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蘇州的春秋|環球今日訊

時間:2023-02-26 08:51:22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原標題:蘇州的春秋


【資料圖】

顧小平

天堂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蘇州人喜歡把文化發源時間追溯到春秋時代吳國。把泰伯、仲雍南奔作為蘇州文化的發端,把孔子唯一的蘇州弟子言偃奉為禮儀之先賢,譽為南方夫子。

提到出狀元的蘇州都說文化底蘊深厚,是一個被文化熏陶的蘇州,是溫文爾雅的蘇州,是吳儂軟語的蘇州。其實,蘇州的祖先曾是習武好勇之輩,吳王夫差北征越國,西征齊國,公元前514年,伍子胥愛命規劃與創建吳國大城,蘇州即成為“霸主”吳國都城,開鑿了一條從蘇州經望亭、無錫至奔牛鎮,達于孟河,入長江,到邗江的運河,這就是現在江南運河的雛形。《漢書·地理志》記載:“吳、粵(越)之君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這便是對吳越古代民風的概括。

蘇州人先輩居住在三江五湖的水鄉澤國,耕種、漁獵到相互間往來都與水密切相關,三江五湖常有驚濤駭浪,稍一疏忽或用力不到,就會檣翻楫毀。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既需要機智、敏捷,更需要武力和勇敢。加之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紛爭,外部的因素與內部的生存環境,培養了蘇州人好勇尚武的性格,潤育了太湖船拳,后來鑄就強大的東吳水師,如今成為了非遺項目。還有專諸之類的俠客等,干將、莫邪所鑄造的劍更是聞名至今。

直到秦漢之際,蘇州人一直延續著尚武之風。《郡國志》說:“吳俗好用劍,輕死;又六朝時多斗將戰士。”《隋書·地理志》談到江南風俗時說:“人性并躁動,風氣果決,包藏禍害,視死如歸,戰而貴詐,此則其舊風也。”“其人本并習武,號為天下精兵,俗以五月五日斗力之戰,各料強弱相敵,事類講武。”由此可見,六朝時期,蘇州地區還盛行果決、好戰、好斗的風氣。項梁、項羽在蘇州起兵,帶領著蘇州八千子弟北上,一路上破釜沉舟,一往無前,奠定了滅亡秦朝的基礎,最后失敗時,蘇州弟子又都以傳統的方式自剄。

隋朝平陳之后,蘇州風氣逐漸變化,人的行為方式上也漸趨于“禮”。唐、宋以來,隨著北方、中原大戶為了躲避戰爭,大量向南遷移,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文化,農田水利開始大規模興修。蘇州的人親和,迎來大批移民落地,人口和耕地激增,社會經濟迅速繁榮。偏處江南,遠離政治、軍事沖突,蘇州人感受到了安寧,于是,專心致志于經濟,過起了和諧、安居、富裕的小康日子。據宋代邑人龔明之《中吳紀聞》記載:“自長慶以來,更七代三百年,吳人老死不見兵革。”長慶是唐代穆宗李恒的年號,時間為公元821年至824年。其后是北宋末宋徽宗趙佶宣和年間(1119年至1125年)了。由此向后推三百年,蘇州社會比較穩定,北方人口再次南遷,農業、手工業均有很大的發展,商業尤為興盛。到明代,各地商賈在蘇州建立會館,以聯絡鄉誼和定居經商。現存明清碑刻資料表明在蘇州的會館就有28家,它們都有一個龐大的商業網絡,三山會館有福建籍的蘇州商號100余號,晉商會館在蘇州銀錢業戶有81家,東齊會館有蘇州商號290家,他們的經營商品有絲綢、土特產、茶館酒樓,客舍市肆,比比皆是。

長時間沒戰事,只有一心一意的建設,蘇州樂意接受外來文化的滲入,南遷人眾也珍惜平安生活。在這種安逸的環境下,蘇州人開始讀書學習,用學習來光耀門庭。即使僅有幾畝薄田的平民人家,都勉勵孩子讀書求學,通過學習獲得功名,開啟了讀書為榮的風俗。即使以打柴為生的鄉民朱買臣也通過讀書而金榜題名。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開科舉取士,到清德宗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止科舉,1300年間文武狀元輩出。唐代出現了歸仁澤與歸黯父子狀元;兄弟狀元、祖孫狀元、叔侄狀元外,還有同胞三鼎甲、一門兩鼎甲的。狀元王世琛是明代探花王鏊的裔孫,狀元潘世恩的堂弟潘世璜是探花,潘世恩的孫子潘祖蔭也是個探花,明代太倉王錫爵、王衡父子都是榜眼。

蘇州一代一代的狀元、名士造成了一種特殊而濃郁的社會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社會的風氣,在他們的引領下,蘇州逐漸形成了“家家禮樂,人人讀書”的新風尚,整個地區的人群個性變得柔軟而睿智,尚武之風式微,文氣日漸興盛。

從“好武鑄劍”“斷發紋身”到“學禮愛文”,蘇州昌盛不衰中質的變化緣于包容海納先進的文化。這是蘇州的文化積淀,這一優勢得益于人,一個地區的強盛與否,要看其人的精神,從古到今一脈相承的發展,從沒中斷過。近如昆劇、評彈、絲綢、緙絲,遠望吳門畫派、明清家具、園林等,蘇州的綜合實力,無不是吸納、傳承和發展五湖四海文明之功。

標簽: 三江五湖 密切相關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