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發際線上移就是脫發了?先別慌,真正的脫發有這些特點……

時間:2023-07-12 09:56:53    來源: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0277939/    

作者:唐教清 皮膚科主治醫師 醫學博士 科普作者

審核:陳海旭 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副所長 研究生導師


(資料圖)

流言

“年少不知頭發貴,再看已是禿頭人”,相信你身邊常有關于脫發的討論。當下,不少人都陷入了一種脫發焦慮。

不信的話,我們來看一則報道,來自南方都市報《當代年輕人脫發狀況調查報告(2022)》。這項針對18~50歲人群的報告顯示,超4成受訪者認為自己脫發嚴重,尤其是發際線、頭頂、發縫等部位,近半數表示脫發容易讓人自卑,超7成在乎別人評論自己的發量,超8成在意自己的禿頭問題。

好巧不巧,沙利文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植發市場規模為156億元,大量的植發需求尚未得到開發與滿足,2030年將達756億元。足見大家對脫發的重視程度。

當看到發際線上移時,不少人都內心恐慌,覺得自己脫發了,并開始考慮植發、用防脫洗發水……先別輕舉妄動,請先了解一個鮮有人告訴你的常識——發際線上移不見得就是脫發!“保衛發際線”可能只是商家的營銷套路。

分析

這是怎么回事呢?

我們得從“發際線成熟”說起。

所謂的發際線成熟,其實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生理變化,并不代表禿頭,不是真的脫發(M型脫發、脂溢性脫發、雄激素性脫發等等)。

版權圖庫圖片,不授權轉載

發際線成熟和身體內部正常的激素作用有關系,主要發生在成年早期階段。我國有學者研究過,她發現,國人從30歲起,額頭的部分發際線會開始后退,也就是我們說的發際線上移。

具體上移多長的距離呢?有數據顯示,和兒童期相比,發際線可以上移2厘米左右,可能不再像兒童那樣有很飽滿的發際線。不過這有一定的個體差異,有的變化也不一定很大。

另外,除了額頭可以有發際線成熟外,太陽穴附近的區域(顳部)也可以有輕微的發際線上移,這將進一步改變發際線的形狀。

說到發際線的形狀,我國的吳文育教授就總結了4類正常發際線,見下圖。

國內男性常見的發際線模式

上面4種發際線雖然形狀各異,但都不是脫發。

其中A型發際線是直線形的,B是直線形外加中央有突起,這種突起有時候口頭上叫做美人尖,C型是圓形的發際線,而D型是圓形發際線外加中央有突起,類似于M型。由此可見,即便是M型的發際線,也不代表就是大家常說的M型脫發(學名叫做雄激素性脫發)。

不知你是上面哪一種發際線?

下面,我們再來聊一聊,什么情況下的發際線上移提示是脫發。

實際上,男性的雄激素性脫發會有發際線上移,但又不僅僅是發際線上移,而是有其他的一些特點,例如:

? 頭發逐漸稀疏:可能在青春期之后,或者成年階段,頭發開始逐漸變得稀疏。這種脫發模式可以讓發際線形成一個"M"字型或倒三角形。

? 頂部稀疏:除了發際線上移外,雄激素性脫發還容易在頭頂部分出現頭發稀疏,嚴重的時候會形成光禿禿的區域,俗稱地中海。

版權圖庫圖片,不授權轉載

? 頭發短細:受雄激素影響的毛囊會逐漸縮小,新長出的頭發變得短而細,絨毛特別多,摸起來軟軟的。

? 遺傳傾向:雄激素性脫發有家族遺傳的傾向,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這種類型的脫發,個體患病的風險可能更高。

如果是女性的雄激素性脫發(也叫做女性型脫發),反而沒有異常的發際線上移,更多的只是頭發稀疏、變細和變軟,肉眼看到的特點是發縫顯露、馬尾辮變細。

版權圖庫圖片,不授權轉載

總之,這篇文章是要陳述一個事實——不是所有的發際線上移都是脫發,可能只是發際線成熟而已,因此不要盲目地焦慮。

回想一下,最近幾年線上和線下有鋪天蓋地廣告,常常利用人們對于美麗和外貌的焦慮,以推銷各種產品和植發服務。針對脫發問題的廣告可能會強調年輕人脫發的風險,并暗示只有通過使用特定產品和治療才能解決問題。這些廣告可能會加劇年輕人對于脫發的焦慮感。

當然,年輕人脫發焦慮的原因也可以是多方面的。例如,社會對于外貌的期望可能會給年輕人帶來壓力。濃密的頭發或許是吸引人的特征之一,因此年輕人可能會感到焦慮,特別是當他們覺得頭發不正常的時候。

另一方面,社交媒體的普及使人們更容易接觸到各種外貌完美的照片和形象。年輕人在瀏覽社交媒體時,可能會與擁有濃密頭發的人進行比較,無形中就加劇了自己的脫發焦慮。

版權圖庫圖片,不授權轉載

可見,脫發焦慮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你也身處這種焦慮之中,建議正規就醫,尋求專業醫生的分析和處置,以獲取更準確、更有針對性的幫助。

結論

發際線上移可能是因為“發際線成熟”,這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生理變化,并不意味著脫發。男性雄激素性脫發時,除了發際線上移,還會伴隨著頭發逐漸稀疏、頂部稀疏、頭發短細、遺傳傾向等特點;女性雄激素性脫發時,頭發會變稀疏、變細和變軟,反而沒有異常的發際線上移。

本文由科普中國-星空計劃(創作培育)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來自版權圖庫的圖片,轉載引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