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基因表達的晝夜節律會因性別和年齡而異

時間:2023-02-09 16:45:43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1,Nature Neuroscience:阿爾茨海默病的腦細胞變化


【資料圖】

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常見癥狀是大腦中兩種蛋白質的過度堆積:細胞內的tau蛋白纏結,以及在細胞外形成斑塊的β-淀粉樣蛋白。近日,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博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使用他們開發的一種新方法,揭示了在阿爾茨海默病小鼠模型中,隨著疾病的進展,位于這些蛋白質附近的腦細胞是如何變化的。

這項名為STARmap PLUS的技術首次同時繪制了單個細胞的基因表達和它們的位置,以及完整組織樣本中特定蛋白的空間分布。研究發現,大腦的炎癥反應和小膠質細胞等神經膠質細胞的分化等過程與疾病進展有關。小膠質細胞被“激活”,從而觸發更靠近斑塊的炎癥反應。STARmap PLUS的一個關鍵優勢是它從一個樣本中同時收集了蛋白質和基因表達信息,使得在高分辨率下更容易比對不同類型的數據。它還可以檢測比細胞更小的特征,這有助于區分單個細胞,即使它們在大腦中密集地聚集在一起。STARmap PLUS 也是可擴展的,可以用于繪制其他蛋白質甚至整個轉錄組。

2,Nucleic Acids Research:一個智力相關的重要基因突變調控染色質的結構和特定基因表達

轉錄中介體復合物Mediator幾乎參與了機體的所有發育過程,其功能的失調會導致多種嚴重的人類遺傳疾病。其中,MED23亞基在中樞神經系統以及智力的發育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已報道的MED23點突變的病例表現出頭小畸形、語言遲緩、認知障礙等缺陷,然而其發病機制并不明確。

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綱團隊與于淼團隊發現MED23 c.G1850A (p.R617Q) 點突變導致一系列學習與記憶相關基因的異常表達,對其分子機制的研究發現MED23 R617Q點突變通過特異性地降低增強子活性,從而減弱增強子-啟動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改變染色質三維構象,下調基因表達的分子機制。通過這一分子機制,MED23 R617Q點突變導致DACH1基因表達下調,最終導致與學習記憶密切相關的即刻早期基因FOS和JUN表達的異常升高,引發智力障礙。

3,Science:基因表達的晝夜節律會因性別和年齡而異

生物鐘調節著人類的生理過程,它使我們諸多方面的生物學特征與每日環境和社會信號同步。然而,人們對人體中基因表達的晝夜節律性變化尚不清楚,尤其是它們與年齡和性別的關系。近日,一項利用基因型-組織表達(GTEx)項目中900多個人類轉錄組的新研究發現,人類基因表達的每日節律會因性別和年齡而異。

身體各組織中的生物鐘同步性良好,全基因組中的24小時基因表達的節律波動主要發生在早晨和傍晚。代謝性組織顯示的節律性最大,而腦組織的節律性則最小?;虮磉_的總體節律在女性中的保持度更好,幾乎是男性的兩倍。老年人體內的節律性普遍較低,尤其是與冠狀動脈心血管疾病有關的基因程序中。

4,Nat Commun:科學家開發出一種用于早期診斷人類阿爾茲海默病的新型檢測傳感器

體液中細胞因子水平的升高與多種健康狀況有關,對這些處于低濃度的細胞因子生物標志物的檢測或能幫助臨床醫生在早期階段診斷患者的疾病。近日,來自西蒙弗雷澤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用于篩查阿爾茲海默病和其它疾病的新型生物傳感器。

這種傳感器能通過檢測一類特殊的小型蛋白來發揮作用,即名為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細胞因子,TNFα能扮演生物標志物的角色,其是一種能提示機體健康狀態的可測定特征。這種新型生物傳感器非常靈敏,其能在極低濃度下(10 fM)幫助檢測TNFα,且遠低于通常在健康血液樣本中所發現的濃度水平,即200-300fM。

5,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父親不積極照料嬰兒,日后會得抑郁癥?

既往研究表明高質量的共同養育關系對兒童認知、情緒與社會性發展均有積極影響。共同養育關系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重要作用,那么這種關系對父母有沒有影響呢?

近日,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如果在孩子出生后的幾個月里,家庭的共同養育關系不好,那么在孩子蹣跚學步的時候,父親更有可能感到抑郁。兒童早期糟糕的共同養育關系是抑郁癥發展的最強預測因素。抑郁和不良的共同養育之間存在雙向聯系,這意味著這兩個因素似乎在兩個方向上相互影響。

6,基于社交媒體語言表達開發心理幸福感感知模型

積極心理健康受到各個領域的關注,心理幸福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然而,民眾的心理幸福感測量很難大規模實時評估。近日,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朱廷劭研究組基于社交媒體用戶的語言表達建立心理幸福感預測模型,并通過心理問卷測量的方式評估社交媒體對真實幸福感數據的預測能力。

結果表明,心理幸福感感知模型交叉驗證的相關系數在0.49和0.54之間,表明該模型具有良好的效標效度。通過確認語言預測模型的預測準確性和穩定性,該研究驗證了社交媒體對應于真實心理幸福感數據的可預測性,對于使用社交媒體進行非專業環境下的心理健康狀態識別具有積極意義。該研究發表在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7,基于rs-fMRI的二值化度中心度和加權度中心度對伴中央顳區棘波兒童自限性癲癇腦功能網絡的研究

伴中央顳區棘波兒童自限性癲癇(SeLECTS)又稱Rolandic癲癇,最近的研究表明,SeLECTS患兒仍存在心理、行為以及認知功能障礙。為此,近日發表在《磁共振成像》上的一篇研究基于二值化和加權DC分析方法觀察SeLECTS靜息狀態下大腦功能網絡重要節點屬性的變化情況,以評估疾病持續時間以及認知障礙與拓撲功能網絡度量指標之間的關系,為進一步了解SeLECTS的病理生理機制提供腦網絡拓撲學上的新見解。

8,PNAS: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細胞質與線粒體翻譯不同調控了行為可塑性

表型可塑性或稱非遺傳性多型是指同一基因型受環境的不同影響而產生的不同表型,是生物對環境的一種適應。昆蟲的多型性現象更加普遍,而蝗蟲從散居型(Solitary phase)向群居型(Gregarious phase)的轉變不僅是表型可塑性的典型代表,還是蝗災暴發的生物學基礎。

近日,河北大學康樂院士環境適應與生態基因組學研究團隊闡釋了蝗蟲型變這一典型表型可塑性的翻譯調控新機制。該研究首次從翻譯層面提出了由種群密度變化引發的核糖體組分“分子可塑性”,調控了飛蝗“行為可塑性”這一論點,將行為可塑性與翻譯策略進行連接、闡述,不僅對認識生物表型可塑性的本質具有重要意義,還為理解蝗蟲聚群成災機制提供新線索。

標簽: 基因表達 社交媒體 心理健康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