觀動機,充分呈現出所有者的哲學意境和審美意象。屏風創建了物的自由和放達,通過物的組合,在室內創造山水意境的寄情方式。由此,屏風就是具有了現代性特征的物。
刪繁就簡:折曲人與物的關系變量
家具比任何器物都更靠近人的身體,家具與人的行為融為一體,形成親密性接觸關系。家具物種中,椅子又是中外設計學最為典型的器物創新對象,一直處在家具設計與創新的前沿。座椅產生的基本目的是滿足人們坐的需求,坐得舒服是首要目的,因此,國際上最為經典的巴塞羅那椅、里德維爾椅、漢斯椅,設計師的所有智慧首先凝聚在創造“物”的舒適性目的之上。這種需求的滿足,有科學的人體工學原理的支撐,也促進了設計理念與技術的不斷進步,根本意義是對身體的充分尊重。其次,上述大師椅在滿足坐的舒服之后,開始追求藝術造型與材料、色彩的有機和諧,由此,文化性和藝術性就誕生在這些物上。
中國傳統社會,椅子擺放位置,深刻地暗示著家用與公器使用中的政治與倫理意識。官帽椅的方正與端莊,意指所坐之人的社會與家族地位。公堂之上,權力落定;大堂居中,家族至尊。椅子所具有的座次層級與身份認定,長期被約定俗成為社會基本規范。官帽椅是當家人或是主人的座椅,不但是權力所屬與家規所依,也成為家庭與社會的政治管理框架在“物”上的直觀體現方式,更是所有中國成名的古典家具流派不得逾越的規矩。
出自蘇州香山幫精湛的工匠技術的蘇式家具,開始破局。雖然也受到普遍意義上的政治、倫理觀念影響,但是,蘇式家具受地方生活方式、文化方式的影響更多,江南特有的水性文化特征與文人藝術的細節審美特性,這些縝密的感受與藝術品質的追求,充分地滲透進設計和創造之中。這不但凸顯了文人的個性意識與閑適的生活態度,也適度弱化了政治含義。高度發展的社會經濟與異常活躍的文人藝術創作,開始重構社會、家庭精神結構,刻板的官帽椅一再被藝術性解構,最終創造出完美的蘇式圈椅。不斷地刪除繁復與贅述,走向線條簡單、流暢、比例適度,風格趣味更加簡潔、清麗、散淡,恰好匯入世界極簡主義的設計主流。蘇式家具物品被不斷“風格化”和“模范化”,讓人在想象和聯想中完成對物的功能性超越,追求卓越感就自然成為人們普遍的價值心理預期。
取半舍滿:抱樸于心之道
所有的“物”,首先都是為生存和生活需要而創造的。功能性和日常性是所有物的創造前提,只有進入日常生活,“物”才具有普遍意義。江南文人普遍喝茶,從飲茶到用茶,再到品茶,茶具就是一種提升媒介。上升到茶藝,就產生了儀式感。茶具首先是飲水的器物,完成的是身體性滿足。但中國古典文化特別是江南文人的生活實踐中,喝茶是文人歡聚的方式,其中創造出帶有文化解讀的各種飲茶趣味,在茶香冉冉升起的空間中,參與者都成為“氛圍人”,被籠罩在“和”與“融”的境界之中。從生理狀態的飲茶,到精神狀態的品味,物中相遇的人,傳遞的是中庸、含蓄、協調的心境,建構的是取半舍滿的人生態度。
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戀物雖是消費時代的原生推動力,但在江南文化中,其精神要義首先是在物的行為過程中,回復本真,心中藏拙,舍才能得,物才有性格。一次次物中相遇,其實就是通過物,建構人的精神回路,回到自身,反思自身。這種相遇是在取舍之間,完善生命的存在狀態,開出燦爛的生命花朵。
其次,“物”是裝飾和審美之源。生命的趣味,在于創造和審美,生命才會生生不息。與人的生命存在對應的是“物”的存在。“物”一直是人的完善和社會進步的標志,隨著裝飾和審美的加速迭代,物的使用價值逐漸被交換價值取代,物的初等功能價值會讓渡給符號價值。物的二次度功能,就把一個個具體的物,轉換為虛構的“個性化”的物。歷史循環中自然帶出的神圣和儀式感,就是蘊藏在我們不斷認知和發現的“物”中。
江南之“物”,代表了江南文化的至臻境界,是文氣與匠氣高度混合而成。物是一種存在,物也是一個巨大的隱喻。召回這些物,用身體激活物,是物的最好歸屬。因為,物的集合的向心原點,是人的行為與判斷方式,物始終參與著我們的心理重建,并在重建中形成物與人的新型關系。起點與終點接續,物就進入文化審視的程序之中,最終完成物質與精神的深度折疊。
(作者為同濟大學教授,上海戲劇學院客座教授)
標簽: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歐版音樂劇中國化尚需夯實地基(主題)——觀《安娜·卡列尼娜》中文版(副題)顏榴2016年,莫斯科輕歌劇院將60萬字的托翁巨著《安娜
2023-03-09 15:35
原標題:國家大劇院邀婦女代表看《山海情》北京晚報訊(記者高倩)昨晚,改編自2021年同名熱播電視劇的國家大劇院原創民族歌劇《山海情》再次
2023-03-09 15:54
原標題:江南之“物”的文化性王國偉最憶是江南,我們憶的路徑在哪里?以環太湖流域區位為核心的江南地區,歷史上先進的生產方式,總是伴生著
2023-03-09 15:40
原標題:歌仔戲傳承“老帶新”:鄉音裊裊情牽兩岸中新網福州3月9日電(葉秋云)“新生代演員青黃不接,地方劇種普遍面臨著這個問題。”廈門歌仔
2023-03-09 14:41
原標題:山西朔州后寨墓地東周時期墓葬發掘資料公布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山西朔州后寨墓地東周時期墓葬發掘資料。后寨墓地位于山西
2023-03-09 14:53
原標題:第七屆天橋·華人春天藝術節16日開幕27部舞臺精品將輪番上演北京晚報記者王潤3月16日至6月25日,以“追風逐月為見春山”為主題的第七
2023-03-09 14:48
原標題:原創小劇場作品《大真探趙趕鵝》走紅京味懸疑互動打造全新沉浸體驗北京日報記者王潤“北京終于有了真正屬于咱自己的沉浸式小劇場作品
2023-03-09 14:41
原標題:《逃出白堊紀》定檔3月31日好萊塢視效大片帶來高能激戰好萊塢動作驚悚視效大片《逃出白堊紀》3月8日宣布定檔3月31日,定檔預告及海報
2023-03-09 14:32
原標題:公路尋訪紀錄片以國際視角呈現中國活力(引題)?《下一站出口》紀錄頻道播出(主題)今晚報訊(記者劉桂芳)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
2023-03-09 13:36
原標題:甪直水鄉婦女服飾展蘇州開展展現江南“青蓮衫子藕荷裳”之美中新網蘇州3月8日電(記者鐘升)衣衫上藍綠色的色調,與江南的一汪碧水相互
2023-03-09 10:50
原標題:做女紅、養寵物、看表演……宋代女性:我很忙宋朝經濟文化的空前繁榮,在墓葬中也有所彰顯,受“視死如生”喪葬觀念的影響,墓葬裝飾
2023-03-09 10:39
原標題:舞繪《千里江山圖》6月再臨天津大劇院(引題)?《只此青綠》開啟沉浸式賞畫(主題)今晚報訊(記者高麗)記者從天津大劇院獲悉,為津
2023-03-09 10:39
原標題:最初的“尚方寶劍”是一把黃金斧子?鉞(yuè)的本字是“戉(yuè)”,就是一種斧頭,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石斧。鉞最初只是一
2023-03-09 10:39
原標題:跨時空古今對話多舞臺沉浸體驗(引題)?《典籍里的中國》讓典籍“活”起來(主題)今晚報訊(記者劉桂芳)《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目
2023-03-09 10:36
原標題:《逃出白堊紀》定檔史前地球瀕死逃生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8日,好萊塢動作驚悚片《逃出白堊紀》宣布定檔3月31日,定檔預告及海報也同步
2023-03-09 09:41
原標題:本月有《荒原》《回廊亭》兩部新片上映(引題)?任素汐:好好生活好好演戲(主題)將于3月10日上映的電影《回廊亭》中,任素汐有一句
2023-03-09 09:49
原標題:“社會時鐘”里,你該擁有怎樣的人生新華日報記者王慧25歲畢業找工作,30歲之前結婚成家,40歲事業有成,60歲退休養老照顧孫輩。這似
2023-03-09 09:48
原標題:企業、社區、學校、農村,青島市城陽區處處可讀書(引題)挖掘全民閱讀“城陽樣本”(主題)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張嬙通訊員林子涵閱
2023-03-09 08:37
原標題:一首宋詩中發現的武則天密碼對于武則天故里的研究上,至今仍有一些問題撲朔迷離、模糊不清。比如,根據兩唐書的記載,武則天是并州文
2023-03-09 08:38
原標題:新疆“十二木卡姆的故鄉”女舞蹈演員:舞蹈可展示漂亮的新疆中新社新疆莎車3月8日電中新社記者孫亭文3月8日是“三八”國際婦女節。上
2023-03-09 08:33
原標題:曾在桂林度過三年中學時光,期待為廣西寫個故事(引題)?馬伯庸來邕舉辦讀者見面會(主題)廣西日報記者蔣林“廣西對我而言,就是回
2023-03-09 08:51
原標題:北京人藝經典接力《天下第一樓》再品五味人生中新網北京3月8日電(記者高凱)今年北京人藝以經典開年,連續上演幾部大戲之后,又一京味
2023-03-09 08:48
原標題:食筍勿踟躕南風吹作竹春天,正是吃筍的好時候。中國人吃筍歷史很長,《詩經》中就有“其蔌維何,維筍及蒲”之句,說的是以嫩筍嫩蒲下
2023-03-09 07:42
【高談闊論】原標題:愿春風十里的赴約人,都愛書陳俊宇百米長隊,人潮匯集,這是久違的場面。闊別兩年、延期三次,今年的北京圖書訂貨會回歸
2023-03-09 07:48
原標題:塞澤爾與馬提尼克島飛機靠近馬提尼克島那一刻,我想起熟悉的感悟:按文學作品尋找現實往往是要失望的。小泉八云在游記《在法屬西印度
2023-03-09 0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