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環球熱消息:甘薯產業任重道遠——甘薯專委會組織川東北地區甘薯調研

時間:2023-06-13 13:35:16    來源:科普中國網    


(相關資料圖)

2023年6月4-8日,中國作物學會甘薯專業委員會聯合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部分崗站科學家組織了川東北地區甘薯產業調研和技術培訓。中國作物學會甘薯專業委員會會長、農業農村部薯類專家指導組副組長馬代夫研究員,中國作物學會甘薯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甘薯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李育明研究員,中國作物學會甘薯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甘薯產業技術體系南充綜合試驗站站長何素蘭研究員以及南充農科院甘薯研究所所長周全盧副研究員、中心實驗室主任劉莉莎研究員、徐州市農科院楊冬靜副研究員、西華師范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康樂博士等參加調研和培訓。

專家團隊先后赴南充市舜之本農業有限公司、西充縣氧森谷農業有限公司及蓬安沈家壩基地、南充市農業科學院及蘆溪基地、南充昊南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高坪基地、遂寧紅薯現代農業園區、遂寧市安居區巧農農機專業合作社等地調研。專家所到之處主動宣傳甘薯保健科普知識和高效種植技術等,認真聽取公司負責人在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并會商解答。李育明研究員作培訓報告馬代夫研究員作培訓報告專家團隊還參加了西充縣農業農村局、北京中科老專家技術中心等單位主辦的有機農業技術及產業創新培訓。培訓會上李育明研究員介紹了甘薯在四川的種植歷史、南充的甘薯產業及研究等情況,為更好的滿足消費者需求和推動甘薯產業的發展,提出要抓準產業定位,以鮮食為主、加工為輔,綠色安全為主、有機為輔;積極爭取種薯種苗、撂荒地整治、種糧大戶等補貼;加強機械的投入應用,節省勞動力成本;加強貯藏設施建設,延長本地鮮薯的供應期;提高病毒苗的認識,加強異地調苗監管,防止病毒苗和小象甲等病蟲害的無序引入等建議。馬代夫研究員報告分為對有機農業的基本認識,有機農業與甘薯產業發展,西充有機甘薯產業發展等幾方面內容,提出科研單位和業主應加強鮮食有機甘薯的認識,提高種植技術水平;打造“保健甘薯 健康中國”科普品牌為綠色有機甘薯生產擴大市場需求;要擦亮西充有機品牌,做強綠色品牌;提升產地初加工技術水平開發拓展甘薯新產品;政府層面加大對企業的扶植力度,培育龍頭企業,發揮企業對甘薯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馬代夫研究員提出的“西充甘薯以‘全域綠色、有機引領’為產業發展的目標”得到了廣泛贊譽。西充氧森谷公司蓬安沈家壩基地調研調研中馬代夫研究員反復強調,南充市農科院是我國著名的甘薯研究優勢單位,其育成的“南薯88”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至今在川渝地區仍有較大種植面積;該院為我國唯一建成的國家甘薯改良分中心,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在此設有一崗一站,近年來不斷推出新品種新技術,創建了甘薯專家大院,希望南充市農科院在推進川東北甘薯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做出更大的貢獻。南充昊南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高坪基地調研南充市農科院重點實驗室南充市農科院蘆溪甘薯-小麥肥料定位試驗通過調研考察,專家團隊認為,川東北地區甘薯產業發展要注重健康種薯種苗繁育體系建設,盡快解決薯苗依靠外調的問題;要注重產業鏈的延伸,淀粉企業要特別注重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面對日益增長的鮮食市場需求,要確保質量安全,加強殘次薯的加工和利用。要加強機械化本土化的改進和應用,本區域屬于丘陵山區,地塊小,不規則且土壤粘重,加上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業現代化要求,應加強機械的引選和鑒定,評價適宜于丘陵山區的甘薯種植全程機械,提高種植效率。調研中許多企業家的執業觀點得到了專家的高度認可,如西充縣氧森谷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杰“寧可缺貨斷銷也要保證產品符合品牌要求”;遂寧市安居區巧農農機專業合作社總經理彭巧,面對有人質疑西南地區丘陵地帶實施機械化較難的問題,提出“難道離開北方就不種地了嗎?”,堅定信心,改進機械,探索甘薯生產全程機械化。遂寧紅薯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遂寧甘薯產業園產品展示安居區巧農農機專業合作社調研中國作物學會甘薯專業委員會將配合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全力支持推進甘薯產業技術研發,確保甘薯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