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科普集郵|輝煌的中國古代科技(2)

時間:2022-11-12 21:25:15    來源:科普中國網    

2000年,中國郵政發行了一套《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特種郵資明信片,其中第2枚,名為《天文歷算》,郵資圖案為明信片大圖的縮微圖,面值60分。

中國古代的天文歷算是最能讓中國人自豪又最為世界稱奇的,僅從明信片的圖案可見一斑。

明信片空間有限,在方寸間,設計者安放了密集的信息量: 在明信片的顯著位置上是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用于天文觀測的簡儀和中國古代的計算機——算盤,圖案背景則是南宋的《天文圖》拓片、祖沖之算出的丌精確值、馬王堆出土的哈雷彗星觀測圖帛書。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南宋《天文圖》拓片

引自張聞玉《古代天文歷法講座》一書

馬王堆出土彗星觀測帛書

在中國古代,天文與歷法、歷算是不可分的。中國是文明古國,也是農業大國,最早積累的天文學知識也是出于農事的需要。我們的先民被稱為“全世界最堅毅的、最精明的天文觀測者”。

自從有文字誕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知道觀測天象,并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轉與氣候、物候的變化,創造出了歷法。

歷法的創制,讓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文明古國。

天文歷法,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也留下不少印記。《詩經》中就有許多篇章與此相關。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詩·豳風·七月》)

“跂彼織女,終日七襄?!薄皷|有啟明,西有長庚?!?《詩·小雅·大東》)

其他古籍,《山海經》、《莊子》、《楚辭》、《淮南子》亦如是引用。

而專業的天文著作,則更是詳盡精確。如《甘石星經》等。國際上有一個共識,認為凡是四百年以上的天象記錄要數中國古代的觀測記錄最為靠譜。

天文、歷算不分家,數學不好,沒法搞天文。古代如此,現代亦然。所以,祖沖之、郭守敬莫不若此?!?/p>

用郵資明信片宣傳我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對弘揚文化自信力功不可沒。用集郵的方式進行科普,也是一種可行的方式。

標簽: 中國古代 郵資明信片 七月流火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