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窮二白拉閘限電到24小時燈火通明,這項技術打通電力“高速鐵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讓中國標準和世界標準劃上等號。
(資料圖)
撰文/記者 趙天宇 編輯/劉昭
新媒體編輯/房永珍
審核專家
馬靜(華北電力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石。在過去的十年里,我國能源自主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能源結構不斷優化,有力地保障了國民經濟的穩定運行。
近年來,中國在電氣工程、電力技術領域逐步發展壯大,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如今中國擁有了全世界最強大的電力工業體系:2021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約23.8億千瓦,穩居世界第一;以央企國家電網為例,目前擁有專利數超2萬件,排名世界第三;僅儲能電池方面的專利數就占到全球的67.56%;同時我國也是世界最大的電力輸出國。
尤其是在世界上最先進的輸電技術——特高壓輸電技術領域,我國已經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特高壓輸電技術,是領先世界的重大自主創新成果,牽頭制定了國際范圍內公用的特高壓輸電線路標準,讓中國標準和世界標準劃上等號。
什么是特高壓輸電
在我國電網運行系統中,電壓分為輸電和配電兩個系統,輸電系統是以輸送電源至同級或下級變電站為目的,一般電壓等級較高。配電系統是以輸送電源至配電負載為目的,一般電壓等級不超過110kV。
簡單來說,從發電廠到升壓變電站、輸電網的是輸電系統;從降壓變電站到配電網再到電視、空調等用電設備的是配電系統。
根據歐姆定律可知,電流在傳輸過程中會出現損耗。距離、材料都是導致損耗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傳輸距離,越遠損耗就越大,降低輸電損耗的辦法之一就是提高輸電電壓,因此有了高壓電的概念。
在我國,高壓電網指的是220kV電網。在高壓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超高壓,可以達到500kV。但即便如此,超高壓直流輸電技術,仍然不足以應對上千公里的長距離輸電,電流損耗甚至可以達到20%或更多。
繼續提高直流輸電的電壓,傳統絕緣材料無法承受,會導致電網系統發生故障,增加火災等事故的風險,這就需要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支持。
特高壓技術,指交流1000kV和直流±800kV電壓等級的輸電技術。該技術最大的特點是能夠實現長途高效輸電,尤其對于國土廣闊、人口眾多或者區域資源分布不均的國家來說,更如“雪中送炭”一般,也被稱為“電工領域5G網”“電力系統高速鐵路”。
國家電網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一回路特高壓直流電網可以送600萬千瓦電量,相當于現有500kV直流電網的5-6倍,送電距離也是后者的2到3倍,且能節省60%的土地資源。
▲特高壓輸電示意圖(圖片來源/華爾街見聞)
從白手起家到自力更生
事實上,中國發展特高壓輸電也是“無奈之舉”,因為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電力生產和消耗在地域分布上的極不平衡。
全國三分之二的煤炭資源都集中在陜西、山西和內蒙古三省區,80%的水電資源集中在西南地區,光伏、風能資源則主要集中在西北、內蒙古等地。但人口最密集、用電需求最高的卻是中東部的16個省,這就導致長距離輸電需求量很大。電力技術不僅是科學問題,更是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
與橋梁、土木等“傳統優勢”領域不同,在輸電技術上,中國沒有太多技術儲備,基本屬于白手起家。所以直到改革開放初期,因為供電不足,各地拉閘限電的情況還較為普遍。
為了解決電能供應問題,20世紀80年代,我國從西方引進了電壓等級為500kV的輸變電技術(此前多數地區是220kV普通輸電)。可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500kV的輸電技術也遇到了供求天花板,需要繼續提升輸電功率,向特高壓領域進軍。
在能源領域,特高壓輸電一直是世界級難題,很多國家都開展過特高壓研究試驗、設備研制和工程嘗試,但受制于政治、經濟、技術等因素,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從2000年開始,相關部門先后組織幾十家科研機構和高校、幾百家設備制造企業,形成了幾千套方案,共幾十萬人參與,在國際上“無標準、無經驗、無設備”的情況下,攻克了特高壓輸電技術諸多世界級難題。
我國自主研制的±800kV特高壓直流換流變壓器,創造了世界單體容量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產出時間最短的世界紀錄。
我國改進技術研發的特高壓節能導線導電率,從61.0%IACS(導電率,是表示物質傳輸電流能力強弱的一種測量值)提高到63.5%IACS,極大降低了特高壓輸電過程中的損耗,每年可降低電力輸送損耗幾十億度。
這些科技創新成果,離不開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更離不開無數科研工作者埋頭苦干,發揚求實創新、艱苦奮斗的科學家精神。例如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立浧就是國內特高壓直流輸電領域的專家,被譽為“直流輸電第一人”。在特高壓±800kV直流技術上,他帶領專家和團隊攻堅克難,研制了13大類73種主要電氣設備,獲得關鍵技術141項,創造了37項世界第一,成為我國在該領域“領先世界”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維江,是高電壓與絕緣技術專家,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他長期從事電力系統電磁瞬態分析方法與防護技術研究。這些科研成果,有效支撐了我國特高壓輸電技術的成功研發。
成立于1981年的中國電工技術學會,是由以電氣工程師、電工科學技術工作者為主體的學術性群團組織,也是發展中國電氣工程事業的重要社會力量。學會堅持以學術交流為中心,面向電工科技前沿和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中國科協《重要學術會議指南(2022)》,共收錄8個來自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的會議,像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學術年會等會議,都是影響力較大、參與人數較多的學術會議。
▲了解更多《重要學術會議指南(2022)》信息,請掃描二維碼
“雙碳”背景下的新機遇
2009年,我國第一條特高壓輸電線路晉東南—南陽—荊門全線貫通,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全面掌握特高壓輸電技術,并將其投入商業運營的國家。
此后十余年間,我國特高壓輸電技術又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截止到2021年底,我國共有33條特高壓線路投入使用,覆蓋全國七大電網區域,輸電線路工程接近4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一周。
技術上的領先讓中國掌握了更多話語權。目前在特高壓技術領域,中國牽頭制定了國際范圍內公用的特高壓輸電線路標準,且擁有全部專利使用權。這意味著其他國家就算是研發出了國產技術,也必須遵守中國的標準,才被允許在國際上出售。
中國先后與菲律賓、葡萄牙、澳大利亞、希臘、俄羅斯等國合作,開始了特高壓輸電的全球布局。全球168個國家與國家電網簽訂了技術領域合作協議,意味著中國特高壓技術已經開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在“雙碳”大背景下,如今電力系統正面臨著一場變革,特高壓技術也走到了一個全新的路口。
未來隨著傳統火電占比的下降,風電、太陽能綠電清潔能源占比的上升,傳統“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模式將因此改變,也將給中國電力工程行業發展帶來更多機遇和挑戰。
一方面,作為碳中和過程中電力遠程輸送的載體,特高壓技術是保障能源安全,加速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起到平衡能源與負荷分布、促進新能源消納的作用。
另一方面,特高壓項目還能有效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據測算,“十四五”期間,我國東北、蒙西、山西、西北、西南等區域直流外送通道需增加輸送能力8452萬千瓦,需新增特高壓直流工程投資約2600億元,這對促進上下游產業鏈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特高壓有望繼續加速發展,迎來更大的成長空間。■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總覽莎士比亞的一生(引題)《威廉與我》登陸廣州大劇院(主題)羊城晚報記者艾修煜10月25日、26日,2022年廣州藝術季的優質劇目——
2022-10-26 07:33
原標題:《神秘博士》第十四季發布預告(主題)首位黑人博士露真容,2023年播出(副題)羊城晚報記者胡廣欣10月24日,英劇《神秘博士》第十四
2022-10-25 15:25
原標題:第八批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申報工作開啟中新網10月25日電25日,國家文物局官方網站發布《國家文物局關于組織開展第八批國家文物局
2022-10-25 15:40
原標題:遙想當年烽煙起義和寨碑看義利(主題)壽光這塊石碑的碑文不但記載了一段歷史,更彰顯了大義(副題)壽光市紀臺鎮寨子村有座“義和寨
2022-10-25 15:29
“對話up主”原標題:尹世傳統糕點老味道的手藝要流傳下去天津日報記者胡春萌今天,方便的物流讓人們可以更便捷地享受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然
2022-10-25 15:30
原標題:倫敦交響樂團+中國作曲家,《原神》發布音樂專輯向世界傾情講述中國故事文匯報記者宣晶隨著爆款游戲頻頻出海,中國作曲家于全球游戲音
2022-10-25 15:24
原標題:偃師商城遺址取得多項考古新發現光明日報記者王勝昔通訊員梁笑宇完備的水資源利用系統,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近日,中國社會科學
2022-10-25 09:24
原標題:遼博最大規模特展登場(引題)珍品文物闡釋“和合中國”(主題)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劉洪超?中國“和合”文化源遠流長,體現了中華民
2022-10-25 08:33
原標題:廈門:巷口有舞臺街角來“競藝”光明日報記者馬躍華金秋時節,徐徐晚風帶來絲絲涼意。家住廈門湖里區的陳瓊,晚上七點準時下樓,去欣
2022-10-25 08:33
原標題:《藝術的想象(中文+藝術)》系列視頻為國際中文教育提供新模式中新網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應妮)由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與中央美術學
2022-10-25 08:42
原標題:江西景德鎮展出300余件元青花修復器及瓷片中新網江西景德鎮10月24日電(李韻涵劉力鑫)24日,景德鎮陶瓷大學元青花博物館正式開館,30
2022-10-25 08:25
原標題:云南河泊所遺址發掘負責人蔣志龍:(引題)滇池水面之下還有遺跡(主題)封面新聞記者閆雯雯受訪者供圖司馬遷的《史記》中,曾經記錄
2022-10-25 07:44
原標題:《底線》中成功塑造立案庭庭長法助“王姐”(引題)王一楠:配角也出挑(主題)北京晚報記者李夏至在最近收官的法治題材劇《底線》里
2022-10-25 07:31
原標題:第七個“奧林匹克公園音樂季”明晚奏響北京晚報訊(記者李俐)“2022奧林匹克公園音樂季”將于10月25日至27日晚在北京京演·民族文化
2022-10-25 07:43
原標題:曹禺名作《北京人》十年后回歸主演:“掏心窩演戲就對了”封面新聞記者粟裕“這部戲所有的感覺都要內收,演繹都要回到內心。我們不只
2022-10-24 16:45
原標題:話劇《威廉與我》看盡莎士比亞的一生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張素芹)10月25日、26日,好評如潮的現象級口碑力作、話劇《威廉與我》將
2022-10-24 15:46
原標題:中國航天事業激發航天科普閱讀熱(引題)書海里探索星辰大海(主題)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吳波近年,中國航天在諸多領域實現重大突
2022-10-24 15:39
原標題:電視劇《我們這十年》還原《唐宮夜宴》創作過程(引題)講述“唐宮小姐姐”們的感人幕后故事(主題)今晚報記者劉桂芳借助電視和網絡
2022-10-24 15:26
原標題:林永健、賀鵬、高瀚宇等主演(引題)《第五名發家》聚焦鄉村振興(主題)今晚報訊(記者丁曉晨)日前,現實主義鄉村振興題材作品《第
2022-10-24 15:35
原標題:蘭州文化創意產業園:開發布藝文創傳播本土文化□羅赟鵬記者張隴堂可愛的萌寵玩偶、富有文化氣息的絲巾抱枕、設計時尚的手提包……走
2022-10-24 15:25
原標題:北京:將非遺呈現給世界人民日報海外版北京電(記者羅蘭)北京東城區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2022-10-24 09:39
原標題:任素汐回歸“故鄉”重逢依舊別來無恙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由麥特文化出品、制作,彭晨執導,姚長寧、王昱、萬美俊編劇的都市話題劇《
2022-10-24 09:35
原標題:改編自“涼山黑鷹”少年籃球隊真實故事原型人物出演電影《黑鷹少年》上線(引題)籃球是黑鷹少年的氧氣(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韓世
2022-10-24 09:48
原標題:豐子愷譯文手稿首次出版天津日報訊(記者仇宇浩)由豐子愷研究會執行會長豐羽授權、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豐子愷譯文手稿》三卷本日
2022-10-24 09:45
原標題:在中小學戲曲社團,有一支懂戲曲、愛戲曲、擅教學的教師隊伍──(引題)傳播國粹以“戲”育人(圖)(主題)天津日報記者劉莉莉文并
2022-10-24 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