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文博會“牽”起非遺創新產業鏈

時間:2023-06-12 14:35:28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線下展會昨日閉幕(引題)

文博會“牽”起非遺創新產業鏈(主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6月7日至11日,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深圳舉辦。在展會現場,記者見到了非遺生活創始人魏素瑩。據悉她帶著自己的非遺技藝傳承創新作品已參加了9次文博會。記者了解到,通過文博會的多年歷練,以非遺生活為代表的文創企業已初步探索出了非遺技藝傳承創新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的“廣東模式”,并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劉暢

潮繡、點翠、花絲鑲嵌

三技藝共“繡”手提包

“今年,這款‘彩繡輝煌’手提包是我們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粵繡(潮繡)傳承人康惠芳大師聯合打造的概念款,上面融合了三項國家級非遺——潮繡、點翠、花絲鑲嵌?!蔽核噩撓蛴浾呓榻B自己帶來的展品。原來,這款產品使用了潮繡雙面墊高刺繡技法,即預先墊定圖案造型,后獨立或結合刺繡施針,繡品呈浮雕感。在龍鳳呈祥的潮繡圖案中間,巧妙地加入了運用點翠、花絲鑲嵌技藝的龍珠圖案,并創新加入了碎鉆圖形的點綴,使手提包整體呈現出傳統與現代時尚結合的韻味,整個“彩繡輝煌”手提包用時達到960個小時。

2019年,“彩繡輝煌”在米蘭時裝周亮相,魏素瑩帶去現場的5個手提包,銷售了4個,每款產品的售價19.8萬元。

魏素瑩告訴記者,多年來,非遺生活已初步摸索出了非遺技藝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的創新路子,從深圳開始,逐步打造出了貼合廣東、貴州、江蘇、青島、內蒙古等我國多地的傳承、保護、創新、產業化的新模式。

非遺生活近幾年來集中全力推動廣東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傳承創新轉化——通過緊密連接傳承人,開設非遺工坊,傳承人親授培訓,讓傳承人帶動更多的技術人員承接非遺技藝融入現代生活中的創意產品,從而達到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目的。廣東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潮繡、木雕、魚燈舞、醒獅,以及廣東各地方的表演類技藝等都是非遺生活的關注點。

文博會促進非遺創新

“每年的文博會,都是非遺生活重中之重的一次展示機會和傳播平臺?!蔽核噩摳嬖V記者,通過文博會非遺生活實現了“兩個資源渠道的順利對接”。其一是非遺產品產業化生態系統鏈條的上下游對接,上游可對接非遺技藝、生產工坊, 下游可對接市場終端、進出口國際貿易,拓展國際市場;其二,非遺技藝的傳承與保護本身是社會共同關注的,同時也是社會各界應共同推動的,文博會讓廣大觀展者零距離體驗到非遺傳統工藝的美,非遺文創產品的實用性、功能性,以及帶來的審美感受,“可以說,非遺具有社會性,具有家國情懷,我們都有義務推動民族文化的保護意識。通過文博會的集中宣傳、引領、共同關注,有力促進了非遺技藝傳承創新,與產業化的順利對接”。魏素瑩表示,參加文博會,非遺生活每一年都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2022年文博會,非遺生活現場洽談成功的訂單達到2000萬元。

“我們立足深圳又‘兩頭在外’,一頭是我們的非遺傳承人,另一頭是國際市場,文博會將我們都有效連接起來了?!蔽核噩摫硎?,希望在傳承的基礎上,將我國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創新再創造,同時產品化、產業化,通過文博會這樣的平臺,將廣東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對接國際市場,將中國的民族文化品牌向國際輸出?!跋Mㄟ^今年的文博會,我們能夠對接更廣泛的市場,再次向國際出發,也希望人們共同關注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