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端午節家門口懸掛的菖蒲是怎樣一種植物?

時間:2023-06-21 22:46:44    來源:科普中國網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魏周睿(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資料圖片)

審核:張樹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豐富的民間習俗。時逢春曦甫盡,仲夏將臨,草木繁茂,蛇蟲正興,人們吃粽子,佩香囊;系五色之絲,飲雄黃之酒;龍舟競速,臨江而吊屈子;艾蒲懸門,禳邪以辟百毒。

有不少植物在這些民俗中展露神通,我們今天就來介紹其中一種寓意吉祥的植物——菖蒲

溪流中的菖蒲

(圖片來源:魏周睿)

懸門祛百厄,入詞表丹心

菖蒲屬(Acorus L.)植物是常綠草本。據《中國植物志》記載,菖蒲屬植物共有4種,我國皆產,常生于溪流湖沼處。該屬植物具有肉質根莖,氣味芳香可入藥。石菖蒲(A. tatarinowii Schott)、金錢蒲(A. gramineus Sol. ex Aiton)和菖蒲(A. calamus L.)等都常用作中藥“菖蒲”,而在民間使用中一般不做區分。

菖蒲自古以來在端午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農歷五月也被稱為“蒲月”。

菖蒲葉片細長如劍,有些地區會把蒲葉懸于門廳、床頭等處,謂之“蒲劍”。人們會將“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手持菖蒲劍,斬魔入地府”的歌謠寫成朱符貼在門上,或是將蒲劍編成小人形狀隨身攜帶,以期能夠保佑平安。

端午節在門前懸掛菖蒲和艾草

(圖片來源:新華社)

具有如此吉祥含義,又身繞香氣,菖蒲在文學領域自然也備受歡迎,成為了文人墨客筆下的美好意象

據《離騷草木疏》考證,《楚辭》中的“荃”、“蓀”等詞可能指的就是菖蒲(另有一說認為“蓀”指溪蓀)。“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這里的“荃”就是一種高潔的象征。蘇軾也認為菖蒲“雖不甚茂,而節葉堅瘦,根須連絡,蒼然于幾案間”,“忍寒苦,安淡泊,與清泉白石為伍”(《石菖蒲贊》),實乃草木中的君子。

菖蒲盆景

(圖片來源:齊魯壹點)

素面朝天去,不曾引蜂蝶

菖蒲如此受人喜愛,那它是否會像其他受歡迎的植物一樣,能夠開出美麗的花朵供人觀賞呢?

《本草圖經》中記載,菖蒲“春生青葉,長一、二尺許,其葉中心有脊,狀如劍,無花實”,似乎認為菖蒲只長葉不開花。其實菖蒲并非不開花,而是它的花形和花色殊于常物,若不仔細觀察,還真可能注意不到。

開花的菖蒲

(圖片來源:魏周睿)

菖蒲的花生于肉質肥厚的軸上,看起來就像一個玉米棒子,這種花序被稱為肉穗花序。菖蒲的肉穗花序比較原始,其上的小花還各自具有花瓣、雌蕊、雄蕊等結構,而天南星科植物的肉穗花序就比較特化了,每朵小花通常只有一種性別,無花瓣,并且雌雄花常排列在花序的不同位置,花序的頂部還有附屬器。

菖蒲的花序外還有一片苞葉,被稱為佛焰苞。其形態與普通葉片幾乎無二,而同樣具有肉穗花序的天南星科植物的佛焰苞通常比較寬大,還具有各種顏色,其在功能上代替了這些植物所缺少的花瓣。

菖蒲(上)和天南星科植物海芋Alocasia odora (Roxb.) K. Koch(下)的肉穗花序

(圖片來源:魏周睿)

菖蒲的花朵如此不顯眼,那它又是如何傳播花粉、繁衍后代的呢?

由于花朵其貌不揚,并且沒有什么香味,曾有人認為菖蒲是風媒傳粉,不需要吸引昆蟲,但它的粘性花粉似乎有別于其他風媒植物。后來人們終于觀察到,菖蒲原來是靠一類短翅花甲科(Kateretidae)的昆蟲來傳粉的。這些昆蟲成蟲以花粉為食,在花序上交配、產卵,幼蟲取食花序組織,并在成熟果序中化蛹,菖蒲與傳粉者似乎形成了一種互利共生的關系。

還有研究表明,即使人類無法聞到氣味,菖蒲在開花時仍會散發出一些揮發性物質,但是這些氣味分子能否吸引傳粉昆蟲目前尚無定論。此外,菖蒲還能利用粗壯的肉質根莖進行無性繁殖。如此這般,菖蒲不僅實現了種族延續,還逐漸占據了北溫帶的廣大范圍,在濕地的各個角落都經常能見到它的身影。

菖蒲和傳粉昆蟲

(圖片來源:Funamoto, et al. 2020)

亭亭溪畔物,眾草可尋根

由于肉穗花序和水生特性等諸多相似之處,人們過去往往認為菖蒲是天南星科的成員,與芋頭、半夏、魔芋等同屬一個家族。然而,DNA證據顯示,菖蒲其實比人們想象的更加古老——它是現存單子葉植物中最基部的類群,應該被獨立為菖蒲科。

單子葉植物是一個大類群,其特征是種子中僅有一片子葉,葉片多為平行葉脈。水稻、小麥、蘭花、百合等常見植物,都屬于這個大家族。除菖蒲外,單子葉植物中比較原始的澤瀉目也是水生類群,這也許暗示著它們的祖先就是一種類似菖蒲的濕地植物,后來才逐漸演化出豐富多樣的形態。

菖蒲在單子葉植物(黑色線條)中的進化位置

(圖片來源:改自Shi et al. 2022.)

芳名非獨占,更有別嬌花

其實,不論是在古詩文中,還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提及的“菖蒲”都不一定指的是真正的菖蒲。

唐元稹《寄贈薛濤》中有“別后相思隔煙水,菖蒲花發五云高”的描述,這里的“菖蒲花”明顯就指的是其他植物。

原來,鳶尾科下的部分植物,同樣生活在水邊,并具有細長扁平的劍形葉片,因而也獲得了“菖蒲”的名號,例如:鳶尾屬的黃菖蒲(Iris pseudacorus L.)、花菖蒲(I. ensata var. hortensis Makino & Nemoto),以及唐菖蒲屬的唐菖蒲(Gladiolus x gandavensis Van Houtte)等。

黃菖蒲和花菖蒲都是園林常用的觀賞植物,而唐菖蒲更是以其艷麗的外貌獲得了鮮切花市場的青睞,成為了風靡世界的“四大切花”之一。

黃菖蒲 Iris pseudacorus L.

(圖片來源:魏周睿)

花菖蒲 Iris ensata var. hortensis Makino & Nemoto

(圖片來源:魏周睿)

唐菖蒲 Gladiolus x gandavensis Van Houtte

(圖片來源:魏周睿)

另外,還有一類常見的水生植物也具有劍形細長的葉片,那就是香蒲屬(Typha L.)。它們花序的雌性部分密被絲狀毛,開花前緊實地擠在一起,就像一根根蠟燭或是毛茸茸的香腸。成熟之后,這些毛會裹挾種子隨風飄散。

香蒲渾身都是寶,花粉可入藥(蒲黃),葉片可用于編織、造紙,幼嫩根莖可供食用,花序還可填充枕芯。近年來,一些地方也將香蒲屬植物作為菖蒲的代用品,讓其參與到端午節的民俗活動中。

香蒲屬的水燭 Typha angustifolia L.

(圖片來源:魏周睿)

央視報道的端午節民俗中出現的“菖蒲”,其實是香蒲屬植物

(圖片來源:央視網)

“新池四平漲,中有蒲荇香。北臺臨稻疇,茂柳多陰涼”,春去夏來,望蒲荇之曳影,聞粽葉之清芬。菡萏將綻,蛙鳴已興。生機相伴,福運常臨。祝大家端午安康。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第13(2)卷[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79.

[2] 馬麗. 端午節與中國菖蒲文化[J]. 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 2015.

[3] Mark W. Chase. Monocot relationships: an overview[J]. American J of Botany, 2004.

[4] Hiroshi Azuma, Masao Toyota. Floral scent emission and new scent volatiles from Acorus (Acoraceae) [J].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2012.

[5] Daichi Funamoto et al. Entomophily in Acorus calamus: implications for brood-site pollination mutualism in basal-most monocots [J]. Ecology, 2020.

[6] Zhuo Cheng et al. From Folk Taxonomy to Species Confirmation of Acorus (Acoraceae): Evidences Based on Phylogenetic and Metabolomic Analyses [J].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2020.

[7] Tao Shi et al. The slow-evolving Acorus tatarinowii genome sheds light on ancestral monocot evolution [J]. Nature Plants, 2022.

(注:文中拉丁文部分應為斜體。)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