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全球熱點評!擁有千年歷史的中國黃酒,沒你想得那么簡單

時間:2023-06-13 17:40:42    來源:科普中國網    

酒中極品,壇里玄機

帶著那股醇香、飄著那縷神秘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黃酒在歷史的風起云涌中

處處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本期,我們將帶你走近

人類最古老的酒之一

黃酒

黃酒,是中國最古老的酒種、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國粹。

黃酒的歷史遠在白酒之前。通過對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出土的陶器分析發現,9000年前(新時期時代)已有用大米做的酒。黃酒的起源就來自于谷物釀酒,采用的是雙邊發酵法。這一研究表明中國釀酒物質起源的根本所在。

可以說,中國黃酒從早期米酒到成熟黃酒的發展一走就是上千年。唐代之前的谷物發酵酒,還不能稱之為黃酒,因為那時的谷物酒還處于低級階段,遠沒有達到現代黃酒的品度。

北魏時期,《齊民要術》記載了當時12種不同酒曲和20多種酒的釀法。比如,該書將酒曲分為笨曲2種、神曲1種、白醪曲1種,并提出了酒曲的“五色衣”概念,通過觀察酒曲黑、白、黃、綠不同色彩,了解微生物發酵狀況。

唐宋時期,是中國酒真正的技術變革時期,黃酒也正是這一階段得以發展的——唐朝出現了煎酒、榨酒這兩種技術,讓酒的風味百倍勝于前朝。

最終在元朝時期,中國發酵酒的釀造基本擺脫了濁酒的困擾,進入了黃酒的階段。酒呈黃色或紅色,或赤黃色、棕黃色,這是因為在釀造、貯藏過程中,酒中的糖分與氨基酸發生反應,形成了這樣的顏色。黃酒發展到這一時期已經接近巔峰。

現在,黃酒也有南北派之分,北派黃酒以陜西代縣黃酒、山東即墨黃酒等為代表,通常使用黍米(也叫大黃米)釀酒,以濃郁的甜型黃酒為骨干,色重味重,酒體厚實。

南派黃酒以紹興黃酒、石門庫黃酒和客家娘酒等為代表,釀制原料一般用糯米,以清爽的干型黃酒為亮點,講究色輕味醇,酒體細潤。

黃酒釀制的過程復雜而微妙,但是總的來說,分為九步:浸米、蒸飯、拌曲、醞釀、開耙、釀熟、上榨、煎煮、裝壇。幾乎步步都是為了發酵能夠更加完美。

拌好酒曲的米在大缸里醞釀,此時微生物開始讓它產生了奇妙的變化,這也是析出美酒的關鍵。

在低溫條件下,微生物并不活躍,但其發酵卻近乎完美。一旦氣溫較高,酵母會自溶,便會釋放出不利于釀酒的成分。

接下來,我們會對釀造的三個重點:原料、開耙、時間,進行簡要介紹。

釀造黃酒的主要原料是稻米。

水稻家族非常龐大,白米飯、糯米、黑米、胚芽米、糙米、血糯米、粳米、秈米、壽司米、印度香米等都是這同一個物種。

當谷粒中的淀粉接近100%都是支鏈淀粉時,稻米就叫做糯米,這支鏈淀粉便是糯米黏牙的根源。

在植物學上,水稻可以被分為2個亞種,秈稻和粳稻,分類的主要依據是秈稻谷粒長,粳稻谷粒短。

一般來說,粳稻種植的區域比秈稻北,旱作更多,黏性也更高。相比于糯米,秈稻和粳稻的支鏈淀粉含量分別只有80%和85%。

支鏈淀粉分支眾多,吸水快,不易糊化,釀造的酒中水溶性成分多,口味醇厚,因而糯米是制造黃酒的最佳選擇。

當然,黃酒的釀造還離不開曲的糖化和發酵作用。曲可分為小曲、酒曲以及紅曲,不同曲有不同的制作方法,從而釀出各地不同特色風味的黃酒。

開耙,指的是發酵期間的攪拌冷卻,其作用是調節發酵的溫度,補充新鮮空氣,以利于酵母生長繁殖。

而掌握開耙技術的人,即“酒頭腦”。開耙時,他們會用聽、嗅、嘗、摸4種方式,來辨別發酵的老嫩。

經驗豐富的“酒頭腦”,有時比任何現代化的儀器還要敏銳。因此,即使在科學技術幾乎可以控制一切的今天,很多釀酒廠的這一步仍然憑借手工。

聽覺、觸覺等經驗的積累,對于每位“酒頭腦”而言,一年只有一次,錯過了,便要再候一年。加之每年的氣溫不一樣,原料也不一樣,沒幾十年的慢功夫,絕釀不成一缸好酒,也成不了好的釀酒師。

時間

新釀成的黃酒,其生命遠未結束,還在與時間的慢跑中,慢慢積淀、成長、變化。

在光陰的流逝中,黃酒的酒精度在慢慢下降,而酯香在一點一點增加。這種反應只能在自然狀態下進行,而非高溫高壓所能達到。

歲月彌久,滲入了光陰的黃酒,顏色會漸漸呈現迷人的淡黃色,也越來越濃香,日臻完美,最后成為極品。

黃酒是與時間慢跑的藝術,在微醺之外,時光的間隙中,緩慢成長,從豆蔻年華到風華絕代,需要一點一滴的美好,方能積累而成一杯美酒。

供稿單位:重慶市九龍坡區文物管理所

審核專家:田軍英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