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專家:吳晞
【資料圖】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醫學博士
現代都市生活中,有不少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正在逐漸危害我們的健康,如無節制地攝入高熱量的油膩食物,違背正常規律的睡眠……還有壓力和節律紊亂都在無形中影響著我們的身體,肥胖也成為最直觀的表現。目前一些有關代謝的研究,都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壓力和身體節律紊亂會導致肥胖。
來源 | pixabay
什么是壓力性肥胖?
我們俗稱的壓力肥、過勞肥,其實在成因上都有共同點,即高壓環境下產生的肥胖,這種狀況男女皆有,女性在25歲前后出現,男性在30歲以后更容易壓力肥。
當人逐漸成長,離開校園走進社會,迅速變更的環境、接踵而來的大事在不知不覺中給人帶來壓力。工作、婚姻、育兒,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心理極容易波動,讓人時常感到壓力重重。對女性來說,生理周期帶來的荷爾蒙變化更是會加劇情緒和心理問題。
在“壓力山大”的情況下,許多人會出現飲食過量或者食欲不振的現象。壓力大的人群,就像一根繃緊的彈簧,處在急性應激反應中,這樣的心理狀態會產生連鎖反應,人體的神經—內分泌系統會通過一系列的刺激反應引起機體激素平衡的變化。
來源 | pexels
什么造成了壓力肥?
關注壓力肥的人群,探究其變胖成因時,我們不難發現,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們對安慰性食物的過度依賴和暴飲暴食的不良習慣。“吃是最好的療愈”,安慰性食物指代那些能夠使人獲得安撫或幸福感的食物,一般是高糖、高脂肪或是童年最愛的食物,比如蛋糕、奶茶、燒烤等。當人處在壓力狀態下,會不自覺地持續攝食增多,導致肥胖。
肥胖和勞累帶來的惡性循環也很可怕,由于壓力的影響,人體的皮質醇分泌紊亂,伴隨著代謝問題的出現,在疊加的負面作用下,又會激化壓力反應,這也是為什么一旦變胖就很容易正向增長,越累越吃越胖。具體來說,應激性激素,特別是糖皮質激素水平的上升,直接導致了人“胃口大開”,它的分泌像是開啟了“想吃你就多吃點”的閘口,大大提高了人對碳水化合物、脂肪等供能物質的需求。
來源 | 新華網
但這是一種不正確的信號,它打破了機體能量的需求—消耗平衡,很容易出現暴飲暴食問題,進而導致脂肪增多,體重增加,成為壓力肥人群中的一員。來自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團隊們就指出:“應激激素糖皮質激素的慢性釋放或者釋放周期紊亂會引發一系列代謝問題。比如增加脂肪細胞的生長,胰島素的產生,這會加強身體對血液中糖分的吸收。”
對于廣大現代都市人群來說,久坐也是“壓力性肥胖”的誘因。長期待在座位上不動,是目全球公認的有害生活方式之一。長期保持坐姿的危害是全方位的:身體血液循環和呼吸氣體交換減慢,新陳代謝速率降低。長期保持不正確的坐姿還會造成骨骼肌肉損傷,以頸椎、腰椎疾患、頸部肌肉勞損、下背痛等為代表的都市白領職業病就是如此。久坐時缺乏運動,久坐后只想躺平,如此一來,肥胖自然找上門。
來源 | pixabay
節律紊亂是如何讓身體變胖的?
最近,一篇發表在《細胞報告》的論文關注了節律與肥胖的關系。研究團隊發現,如同太陽東升西落一般,我們身體內部的細胞也遵循著嚴格的節律時鐘。例如在晝夜節律沒有明顯波動的情況下,脂肪前體細胞才會響應信號,觸發脂肪細胞增生(主要發生在夜間)。也就是說,當我們人為打破這種節律,晚上熬夜,上午睡懶覺就會導致這一轉變無法順利進行,脂肪也容易過多累積,人的心情也會受到不正面的影響。
來源|sciencedirect.com
可見,要想控制體重,保持良好心情,按照正常節律生活作息極為重要。很多長期處于高壓狀態下的人,都有睡眠障礙問題,這是交感神經持續興奮狀態引起的。而睡眠不足又會影響將正常的新陳代謝,加劇了能量的供應—消耗失衡,帶來疲憊感,無法投入體育運動,消耗脂肪。
如何避免壓力和節律紊亂造成的肥胖
面對壓力和節律紊亂造成的肥胖問題,“管理壓力”自然是放在第一位的。“壓力就是動力”的觀念下,我們更應該正確面對壓力,學會調適自我情緒,盡量避免陷入情緒的泥淖。同時,千萬不要再“化壓力為食欲”,不管不顧地攝入高碳水化合物,盡量多攝入蛋白質、健康脂肪、水果、蔬菜和非麩質谷物等。
當然,有效鍛煉也不能少。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跑步、游泳等)都很合適,可以平衡荷爾蒙,促進新陳代謝,同時增強免疫系統功能,減緩衰老,幫助更好入眠。
最后,還要睡個好覺,充足的睡眠不僅可以減少心肌梗死、腦出血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也有助于保持身材。
來源 | pixabay
當“壓力肥”成為現代人的通病,當節律紊亂成為許多人的狀態,當肥胖成為大眾極為關心的問題,如何回歸健康的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態,值得深思。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這些優秀電視劇聚焦粵港澳大灣區人生百態(引題)溫情脈脈的日常,活力灣區的動人故事(主題)羊城晚報記者艾修煜近年來,“大灣區”
2022-10-13 09:48
原標題:探訪世遺泉州“法映刺桐”展館:千載法制護安瀾中新網泉州10月12日電(曾福志吳冠標)過市舶司“報關”、逛宋元“海貿規則街”、觀“
2022-10-13 09:32
原標題:三座大劇院4000余場演出(引題)?他用藝術刷新武漢國際“朋友圈”(主題)記者王娟10月11日上午10時,第十一屆琴臺音樂節正式開票,5
2022-10-13 09:43
原標題:湖北新增一批湖北省文化遺址公園中新網武漢10月11日電(記者梁婷)記者11日從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獲悉,湖北省政府于近日正式公布古隆
2022-10-12 15:26
原標題:講述長征密碼破譯傳奇驚天動地事,隱姓埋名人。短短十個字,卻是眾多密碼破譯人員一生的寫照。在革命戰爭年代,有這樣一個技術偵察情
2022-10-12 15:26
原標題:文旅部:暫緩公布演出經紀人員資格認定考試合格分數線中新網10月12日電12日,文化和旅游部網站發布公告,暫緩公布2022年全國演出經紀
2022-10-12 15:25
原標題:寧夏大漆“手藝人”:傳承東方美學描繪“漆”彩人生中新網銀川10月11日電?中新網記者于晶紋路細膩流暢,色澤富于變化,典雅而又精致
2022-10-12 15:31
原標題:《我給名著畫插圖》出版(引題)“05后”學生對名著另類解讀(主題)北京青年報記者?田婉婷近日,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出版了“05后”學
2022-10-12 15:35
原標題:朝陽門關廂主街鉤沉張雙林“朝外大街正式啟動改造,將建設室外空中籃球場、地下藝廊、最美胡同”的消息,引發了不少人的關注。同時,
2022-10-12 09:25
原標題:馮驥才《俗世奇人》推出手繪珍藏本人民日報海外版電(張笑瑞)《俗世奇人》是作家馮驥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國內外公認的小小說經典。2
2022-10-12 09:26
原標題:孫子兵法博物館開館中國青年報訊(許小猛)近日,全國首家《孫子兵法》主題博物館——孫子兵法博物館在江蘇蘇州吳中區穹窿山風景區孫
2022-10-12 09:38
原標題: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引題)?紀錄片《荒野至上》第二季開播(主題)今晚報訊(記者劉桂芳)繼紀錄片《荒野至上》第一季在央視紀錄
2022-10-11 16:27
原標題:《千里江山》:樂音里的家國情懷徐堯在這場“致敬北京國際音樂節二十五周年”音樂會上,我有幸見證了一件藝術品的誕生。早在交響音詩
2022-10-11 16:35
原標題:《經典詠流傳》《典籍里的中國》《最美中軸線》等優秀原創文化節目破圈層傳播(引題)?擺脫流量綜藝傳統文化受捧(主題)【開欄的話
2022-10-11 15:40
原標題:跟著毛佩琦讀《莊子》明史學家毛佩琦先生,撰寫了《大家讀莊子》上下兩冊,洋洋40萬字的譯注,可謂“激活經典,融入當下”。《莊子》
2022-10-11 15:26
原標題:中日合作特展亮相清華藝博(引題)勾勒中日文明交流圖景(主題)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鄒雅婷????????模仿中國銅鏡式樣、紋飾的
2022-10-11 15:27
原標題:東城展出非遺保護十年成果北京日報?訊(記者李洋)昨天,《東城非遺這十年》專題宣傳展通過“非遺101”微信公眾號上線,展覽展示了十
2022-10-11 15:49
原標題:天津京劇院名家領銜(引題)?三臺梅派經典劇目年末饗戲迷(主題)天津日報訊(記者王洋)記者自天津演藝網獲悉,12月2日至4日,天津
2022-10-11 15:45
原標題:網絡文學出海還需出精品王海寧不久前,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發布了《2021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藍皮書顯示2021年,雖然中國網絡文學
2022-10-11 09:44
原標題:魏風華映照出別樣唐朝天津日報記者何玉新印象暢游唐朝的山水體會唐人的樂觀近日,懸疑探案劇《唐朝詭事錄》在愛奇藝平臺播出。該劇憑
2022-10-11 09:34
原標題:“九說中國”系列叢書累計面世12種,從詩詞、典故、古橋梁等多個維度解讀傳統文化(引題)?書寫中國氣派,傳遞華夏文明精氣神(主題
2022-10-11 09:41
原標題:京劇分享會+戲曲演出付費直播(引題)?京劇藝術試水傳播新模式(主題)天津日報記者胡春萌日前,由天津北方演藝集團融媒體中心打造的
2022-10-11 09:33
原標題:照我思索,可理解我,可認識人(主題)——序《我的忐忑人生》(副題)徐則臣小說讀完,等了一個月,期待某個宏大的命題自然地浮出水
2022-10-11 09:41
原標題:法國思想家拉圖爾去世:一位通才澎湃新聞記者王芊霓編譯采訪整理法國思想家布魯諾·拉圖爾(BrunoLatour)于當地時間10月9日去世,享年75歲
2022-10-11 08:46
原標題:“演技只是演戲的一種技巧”(引題)甄子丹要讓觀眾看到自己那份真(主題)齊魯晚報記者師文靜正在熱映的電影《搜救》中,甄子丹飾演的
2022-10-10 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