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海內博物通,學者睜眼看環瀛
(資料圖片)
張進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非遺工作專委會委員
呂埴
大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58歲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用盡最后的一絲力氣,對另一名傳教士熊三拔囑咐了最后遺言:“我利瑪竇遠離故土,跋涉萬里,來到中華,死而無憾矣!希望能把我和徐保祿合譯的書籍完成,改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利瑪竇所說的“徐保祿”,不是別人,正是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徐光啟。“保祿”是他的教名,即Paul。
當徐光啟從上海日夜兼程感到北京時,利瑪竇已經下葬。徐光啟只能在利瑪竇的墓前徘徊良久,哀傷之情,難以言表。
一張地圖,記住一個人
徐光啟,1562年4月24日出生在上海黃浦區喬家路,祖籍蘇州,祖父經商,幼時家境富裕,到了其父親這一代,家道中落,開始務農。
徐光啟從小在龍華寺讀書,他學習認真,喜歡鉆研新鮮事物;19歲考中秀才,在家鄉教書。他22歲那年,家鄉遭遇水災,祖母病故,家庭生活更加艱難。此時的徐光啟讀書更加刻苦,他想通過科舉制度改變命運,但在參加鄉試時卻名落孫山,那一年他26歲。
在這段難熬的歲月里,徐光啟目睹了百姓艱辛的生活環境,特別是1587—1588年家鄉的一場空前大饑荒給他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在儒家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熏陶下,他意識到農業發展對消除民眾饑餓的重要性、調節河渠水系以避免水災的必要性,于是對農學研究產生了興趣。
但為了生計,徐光啟不得不四處奔走,29歲那年,他前往廣東韶州教學。當時韶州有一所歐洲天主教的教堂,也是中國第一所教堂。有一天,徐光啟想到教堂看看,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會說廣東話的意大利籍的傳教士郭居靜,他帶領徐光啟參觀教堂。
教堂內歐洲風格的裝飾,吸引了徐光啟的目光,在看到教堂墻壁上掛著的一幅《坤輿萬國全圖》(世界地圖)時,徐光啟駐足不前,他好奇地問郭居靜:“這是什么地圖?”
郭居靜詳細地給徐光啟講解了《坤輿萬國全圖》上的國家地理位置,徐光啟驚奇道:“原來地球是個大圓球!世界上還有五大洲,三大洋(當時的認知),太神奇了!不知道這幅圖出自哪位高人之手?”
這張展示了歐洲大航海地理發現和精妙繪圖技巧,標明經緯度、赤道、五帶,以及世界五大洲地理、物產的地圖,徹底顛覆了中國人腦海中天圓地方的傳統觀念。郭居靜還告訴徐光啟,這幅圖是利瑪竇繪制的。“利瑪竇”,徐光啟記住了這個名字。
以高明的交友之道,撬開磐石
利瑪竇最初是靠著被中國人視為“奇技淫巧”的玩意兒敲開了中國的大門。利瑪竇之前的傳教士活動范圍被明朝政府禁錮在澳門一隅。此時,歐洲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在文化、技術等各個層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利瑪竇到中國來的時候,處于大航海時代的歐洲各國紛紛在海外擴展勢力。作為“精神狩獵者”的傳教士遭到了中國朝廷和民眾的排擠,無法進入內陸。傳教士沙勿略在客死澳門前感嘆:“磐石啊,什么時候才能撬開?”
有了前車之鑒,利瑪竇在中國做事分外謹慎。經過觀察,他決定和儒生士大夫們交往,把西洋鐘表、西洋樂器、地球儀、天球儀、羅盤、日晷等物品送給各路官員。高明的“交友之道”,令利瑪竇得以輾轉進入內陸。
那時候,明朝是不讓教士到北京傳教的。利瑪竇要地方大臣在明神宗面前幫他說話,他才到了北京,后來又通過宦官馬堂的門路,送給明神宗圣經、圣母圖,還有幾只新式的自鳴鐘。
明神宗不懂得圣經,也不知道圣母是什么人。但是對新式自鳴鐘,倒很感興趣,命令馬堂把利瑪竇帶進宮來。
明神宗接見利瑪竇的時候,請利瑪竇談談西洋的風俗人情。利瑪竇本來是意大利人,為了夸耀自己,把自己說成是“大西洋國”的人。有人一查萬國地圖,找不到什么“大西洋國”,就懷疑利瑪竇來歷不明,要明神宗把他攆走。但是明神宗不聽這個意見,倒賞給利瑪竇一些財物,讓他留在京城傳教。有了皇帝的支持,利瑪竇跟朝廷官員們接觸就很方便了。
此時,利瑪竇已經用中文把四書背的滾瓜爛熟,穿上了峨冠博帶的儒服,蓄起了須發,以溫和儒雅的姿態同士大夫坐而論道。
利瑪竇發現中國讀書人“重文輕理”,即重視人文學術、輕視自然科學和技術。他決定采取“揚長避短”的策略,把宋明儒家講求的“象數之學”,用西方學者擅長的“自然科學”加以補充。
一見如故,一拍即合
徐光啟與利瑪竇神父的第一次會晤是在1600年的南京,是在徐光啟恩師焦竑的引薦下,那一年他38歲。利瑪竇年長徐光啟10歲,兩人一見如故。徐光啟傾慕利瑪竇的見識與博學,利瑪竇則仰慕徐光啟的儒雅和才華,稱他是“海內博物通達君子”。除了室內各種奇形怪狀的科學儀器,利瑪竇帶來的各種西方科學典籍,也深深吸引了徐光啟。
徐光啟與利瑪竇真正密切交往,是在初次見面的4年之后,那時42歲的徐光啟終于考中進士。此后,兩人頻繁交往的時間也不過3年。但就是這3年的交往,對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當時已經皈依天主教的“保祿博士”徐光啟,成為了一位卓越的天主教士大夫,他與利瑪竇展開積極的文化對話和合作,又與耶穌會的幾名傳教士保持著密切的關系,他以虔誠的基督徒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生活。
從1605年開始,在北京翰林院任職的徐光啟,常常來到利瑪竇的住所,聽他講解西方科學。《幾何原本》是西方科學的基礎,徐光啟自然發現了它的翻譯價值。他希望能摸清對方文化的底細,然后看看怎樣加以消化吸收,最后才能融合中西文化,形成一種超越東西方的新文化。愿意正視西方文化,敢于接受思想挑戰,所以徐光啟才是真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雙璧生輝:《幾何原本》《農政全書》
對中國人來說,《幾何原本》是一門完全陌生的學問。利瑪竇曾經鼓動禮部尚書瞿景淳的兒子瞿太素翻譯此書,此人才智過人,結果也未能成功。17世紀的中國,幾乎沒有人懂得拉丁文。僅憑利瑪竇的講授,能理解《幾何原本》已屬不易,遑論翻譯。利瑪竇雖然漢語流利,但終究不是他的母語,不知哪些字詞可以與《幾何原本》中的術語對譯。
1606年,徐光啟當時44歲,已經過了鉆研科學的大好年華。
利瑪竇一度懷疑,徐光啟要翻譯《幾何原本》是否是明智之舉,坐在他對面的這個身著官服,斯文白皙的中年人卻極其地平靜回答,“一物不知,儒者之恥。”此后,利瑪竇每天風雨無阻地踏入利瑪竇的府邸。
一年多后,利瑪竇在日記中充滿感情地記錄道,徐保祿用清晰、優美的漢字翻譯出了《幾何原本》的前6卷,創造性地解決了翻譯中的術語問題。其中,簡練的中文對譯,從“點”“線”“面”,到“平行線”“對角線”,到“三角形”“四邊形”“多邊形”,以至“相似”“外切”等,一直沿用至今。
《幾何原本》原有15卷,徐光啟曾反復懇求利瑪竇將其他9本也教給他,但利瑪竇覺得先讓前6卷出版,如果中國人接受并愿意學習,那么他們再翻譯后9卷。但是這個愿望,直到徐光啟去世也沒有實現,后來由清代數學家李善蘭和一位英國傳教士偉烈亞力(AlexanderWylie),于1858年才翻譯印行。
1607年春天,也就是《幾何原本》前6卷 的中譯版問世后不久,徐光啟的父親去世,于是他回鄉丁憂3年。
徐光啟的老家松江府是個農業發達地區。農家出身的他在從政后并未忘懷農本,始終認為農業是國計民生的根本。居喪期間,徐光啟進行農業試驗,研究外來糧食作物甘薯、北方作物蕪菁等農作物的培育,總結出許多農作物種植、引種、耕作的經驗,這些經歷都為他日后撰寫《農政全書》打下了基礎。
《農政全書》是徐光啟在搜集整理歷代農學著作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和研究編成的一部農業百科全書,是我國古代農書的集大成之作。
1613年,徐光啟以身體欠佳為由,告病前往天津,并在那里購置農田,致力于水稻試種。當時,水稻是僅產于中國南部地區的農作物,徐光啟大膽在北方試種成功,可以避免糧食因長途運輸而造成的各種問題和費用,意義非凡。
1629年,67歲高齡的徐光啟依舊在勤懇工作,他開始為明朝編訂新的歷法。之前的中國人將一日分為十二個時辰,徐光啟按照西方習慣,將一天分成了24小時,同時將月份分出陰歷和陽歷,對24節氣也有所修訂。到了1644年(順治元年),徐光啟編制的新歷開始頒布,并在全國通行,亦一直沿用至今。
徐光啟不僅編訂新的歷法,他還曾上書崇禎皇帝要求建立天文臺,原因是朝廷的欽天監的官員們向崇禎皇帝稟告某日上午10時有日食發生,結果過了中午日食才發生。出現了天象觀察的錯誤,崇禎皇帝下令復核。
徐光啟之前和利瑪竇學習過天文知識,所以他才向崇禎皇帝建議,建立新的天文臺。為了便于觀察天體,徐光啟采用西方先進的方法,做成了中國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窺筒遠鏡,以及第一個采用西式方法制作的地球儀。2021年5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公布,批準中國提議在嫦娥五號降落地點附近的8個月球地貌的命名申請,其中就有“徐光啟”,以此紀念他在天文學方面的貢獻。
1633年,徐光啟晉升太子太保兼文淵閣大學士。此時的他,身體已經出現病癥,但依舊沒有選擇告老還鄉,頤養晚年,他繼續為畢生鉆研的科學事業奮斗著。同年11月8日,徐光啟因年老病逝(正常老死)于任上,享年71歲。
死后,崇禎皇帝為其輟朝一日,以示哀悼。他的靈柩被運回他的家鄉上海安葬。如今上海城南有一條“光啟路”,那里有徐光啟的故居;附近還有一座“光啟公園”,那里有徐光啟的墓冢。“光啟路”和“光啟公園”,都是為了紀念徐光啟這位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貢獻的先驅者。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河北蔚縣:文化進萬家老戲傳新聲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蘭德華通訊員藺媛媛“金秋華夏彩旗揚 ”臺上表演精湛,唱腔優美,臺下群眾歡
2022-12-05 08:48
原標題:“陸游的鄉村世界”火了中國文化報記者?黨云峰2022年是南宋詩人陸游誕辰897周年。為進一步弘揚宋韻文化,擦亮“宋韻越城”和“陸游詩
2022-12-05 08:49
【視線】原標題:《風味人間》第四季將谷物匯集成篇(引題)每一種谷物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主題)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陳俊宇“谷物是人類
2022-12-04 20:40
原標題:重慶合川發現春秋時期巴文化遺存出土各類器物278件記者日前從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在歷時6個多月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后,重慶合川
2022-12-04 05:34
原標題:京津冀三地協同立法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為加強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進一步提升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平,2022年12月1日,天津市
2022-12-04 05:38
原標題:2023年故宮博物院年票12月1日開售每張300元中新網12月1日電故宮博物院近日發布關于2023年故宮博物院年票發售的公告。2023年故宮博物院年
2022-12-02 19:42
原標題:文旅部:將劇本娛樂經營場所全面納入監管視線據文化和旅游部網站消息,近日,文旅部市場管理司召開全國劇本娛樂管理工作視頻會,督促
2022-12-02 19:43
原標題:嘉陵江下游發現春秋時期巴文化遺存新華社重慶11月30日電(記者劉恩黎)記者日前從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在歷時6個多月的搶救性考
2022-12-02 09:31
解碼·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原標題:對話甘肅省博物館文創中心設計師團隊——(引題)精美靈動的文創產品這樣產生(主題)人民日報記者付文核心
2022-11-30 16:43
原標題:山西展出商周青銅盤珍品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鄒雅婷西周晉叔友父盤。山西博物院供圖近日,“盤之典——商周青銅盤特展”在山西博物院開
2022-11-30 05:49
原標題:剛剛!“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成功通過評審
2022-11-30 05:30
權威快報原標題:“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記者從文化和旅游部獲悉,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
2022-11-30 05:32
原標題:河南仰韶村遺址發現5000多年前大型房屋基址新華社鄭州11月28日電(記者桂娟、史林靜)130平方米的大房子、“混凝土”地坪、大型防御壕
2022-11-29 08:45
解碼·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原標題:復原技藝,轉化創意,組建樂團(引題)曾侯乙編鐘的文創旅行(主題)人民日報記者李霞當前,依托博物館等文
2022-11-29 05:34
原標題:江蘇鹽城建湖縣出土1 5噸唐宋錢幣11月28日,新江蘇記者從鹽城市建湖縣文旅部門獲悉,該縣岡西鎮雙墩村發現一處北宋末年的錢幣窖藏遺存
2022-11-29 05:34
原標題:李仁清:拓古傳今“復活”石雕在位于鄭州市金水區文化館的工作室里,李仁清查看完成后的拓印作品(11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安攝上
2022-11-28 22:45
原標題:多元粵劇節目亮相香港“粵劇日”活動新華社香港11月27日電(記者黃茜恬)香港特區政府康文署27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和香港太空館舉行一年
2022-11-28 17:27
原標題:新聞特寫丨古船“歸港”海洋木質文物該如何保護?眼前,這個在江面上行駛的長方形大家伙,名叫“奮力輪”。在它懷抱里,靜靜躺著一個
2022-11-28 05:25
原標題:海南省第六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開幕新華社客戶端海口11月27日電(周慧敏、譚生其)為繁榮和發展海南省少數民族文化,促進各民族交往交
2022-11-28 05:38
原標題:在古鎮見證戲劇“豐碩生長”——第九屆烏鎮戲劇節開幕記者:段菁菁、鄭夢雨25日晚,在位于浙江省桐鄉市的烏鎮大劇院,烏鎮戲劇節發起
2022-11-27 15:31
原標題:《愛的二八定律》熱播引發觀眾思考人生態度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蘇墨)都市情感劇《愛的二八定律》正在騰訊視頻熱播。該劇
2022-11-27 07:34
【視線】原標題:硬核科技助力中國水下考古取得新的歷史性突破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蘇墨22根巨型弧形梁組成的長48米、寬19米、高9米、重約8800
2022-11-27 07:45
原標題:《平民英雄張富清傳》研討會舉辦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鄒明強)近日,湖北省報告文學學會在省文聯主辦了《平民英雄張富清傳
2022-11-27 05:41
原標題:通向未來的階梯人們常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實際上,這句話因蘊含著形而上的想象而意蘊非常,喜歡開卷的文豪們幾乎難以用有限且
2022-11-27 05:41
【新書榜單】原標題:日常的點滴與自然的優雅《游世與自然生活》顏世安著?湖南人民出版社作者以隱者傳統和道家思想為背景,以郭象所注《莊子
2022-11-27 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