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環球短訊!從農業大國到農業強國,我們需要克服哪些困難?

時間:2022-07-08 08:33:29    來源:科普中國網    

作為農業大國,農業不僅是我國的立國之本,更是強國之路。前段時間看到大家都在討論“實現從農業大國跨越至農業強國的道路上,我們需要克服哪些困難?”

其實,農業、農村、農民,是三農問題的三個成分,綜合的話,難度太大,我境界太低,所以就只說一下其中的農業問題,因為這個問題相對來說,反而是最容易解決的。今天就從四個方面來和大家聊聊我國的農業問題。

01,規模化是基本思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首先,我國農業解決的核心思路是:規模化。農業不賺錢,相信這是很多人基本的認識,無論是前段時間討論的“谷賤傷農”問題,還是之前把即將抽穗的小麥做成“青儲”,都反映了這個問題。

但是又沒辦法,人家進口糧食價格比國內生產的還便宜啊,作為全球化的時代,除了國家,哪個企業愿意做賠本買賣?

我們的農民辛不辛苦?太辛苦了,面朝黃土背朝天,996都不一定比得上農民的辛苦,但是農業這東西,不是一個投入多就產出多的問題,因為農作物有基本的生長規律。

為什么農業會不賺錢?根源在于我們的生產成本太高了。

一個簡單的農業生產,涉及到了很多流程,以我的農村經驗來說,至少有這么多過程:犁地,底肥,播種,除草,收割,秸稈處理。這其中更是有不間斷地灌溉和農藥。

在國內,小農經濟是基本形態,這就決定了,這樣的生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涉及到了更加復雜的資源分配問題,比如同樣是灌溉,機井有限,誰先灌溉誰后灌溉都是問題,小時候還聽說過為了搶水打架的問題。這樣最終下來,我們的農業成本就會高很多。

那么,作為對比,農業強國大國美國呢?大規模種植,大規模機械化。一家人可能管著幾百上千畝土地。

他們可以采用包括無人機在內的大規模除草殺蟲,但是國內可不行,不同的田地種的東西都不一樣,沒法同時除草(曾經經歷過有人用錯除草劑結果顆粒無收的事情。)

灌溉更是如此,不同的作物對灌溉的需求不一樣,哪能一起灌溉?所以,集中、規模的農業生產一定是未來的必然方向。

當然,國家早就開始了,被稱為“第三次土改”的土地流轉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而規模化生產,很大程度會降低成本。

02,品種是基礎

農業問題,品種是基礎。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

而如何培育出適合我國的品種,也是至關重要。育種也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

靠天吃飯階段:

最早的育種,也是過去幾千年人類一直進行的選育過程,就是根據經驗進行育種,我們的小麥、水稻,我們今天看到的幾乎所有食物,都是這么過來的,有意思的是, 這一育種也決定了我們人類的食譜。

借天吃飯階段:

到了19世紀末,孟德爾開創的遺傳學,再加上后來人的研究,第一次將育種走向了科學領域,那就是,種子的背后其實是遺傳學,于是遺傳育種開始登上舞臺。

比如我國的袁隆平搞的雜交水稻,比如現在廣泛使用的種子,如玉米雜交種等,都是這類成果。

上述的兩類育種,我們都可以理解為:靠天吃飯。因為所依賴的種子背景本質上都是天然產生的基因資源。既然生命科學取得了進展,我們對遺傳學的認知也有了更加深入,那么,自然可以去尋找更好的育種,于是,變天啦。

誘變育種

誘變育種是目前常見的育種辦法,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各種辦法,來誘導基因發生變異。比如太空輻射,比如化學誘變等辦法。

通過這些辦法,可以誘導出一系列人類從未出現過的種子,包括大家熟悉的轉基因,也是這類過程。

這一點和以上的區別在于,靠天吃飯本質上是大自然的搬運工,而誘變育種則直接對大自然存在的進行人工改變。

未來育種

盡管上面幾類育種已經屬于目前主流的育種辦法了,但是從生物學上,這些育種本身依然是很模糊階段。

比如誘變育種已經夠先進了,其實依然是偏盲篩,而現代科技講究的是精準。因此我們也希望更加精準地去實現育種。

這就是目前的研究前沿。而實現這一過程,主要取決于兩大點。

第一點是對種子遺傳學有深刻的認知,也就是,我們要對種子的基因組等有非常精準的認知,厘清其背后的決定性因素。這也是當前科學主流的做法,就是搞定到底哪些基因決定什么性狀,當然這一過程非常耗時耗力,但這是基礎。

第二點是對基因進行精準的操作。這一點也是目前進行的,無論是轉基因還是基因編輯,都是如此,就是更加精準的操作。

實現這兩點,才可以讓未來種子走向現實。

03,因地制宜是關鍵

當然,這些農業問題,可不能全國一模一樣,那樣就麻煩了。

比如云南能和河南搞同樣的種植嗎?云南山區占總面積的94%,這種地形,集中和機械化都不可能。因此,因地制宜是非常關鍵的。

我國的糧食主產區是東北和華東地區

這樣的地區,地勢平緩,非常適合糧食生產。但是,像其他山地多的地方,云貴之類的,可能要發展特色農業,比如畜牧業、或者像茶葉之類的可以山地種植的等等。

04,農業問題的背后

其實,三農問題很難分開。農業問題背后,是農村和農民,尤其是農民。想要實現農業放大,農民問題就是根本。

2021年中國的農民還有大約5.56億人左右,這么多農民,如何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很多農民即使種地不賺錢,也得種地,因為至少有口飯吃,要是連農田都沒了,他們怎么活?所以,如何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讓農業活起來,更是個根本。這其中,國家對農民的基本保障就成為了關鍵。

如果未來,我們有足夠的資金讓農民可以做到不勞作能維持基本生存,勞作可以獲得更好生活,那么可能就會好一些。

最后,農業問題,是一個很長久的問題,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人口大國,我們不可能指望短期內解決這個問題,而產業升級可能就是未來的路,就是把更多的農民吸引到工業和服務業中。

標簽: 誘變育種 靠天吃飯 因地制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