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吧,國產科幻3】
原標題:國家級科學家加盟國產科幻影視,一個腦洞大開又嚴謹可信的世界觀降臨了(引題)
(相關資料圖)
當科學“撞擊”科幻,“大爆炸”發生了(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趙潔 蘇墨
閱讀提示
從科學到科幻,再從科幻到科學,這場文藝作品與科學科技的碰撞,創造出了無數的意想不到。國家級科學家團隊全程護航國產科幻影視向世界遠航鳴笛,在這個過程中,也向更大的受眾群體播撒了科學的種子。對于中國的影視產業和科普事業,這都是一次偉大的嘗試。
“宇宙閃爍是否真實存在?”“數字生命有可行性嗎?”“如果一天變成60小時,我們要工作多少個小時?”……
依然沉浸在電影《流浪地球2》、電視劇《三體》等國產科幻中的觀眾們,在二刷三刷過后,被片中展現的宏大完整又有帶入感的世界觀持續震撼,開始不斷地凝望頭頂的星空。他們將眾多關于天文、物理、人工智能、化學材料等學科的問題“@給了”兩部作品的科學顧問們。
帶著和觀眾們一樣的期許,《工人日報》專訪到為國產科幻量身打造世界觀的4位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茍利軍,物理所研究員魏紅祥、梁文杰,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元卓。
從公式到屏幕
《流浪地球2》和《三體》之所以被定義為國產科幻的里程碑,其中重要的指標就是有一套龐大而完整的世界觀(電影對整個世界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觀點和看法)。
無論是“引爆月球”“數字生命”“太空電梯”“古箏行動”這些大的構想,還是圖恒宇墻壁上,魏成屋子里那些作為背景板存在的密密麻麻的公式,都有科學顧問們的硬核支撐。
據了解,《流浪地球2》聘請了19位各領域專家,組成科學顧問團,為電影的世界觀做了詳盡的設定。全片劇本7萬字,而背后的世界觀內容卻超20萬字。劇版《三體》在7年的籌備拍攝過程中,先后有六七十位科學顧問加入其中。
“科學顧問”作為國產科幻的新鮮力量,對于影視工業是第一次,對于科學家群體也是第一次。他們不但創造了作品中的全新世界,也創造了一個國產科幻工業的全新格局。
王元卓為《流浪地球2》貢獻了“人在回路”的劇情線。“我們不能苛求科幻電影中的科學知識是百分之百準確的,這是一個大的前提。”在他看來,科學性和藝術性需要尋找到一個平衡點,才能讓觀眾被“真實感”帶入劇情的同時,享受腦洞大開帶來的絢麗觀感。
“對人工智能、數字生命、腦機接口等這些我們已知的、已有共識的科學知識的設定,要更加專業。同時,對未來的假想要有一定合理性,至少在設定的時間點上是有可能實現的。”
在他的設計下,影片中的550系列智能量子計算機,體積很小甚至可以隨身帶上月球,但算力超強,并且不斷地迭代,它的出現和發展也使影片對數字生命的探討有了現實依據。這樣的暢想并不虛幻,因為從量子計算機、人工智能發展的現狀出發,觀眾可以毫無障礙地接受和理解,甚至還會進一步地思索和探究。
梁文杰最難忘的則是炸月球情節的設定。劇本原來的設計是集合地球上所有的核彈炸毀月球,可天體物理組經過計算后發現這并不可行。但這個情節又是必須存在的,于是科學家們開始集體“燒腦”,經過天體物理組和理論物理組的幾輪討論,才形成了“相控陣列核爆月球”的方案,讓科學、視覺、劇情完美地平衡住了。
科影融合的通道已經打開
梁文杰是《流浪地球2》和劇版《三體》的科學顧問,而在一開始的時候,他對做科學顧問這件事有些疑慮,“如果只是拉科學家過來掛名做背書,我是不會同意的。” 經歷了這幾次合作,現在他對國產科幻片日趨成熟的工業化程度,有了信任感。“制作團隊們對世界觀的搭建十分認真,有的時候科學家們都覺得可以了,但制作團隊還在不停地完善,最后呈現的視覺效果也是十分震撼的。”
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1》,打開了國產科幻電影的大門,也給影視業和科學界帶來了融合的契機。2020年,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了被稱為“科幻十條”的《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隨后,國家電影局和中國科協牽頭建立科幻電影科學顧問庫,聘請了一批兩院院士、權威專家和優秀科技工作者,擔任科學顧問庫專家。2020年底,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成立科學與影視融合專業委員會。
此次《工人日報》專訪的4位科學家,與科幻電影發生互動,也都由來已久。
《流浪地球1》上映時,王元卓為了給女兒普及影片里的知識點,手繪出一份科學講解圖。為了能更好地保存,他發在了自己的微博里,沒想到竟獲得1.5億次的閱讀量。
茍利軍接觸到“科學顧問”這個概念,則更早些。2014年,《星際穿越》上映,片中以“黑洞”“蟲洞”“引力波”為線索的科幻世界觀,讓作為研究者的他大為震動和興奮。了解到該電影的科學顧問、物理學家基普·索恩還寫了一本同名科普書,介紹電影背后的科學故事,茍利軍連夜給這位后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寫了封郵件,熱切希望翻譯這本書。最終,這位專業級影迷的愿望成真了。40多歲的茍利軍說起這段經歷,依然眼中閃爍星光。
“《流浪地球1》上映前,我去看過片,那時還沒有經過后期制作,很多場景我們看到的還是綠幕,只能通過郭帆導演的講解進行’腦補‘。即便這樣,大家也很興奮,因為終于看到了國產科幻的出發。”茍利軍回憶道。
科學界對國產科幻影視的支持,除了科學家們的深度參與外,還有其他方面的支持,甚至還首次批準劇組進入粒子對撞中心、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實景拍攝。
科幻作品的反作用力
在年輕人聚集的B站上,“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的粉絲量巨大。能夠讓一門深奧又枯燥的科學火起來,作為主力撰稿人,魏紅祥認為,是因為找到了和年輕人溝通的方式。
“粉絲一半以上是高中生。” 魏紅祥面向青少年做科普已經有十多年,最近他發現有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表達了自己愿意成為科學家的理想。
在他看來,科學、科普、科幻之間有著相互促進的關系。科普是為了讓大家明白科學概念、科學原理。而科幻則讓更多的人思考更宏大、更未來的問題,它為一些事關人類未來的大事,爭取到更多人的認同和理解,團結更多的人共同致力于解決和克服。
“科幻作品能帶給人們一種內心的力量,當你對自己沒有信心,或對未來感到迷茫的時候,他會引導你去思考、去行動。” 魏紅祥說。
“我們現實中的科學規劃,一般是3年、5年,很少會站在未來幾十年后的角度看待今天的工作。當我們用科幻的視角去審視當下所做的研究時,會有很多新的思路。”王元卓說。
茍利軍回憶,他之所以會成為“看星星的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少年時期讀到科幻雜志《飛碟探索》。而今天,科學家們想做的就是借助科幻熱,讓更多的人熱愛科學、向往科學。
“科幻電影是科普和科研面向更多大眾的一條重要通路。同時,通過科幻文藝作品的呈現,科學領域正在進行攻關、探索的方向會被更多人關注,這對科研本身也是十分重要的。”梁文杰說。
更多精彩內容請掃描二維碼
上一篇:世界要聞:認識鄰居嗎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進擊吧,國產科幻3】原標題:國家級科學家加盟國產科幻影視,一個腦洞大開又嚴謹可信的世界觀降臨了(引題)當科學“撞擊”科幻,“大爆炸”
2023-02-26 05:33
原標題:認識鄰居嗎李曉前不久,約了幾個從前在老街巷里居住的老鄰居一起吃飯。老鄰居們見了面,仔細打量著彼此的變化,有的已經眉上掛霜,有
2023-02-26 05:35
原標題:帶著《星落凝成糖》走出舒適圈(引題)李蘭迪:閱歷是最好的表演老師(主題)羊城晚報記者龔衛鋒李蘭迪今年24歲。不拍戲時,她一有空
2023-02-25 22:56
原標題:梁曉聲談新作:比《人世間》格局更大、更有分量中新網北京2月25日電“《父父子子》比《人世間》的格局要大一些。歷史的厚重感,也比《
2023-02-25 21:53
原標題:船夫號子、打夯號子……這些勞動號子你聽過嗎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甘皙你知道嗎?很多民歌都是從勞動號子發展而來。讓我們一起走進陜
2023-02-25 13:51
原標題:川臺兩地舉辦第二屆黃埔書畫聯展人民日報海外版電(鐘欣)第二屆“筆硯濃情·天府神韻進寶島——川臺黃埔書畫聯展”開幕式近日在四川
2023-02-25 13:39
原標題:第v35屆北京圖書訂貨會開幕這是2月24日拍攝的第35屆北京圖書訂貨會現場。當日,第35屆北京圖書訂貨會在京開幕。本屆訂貨會以“新征程
2023-02-25 11:52
原標題:山東濟南出土50余件唐三彩含天王俑等大型器物中新網濟南2月24日電(記者趙曉)記者24日從濟南市考古研究院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
2023-02-25 05:44
原標題:總制片人白一驄:“死磕”出來的《三體》澎湃新聞記者楊偲婷電視劇《三體》近期收官,點擊率與口碑都不錯,對于一部創制作難度極高的
2023-02-25 05:54
原標題:工人的畫(第1738期)聞風而動?內蒙古?戴培誠誰遛狗?黑龍江?郝延鵬越來越黑?寧夏?魯楠后來者居上?陜西?李天躍借?吉林?孫德
2023-02-25 05:54
【作品廣議】原標題:走火入魔的演技肖承森“悟”尚建國漫畫和表演同屬視覺藝術,因而漫畫家們一向很關心表演藝術取得的成果和突破。從功能上
2023-02-25 05:52
原標題:“白鸚鵡”意象貫穿的“小說宇宙”《戴王冠的白鸚鵡》系青年作家夏周首部小說集,收錄6篇小說,故事發生地分別為上海、悉尼、紐約、倫
2023-02-24 16:42
原標題:親自監督創作的《三體漫畫》出版(引題)劉慈欣:有一種夢想成真的感覺(主題)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杰隨著電視劇版的熱播并獲得
2023-02-24 16:41
原標題:《毒舌律師》制片人江志強:最有說服力的永遠是好故事中新網北京2月24日電(記者高凱)電影《毒舌律師》(香港片名《毒舌大狀》)自2023
2023-02-24 16:47
原標題:《狂飆》片頭侵權了嗎?首輪播出已結束,話題繼續“飆”……經歷了首輪熱播狂潮后,電視劇《狂飆》正在二輪播出,可謂熱度不減。近日
2023-02-24 15:51
“堅持“兩創”書寫史詩·新征程新輝煌”原標題:讓音樂成為城市名片核心閱讀在發掘城市地域資源、賡續歷史文脈的過程中,人們以音樂為媒了解
2023-02-24 14:49
原標題:第八屆中國(深圳)國際電視劇節目交易會開幕中新網深圳2月24日電(記者朱族英)第八屆中國(深圳)國際電視劇節目交易會(簡稱“深交
2023-02-24 14:32
原標題:《尋聲而來》探尋泉州戲曲之聲感受堅守與傳承的力量由新華網、中國移動咪咕出品,中國移動獨家冠名,新華社聲在中國、海西傳媒集團聯
2023-02-24 13:37
原標題:對話王子文丨走出曲筱綃,走進葉文潔中新網北京2月24日電(記者任思雨)立春那天,《三體》提前開通點映,很久不熬夜的王子文一口氣看
2023-02-24 13:48
原標題:周奇:生活沒有大起大落只有點點滴滴由李小冉、李乃文、周依然、周奇等主演的溫情年代大戲《我們的日子》正在央視一套、愛奇藝同步熱
2023-02-24 13:42
原標題:晉作木雕:木里有千秋2月23日,手藝人在展覽現場展示晉作木雕技藝。當日,“木里千秋·雕繪春景——晉作木雕作品展”在山西省太原市文
2023-02-24 13:44
“藝海觀瀾”原標題:展現中國動畫旺盛的生命力從傳播效果來看,觀眾的肯定證明了將動畫天然具有的寫意特色與中華美學注重意境營造的傳統相結
2023-02-24 13:53
原標題:《顯微鏡下的大明》:歷史有細節觀看有門檻根據馬伯庸同名小說改編的古裝傳奇劇《顯微鏡下的大明》最近開播,該劇聚焦于明代民間的人
2023-02-24 11:55
原標題:藝考多一點文化課要求沒壞處近日,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考生高考須達一本線”的話題沖上熱搜。雖然該校澄清此說法系誤讀,但透過這則
2023-02-24 10:37
“深觀察”原標題:精品迭出走向海外(引題)網絡電影精耕細作結碩果(主題)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苗春?業內通常這樣定義網絡電影:時長超過60
2023-02-24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