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時代丹青塑文化根魂 紀錄片《美術里的中國》第三季開播_每日速讀

時間:2023-02-13 13:36:05    來源:央視網    

原標題:時代丹青塑文化根魂 紀錄片《美術里的中國》第三季開播

賞丹青妙筆,見大美中國。2月13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制作的大型紀錄片《美術里的中國》第三季將在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22:30檔首播,科教頻道(CCTV-10)次日18:45檔重播,央視頻、央視網同步上線,每集12分鐘,共14集。

以美化人:打造生動有趣的“數字美術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美術里的中國》第三季聚焦詹建俊、劉文西、張大千、劉海粟等名家的經典美術作品,涉及油畫、工筆、水墨、潑彩、漫畫等多種門類。節目內容既抽絲剝繭,講解美術知識,解讀作品精髓;又追根溯源,展現揮毫潑墨間畫家的生命精神、民族的集體智慧、文明的沉淀積累和時代的精神內涵,讓受眾從一幅幅傳世名作中讀懂立體而深刻的“中國”。

節目持續深化“思想+藝術+技術”的創新融合,運用前沿視覺技術和多元拍攝手法對經典美術作品進行藝術化再創作,賦予畫作新的觀看方式,探索與開創了美術類紀錄片的新形態,在潛移默化間實現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第一集《潮》:視覺的樂章

潮,來自引力,日升月降,潮落潮起。《美術里的中國》第三季第一集,將與受眾一同走進著名油畫家詹建俊先生創作于1984年的經典名作《潮》。

畫作《潮》像潮水一樣奔涌澎湃,極具力量。凝視著它,似乎可以聽到生命的旋律。詹建俊把古典音樂的韻律和節奏融入畫中,用詩意的構圖和鮮明的色彩調配出一首激情澎湃的“視覺的樂章”,勾勒出1980年代改革開放時農民意氣勃發、頂天立地的精神畫像。

油畫家詹建俊出生于1931年,是新中國油畫藝術發展的親歷者和領軍者之一。在他七十年的創作生涯中,每次拿起畫筆作畫,都要有音樂相伴。他用顫抖的筆,將熱情滾滾的節奏和潺潺流動的音韻,永遠地凝固在他的畫中。

這種音樂和創作相依相伴的關系,最早還要追溯半個多世紀前。1957年的夏天,詹建俊在創作中央美術學院馬克西莫夫訓練班畢業作品《起家》時,反復聆聽柴可夫斯基《降 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起家》以年輕人建設邊疆、開拓荒原為背景。畫面中飛揚的白色帆布獵獵起舞,在漫天的濃云中形成了一道強有力的旋律。狂風下的雜草,人們緊張的神情和忙碌的身影,猶如草原上一粒粒躍動的音符。這幅作品像是一曲動人心弦的樂章,激蕩人們的感情。

自此,詹建俊以音樂和繪畫為創作的兩翼。他相信繪畫是用顏色與造型凝練情感,音樂是用旋律與節奏表達心緒,兩者相互助益。這也讓他的作品無形中和當時油畫所追求的寫實主義與思想性拉開距離。伴隨著流動的旋律,為中國油畫打開了新的充滿詩意的面貌。

時間步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落實,中華大地迸發勃勃生機。詹建俊感受到潮動的力量,讀懂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他要繪寫下一個時代的精神品相。著手創作線稿時,無數過往采風中所遇見的面龐在腦海中閃現,但他最終決定不畫某個真實的地點、某位具體的農民。畫中的主人公沒有強烈的五官特征,成為一個代表新的時代所有農民的符號,穿著時興的運動衫,意氣風發,堅定而自信地站立在土地上。在他身后,是充滿希望的原野。

全畫涌動著旋律感。定海神針般的人物造型,衣服被風吹動,像是昂揚啟航的風帆。楊柳輾轉翻騰,好似高聲部躍動的音浪。身后沃土上,如五線譜一般綿延的金線,構成了樂章的低聲部。黃、綠、黑,三色回旋交響,合成一曲氣勢恢宏、激情澎湃的樂章。

聆聽這幅視覺的樂章,既可以生動地感受到整個社會發展仍不斷地涌現出的熱潮,也能感受到生活火熱的溫度。希望的田野上已結滿喜悅的麥穗。穗上的每一粒種子,都是昂揚的生命。這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這就是潮。

讓我們跟隨紛飛的油彩,走進油畫《潮》,傾聽時代的潮聲,感受潮涌的力量。

標簽: 美術作品 激情澎湃 第一鋼琴協奏曲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