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陜西秦兵馬俑一號坑、清平堡遺址取得重要考古成果
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日前,陜西省文物局發布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清平堡遺址等多項重要考古成果。
【資料圖】
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初步搞清軍陣排列規律
秦兵馬俑陪葬坑是秦始皇帝陵園外圍的一組大型陪葬坑,其中一號坑面積最大,達14260平方米。2009年至2022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對一號坑進行第三次發掘,發掘面積約430平方米。共清理陶俑220余件,陶馬16匹;戰車4乘、鼓2處、鼓槌1處、漆盾1處、籠箙3處;兵器柲多處、弓弩箭箙多處;車馬器、兵器、生產工具等,共計千余件(組)。
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的兵馬俑坑
發掘表明,俑坑的木質結構是由地栿-立柱-枋木-棚木構成的框架式結構,較其他陪葬坑由墊木-地板-立柱-廂板木-棚板木構成的廂槨式顯得技術原始,據此認為兵馬俑陪葬坑應是陵園中修建較早的一組陪葬坑。
此次發掘的俑坑內的長兵器主要為鈹與戟,短兵器可分辨出兩種青銅劍有等級上的區別,遠射兵器解決了檠木的使用問題,防護設備清理出俑坑中第一面盾牌,指揮設備清理出鼓與鼓槌。在俑的等級與軍陣方面,明確了特殊俑的職能,初步搞清了軍陣的排列規律。在車屬遺跡方面,清理出籠箙等遺跡,并判定其為車配置裝納雜物之器,并非馬槽。
發掘顯示,陶俑制法取得新突破,明晰了陶俑的制作程序。俑的雙臂單獨制作,在陶俑軀干完全制作好并且二次覆細泥、細部雕飾完成后才粘接雙臂。“物勒工名”有其具體實施的范圍和程度,不同的產品有著不同的質量要求。彩繪保護與文物修復也有了新突破,截至目前已修復陶俑140余件。
清平堡遺址:實證中華民族的融合與發展
清平堡遺址位于陜西靖邊縣楊橋畔鎮東門溝村,為明代延綏鎮長城三十六營堡之一,同時也是明蒙之間互市的場所之一。
考古工作者在清平堡遺址揭露出中心樓、南門及甕城、顯應宮、民居與商鋪、堡外寺院等遺跡,出土大量建筑構件、生活用瓷碎片、彩繪泥塑神像。
南門甕城
中心樓原本為一座高臺樓閣建筑,位于清平堡的中心位置,現僅存臺體部分,臺體下設四出券洞,連接堡內四條主干街道。中心樓本身及其在城址中的建筑布局,最早可追溯到漢代的市場,反映出營堡的商業功能屬性。南門位于清平堡南城墻中部,與中心樓南側券洞正對,門外設甕城,具有軍事防御屬性。
清平堡遺址出土彩繪泥塑
專家介紹,顯應宮位于中心樓西側偏北,平面為長方形。建筑結構保存完整,前朝后寢、戲臺與照壁、東西兩廡的結構,體現出濃厚的中原文化因素。東西兩廡出土的泥塑神像可分為兩大類,分別是明代風格的形象和蒙古風格的形象,反映蒙漢兩族人民交流融合、平等共處的情景。
在中心樓南側街道兩側,還清理出分布有較為密集的小型建筑10余間,多為“一宇兩內”結構,住房內有磚砌火炕,院落中有碾坊或磨坊的遺跡,為當時駐堡軍民居住的普通民居。營堡外側護城墩南側的寺廟遺址,為一處南北向長方形院落,體現出清平堡在使用過程中具有的濃厚生活氣息與宗教氛圍。
“清平堡在修建之初的自我定位具有軍事和商貿二重屬性,在使用過程中,營堡內及周邊發生的更多是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專家認為,以清平堡為代表的長城遺址是長城兩側的民族與文化發生碰撞、交流、融合的場所,推動了中華民族的融合發展和中華文明的交流傳承。
(總臺央視記者 田云華)
上一篇:那些爆火的文旅局長們,給當地帶來了什么改變?|焦點消息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陜西秦兵馬俑一號坑、清平堡遺址取得重要考古成果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日前,陜西省文物局發布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清平堡遺址
2023-02-22 07:34
原標題:那些爆火的文旅局長們,給當地帶來了什么改變?都波社交媒體截圖。最近,黑龍江塔河縣文旅局局長都波因為一則短視頻意外走紅。視頻中
2023-02-22 07:34
原標題:青海西寧:二月二龍抬頭非遺盛宴開新頭今天(2月21日)是農歷二月初二,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這一天人們通過各式各樣的活動
2023-02-22 05:37
原標題:京味年代劇升級青春靚麗版(主題)《情滿四合院》姊妹篇《情滿九道彎》央視開播(副題)北京晚報記者邱偉電視劇《情滿九道彎》正在央
2023-02-21 15:54
原標題:楊派經典《楊家將》韻味悠長(圖)天津日報訊(記者劉莉莉攝影姚文生)昨日,天津市青年京劇團菊苑芳華專場演出精彩繼續,在中華劇院
2023-02-21 14:37
原標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德州)論壇舉辦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田國壘通訊員陳國欣2月19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德州)論壇在山東省德州市
2023-02-21 14:37
原標題:“二月二龍抬頭”:角宿東升萬物生長今天是農歷二月初二,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古人在這天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納祥
2023-02-21 14:55
原標題:安徽黃山“二月二舞草龍”祈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央視網消息:在安徽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蜀源村,每年二月初二都會上演精彩傳統民俗活
2023-02-21 13:56
原標題:《阿凡達2》票房升至影史第三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呂克《阿凡達:水之道》(阿凡達2)在上映兩個多月后,全球總票房已經超過《泰坦尼克》
2023-02-21 13:44
原標題:黃渤王一博演繹街舞情(引題)電影《熱烈》官宣定檔暑期(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20日,電影《熱烈》官宣定檔暑期并發布“滾燙青
2023-02-21 11:33
原標題:《美術里的中國》第三季邀您共賞筆底云煙鑄就的愛國精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紀錄片《美術里的中國》第三季第四集,邀您欣賞畫家吳湖
2023-02-21 11:45
原標題:回顧關于藝術的冒險之旅(引題)李冰冰發文告別“會畫少年”(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王磊20日,李冰冰發長文告別湖南衛視綜藝《會畫
2023-02-21 11:40
原標題:“國家圖書館西夏文獻保護修復成果展”展出光明日報記者陳雪光明日報訊(記者陳雪)2月17日,“國家圖書館西夏文獻保護修復成果展”開
2023-02-21 09:47
原標題:石齊:彩墨交融藝無止境《大師列傳》第二季第六集即將播出彩墨交融真亦幻,藝無止境勇探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節目《大師列傳
2023-02-21 09:33
原標題:酒店預訂格外緊俏三天舉行六場預展現場觀展熱鬧非凡(引題)文物藝術品拍賣活力重現(主題)北京日報訊(記者王廣燕)酒店預訂爆滿,預
2023-02-21 08:46
原標題:二月二“龍抬頭”,這個“龍”從何而來?中新網北京2月21日電(記者上官云)“二月二,龍抬頭,風調雨順好年頭。”熱熱鬧鬧的元宵節過后
2023-02-21 08:52
原標題:歌劇《山海情》二度回歸重溫時代洪流中小人物的奮斗史中新網北京2月20日電(記者高凱)歌劇《山海情》即將在國家大劇院開啟第二輪熱演,
2023-02-21 08:49
原標題:僅有“糖”分的單一套路難出驚喜之作(引題)仙俠古偶劇需要更高維度的打開方式(主題)文匯報記者衛中仙俠古偶劇《重紫》開播數日,
2023-02-21 08:45
原標題:非遺傳承人章志峰:(引題)“茶百戲”活了(主題)中國文化報記者王彬每逢農歷正月,福建武夷山的茶百戲研究院就會變得愈加繁忙。今
2023-02-21 08:46
原標題:廣東公布汕頭金平區等5個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中新網廣州2月20日電(記者程景偉)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20日公布的信息顯示,汕頭金平區、韶
2023-02-21 07:51
原標題:多彩活動迎接“二月二”2月20日,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迎暉幼兒園的孩子們在“二月二龍抬頭”活動中表演舞龍。2月21日將迎來“二月二,
2023-02-21 07:39
原標題:《蟻人與黃蜂女》票房破億羊城晚報記者呂航2月19日,漫威超級英雄電影《蟻人與黃蜂女:量子狂潮》(簡稱《蟻人與黃蜂女》)正在熱映,
2023-02-21 05:36
原標題:21日晚十點前后迎來“二月二,龍抬頭”新華社南京2月19日電(記者王玨玢、邱冰清)21日迎來“二月二,龍抬頭”。天文科普專家介紹,今
2023-02-21 05:51
原標題:五天四夜的尋音之旅,《聽見我的旅行》交出音樂答卷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陳俊宇三位音樂人,五天四夜的跋涉與探尋,未聽過的聲音帶來
2023-02-20 16:55
原標題:紀錄片《馬斯克秀》上線:從創業到成功,馬斯克都經歷了什么?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陳俊宇埃隆·馬斯克,如何成為身價2500億美元、人
2023-02-20 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