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動物的小孩也要做作業,甚至還有雞娃的家長

時間:2022-05-08 06:51:32    來源:科普中國網    

不想上學、不想上班的時候,你是否也羨慕過動物的生活——每天吃吃喝喝睡大覺,不用考試不用加班不用寫作業?

然而,狐獴要是知道人類有這種想法,一定會跳出來大聲反對:動物的小孩也要做家庭作業,還得受家長輔導作業的“折磨”!

“要說我了嗎?” | Jamain / Wikimedia Commons

狐獴(Suricata suricatta)就是《獅子王》里面喜歡唆蟲和搞事的丁滿。劍橋大學動物學系的桑頓(Alex Thornton)和麥考利夫(Katherine McAuliffe)發現,狐獴會給小孩布置“作業”——活的蝎子,而且會監督它們完成。

01

狐獴的課程

狐獴是群居動物,群中大部分幼崽,都是由地位最高的一對夫妻所生,其余的成年狐獴幫助照料孩子。小狐獴跟隨成年狐獴覓食的時候,會用特殊的叫聲向大狐獴索食,群里所有的大狐獴都會把抓到的昆蟲、蝎子之類送給它們。

如果幼崽還很小,大狐獴會把獵物咬死給它,隨著幼崽年齡增長,大狐獴給予越來越多的活獵物,讓小孩面臨的“任務”難度逐漸提高。狐獴面對的最危險獵物是蝎子,Parabuthus屬的蝎子足以毒死一個人。為了安全,大狐獴還會咬掉蝎子的毒蟄,再交給小狐獴。

狐獴幼崽處理獵物的時候,成年狐獴還要肩負監督的職責,蟲子一跑了就抓回來。如果小狐獴不去抓,成年狐獴還會用鼻子頂蟲子,仿佛是在催促小孩“快干啊”。決定狐獴“教學進度”的標準很簡單,如果聽見很幼小的狐獴幼崽叫聲,成年狐獴就會送死蟲子,聽見長大一些的狐獴幼崽叫聲,送活蟲子。所以,狐獴并不需要很高的智力,就能循序漸進地讓小狐獴練習捕獵技巧,而且避免了被蝎子蟄的風險。

小狐獴跟捕到蝎子的大狐獴索食 | national geographic

狐獴在動物界十分特殊,因為它體現了一個教學的例子。教學是動物之中極為稀有,甚至曾被認為是人類獨有的現象。你可能會大聲反駁我,動物不是會學習嗎?有的動物甚至還有“文化”呢——通過群體內成員的學習,代代相傳的技能。但是,請容我慢講,動物會學習,并不代表動物會教課。

02

動物不愿意上課

很多動物都能從同類那里獲得信息,但它們很少主動“上課”或者“被上課”,而是在社會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學習(inadvertent social learning) 。

一個動物學習的著名例子,發生在上世紀中期的幸島(Koshima),那里的日本獼猴(Macaca fuscata)“發明”了白薯的新吃法:用水洗掉沙子,免得牙磣。

雖然學會洗白薯的猴子越來越多,但洗白薯在猴群里的傳遞速度基本不變。如果猴子主動向別的猴子學習,會洗白薯的猴子越多,文化傳播的速度應該越快——但實際上,這一技能在猴群中的傳遞速度基本不變,說明猴子們并沒有主動學習。當看到同類把白薯放到水里,猴子可能因此產生了對白薯和水的興趣,自己也去擺弄,從而自己發現洗白薯的好處;但它們不會主動教授或學習這一技巧。

猴子在洗白薯 | Hirata et al. / Springer, Tokyo (2008)

要了解動物中有沒有教師,我們首先要搞清什么才算是教學。加州大學的卡羅(T. M. Caro)和豪瑟(M. D. Hauser)對“教學”這一行為給出了定義:

1、個體A(教師)只有在個體B(學生)存在時,才表現出教學行為。

2、A的行為對A有害,或者沒有即時的好處。

3、A的行為鼓勵或阻止了B的行為,或者為B提供了經驗,或者為B做出了某種示范。

4、由于A的行為,B可以更快或更有效地掌握某種知識或技能。

因此可知,猴子洗白薯并不是在教其他猴子,因為它們是洗給自己吃的。

一種學名Temnothorax alpipennis的螞蟻,則是一個動物會上課的例子:一只螞蟻找到食物之后,會給同伴帶路,帶路的螞蟻一直與跟隨的螞蟻保持觸角接觸,這樣它會跑得比較慢(壞處),但跟隨的螞蟻能夠記住通往食物的路(知識),不至于跟丟。

螞蟻帶領同伴去覓食 | Ellouise Leadbeater et al. / Current biology: CB (2006)

蜜蜂用搖擺舞(也叫8字舞)來跟同類傳達“哪里有花蜜”的信息,已經被動物行為學家所熟知,很少有人認為這是教學。但是換個角度來看,蜜蜂的舞蹈對它本身沒有好處,而且告訴了其他蜜蜂一些有用信息,這也是符合教學定義的。

03

紅毛猩猩也要考試嗎?

說到這里,有一件怪事不得不提:我們在關系很遠的動物(狐獴和螞蟻)里發現了教學,但是,在與人類最相似的靈長類里,并沒有發現教學的例子。靈長類需要學習許多生存技能,保護野生靈長類的機構甚至會給紅毛猩猩“上課”,教它們識別可食的植物、躲開蛇等等,但紅毛猩猩不給自己的孩子上課。

圣安德魯斯大學的William J. E. Hoppitt帶領的團隊認為,教學在動物中很少出現,僅有的幾種會教學的動物之間又沒有什么親緣關系,這也許是因為,進化出“教學”能力需要特別的條件。

紅毛猩猩母子 | Pixabay

首先,我們說教師是“紅燭”、“園丁”,教學者的水平雖然良莠不齊,但很多時候,教學需要教學者付出一些代價,而得到好處的是學生。動物學上,舍己為人的行為稱作利他行為(altruism),利他行為一般出現在親戚關系很近的群體里,比如螞蟻和蜜蜂這些社會化的昆蟲,幫助親戚同樣有利于延續自己的基因。這也可以解釋,為何螞蟻會教學。

其次,教學能夠進化出來,它的效率必須要勝過其他的學習方法,許多動物只要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就能學習到足夠的生存知識,因此不需要教學。在紅毛猩猩、黑猩猩等大型猿類中,孩子長時間觀看母親的活動,擁有許多學習的機會,不用“雞娃家長”給它們上課。只有無家可歸的紅毛猩猩孤兒,才需要人類的教學。

輔導孩子身心勞累(不是) | B?hringer Friedrich / Wikimedia Commons

但狐獴不同。狐獴幼崽很難自己捉到獵物,大狐獴吃蟲子又很快,觀察獵食的機會不多,碰上了蝎子還有生命危險,所以幼崽需要成年狐獴布置“作業”。人類的許多復雜技能,單看是看不會的,所以人類獨立于狐獴和螞蟻,又一次產生出了教學行為,因此也產生出無窮的精神財富和精神折磨。

這也引導我們,脫離人類的單一視角,用比較寬容的眼光,去看待教學這件事。教學不是人類獨有的技能,也不是高級智慧的體現,當必要的條件符合了,它就會出現。

作者:小袋熊

參考文獻

[1] Hoppitt, William JE, et al. "Lessons from animal teaching."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3.9 (2008): 486-493.

[2] Thornton, Alex, and Katherine McAuliffe. "Teaching in wild meerkats." Science 313.5784 (2006): 227-229.

本文來自物種日歷,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系GuokrPac@guokr.com

標簽: 紅毛猩猩 利他行為 潛移默化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