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器官替代一直是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隨著科技的進步,這種美好的想法變成了現實,器官移植其實就是器官替代的實際應用。1954年,約瑟夫·默里完成了世界上首例成功器官移植手術,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并因此獲得了1990年的諾貝爾獎。
而今天,器官替代已經成為一個大家十分熟悉的內容,相信很多人聽過各種各樣的器官移植例子,比如最常見的腎移植等,甚至還有不少人調侃賣腎,比如之前看了個叫做《微能力者》的網劇,劇情里直接把腎交易做成了股票市場。
那么,我們人體的器官,究竟有哪些可以拿走而不影響人體的正常功能呢?或者,更進一步,我們人體到底有哪些器官可以被替代呢?甚囂塵上的換頭術到底可不可信?今天我們來做一個虛擬的“外科手術”,讓我們來一步步的對人體的器官進行一個替代。
(資料圖)
01,器官切除級別分類
首先,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定義了五種切除級別,危險級別指數級遞增。
E級:基本不影響,如闌尾和牙齒
D級:影響較小,如四肢
C級:部分影響,需要額外替代,如腎臟切除需要做透析
B級:影響很大,基本無法脫離醫院,如心臟切除需要一直體外循環
A級:涉及到生命本質,目前難以完成:比如切除小腦,恢復神經。
大家坐好了,我們開始切除啦。
02,E級切除:基本不影響
第一:闌尾。闌尾位于我們腹部的右下方,位于盲腸和回腸之間,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大量的結果表明,闌尾切除對人體基本上沒影響。當然了,也有研究發現,闌尾事實上對于人體也是有一定益處的,比如可能跟免疫力有關系,所以正常人沒必要專門去切除闌尾,但是對于病人,切除的益處要更大。
第二:牙齒。牙齒是我們人體的咀嚼器官,也是我們人體最堅硬的器官。它可以幫助我們撕裂或者磨碎食物,促進物理消化。
牙齒可以替代,眾所周知,很多人牙齒發育不健康,比如阻生牙,還有部分人的智齒會造成廢物的堆積而引發牙痛等。
第三:其他附帶器官。我們人體有一些附帶的組織器官諸如指甲和毛發也是可以切除掉的。比如大家做各種發型。
上述內容是不影響我們存在的,那么,接下來這些,就會給帶來生活的不便了。
03,D級切除:部分影響
第四,四肢*四肢的存在意義,相信大家都明白,我們走路跑步,我們握手擁抱都離不開四肢。當我們噼里啪啦敲著鍵盤打出來一行行字或者靈活的用筷子夾取美食的時候,我們很少意識到四肢對我們是如此重要。
然而,有時候,我們卻不得不面對一些由于種種原因導致的肢體損傷,比如車禍,比如疾病等。幸好,四肢一定程度上是可替代。比如殘奧會上,很多肢體缺乏的人卻依然可以取得非常偉大的成績。
第五,生殖器官。生殖是人類繁衍傳承的必須,然而,本身來說,生殖并非是人類必須的,否則也不會有很多丁克家庭了。生殖器官,是可以切除的,典型的就是太監嘛。
還有不少變性人會使用植入人工陰道的辦法。
第六:膀胱。膀胱是人體的儲尿器官。由平滑肌組成的一個囊形結構,位于骨盆內,其后端開口與尿道相通。膀胱與尿道的交界處有括約肌,可以控制尿液的排出。
對于有一些患者,膀胱得了較為嚴重的病,只能被切除,這個時候,人可以通過其他外掛性的器具來儲存尿液。
第七:膽囊。位于右方肋骨下肝臟后方的梨形囊袋構造,有濃縮和儲存膽汁之作用。膽汁主要用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但是膽汁本身并非產生于膽囊,而是來自于人的肝臟,因此,膽囊也是可以切除的。
當然了,膽子大小也和膽沒關系。
接下來這些內容,就比較嚴重了,切除是可以的,但是必須使用替代器官來補充,否則會嚴重影響人的健康。
04,C級切除:部分影響,需要額外替代
第八:腸道系統。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也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它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回腸、盲腸、結腸和直腸,全長約7m左右。我們的食物消化主要就發生在腸道。
腸道屬于人體的消化系統,消化食物,提供營養。
能否切除?——能!只要不用采取直接進食的辦法,整個系統都可以切除。
替代方式:直接采取輸入營養液的方式提供營養。比如無法進食的患者。
第九:胃。胃是消化管的擴大部分,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腸。現在不少人飲食不太規律,導致胃動力不足甚至胃疼等。
那么,胃能否切除呢?能!事實上,只要不用進食,整個進食系統都可以切除。大家看到臨床上有些人不能進食了,那么會通過輸入營養物的辦法來維持生命,這說明胃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切除的。但是從此和美食無緣,辜負了這種幸福,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樂意的。
第十:腎。腎是負責過濾血液中的雜質、維持體液和電解質的平衡,最后產生尿液經由后續管道排出體外;同時也具備內分泌的功能以調節血壓。
我們人體有兩個腎,有時候,如果一個腎受到了損傷,那么另外一個腎還可以發揮作用,從而彌補不足。
所以腎,也是可以切除的。更有甚者,有的人兩個腎都切除了,依然可以存活,他們采取體外過濾的辦法來替代腎。雖然腎十分容易移植,但是像《微能力者》這種一夜之間把兩個腎都切除的做法就有些戲劇化了。
腎移植需要經過配型需要考慮排異還有體格檢測等諸多因素,不是短時間可以完成的。
第十一,脾。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是一個扁橢圓形的器官。有造血、濾血、清除衰老血細胞及參與免疫反應等功能。
能否切除?——能!一些人由于脾外傷、脾局部感染或者癌癥的緣故導致脾切除,但是還是可以存活。不過需要攝入藥物來維持其功能。
05,B級切除:影響很大,基本無法脫離醫院
第十二:肝。肝臟是身體內以代謝功能為主的一個器官,并在身體里面起著去氧化,儲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質的合成等等的作用。
能否切除?——部分切除可行。目前肝的切除,大部分是通過部分切除的辦法來治療,而且肝有很強的愈合能力,還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比如一些肝損傷的人可以采取手術切除的辦法來實現肝功能維持。
但是整體切除的話,目前尚未聽說,雖然理論上,我們認為肝的這些功能我們可以通過體外注射的辦法來維持。必須指出:這個替代很危險,要求對人體各種代謝掌握的十分透徹,及時補充人體所需的各種物質,尤其是蛋白質。酒精對肝的損傷嚴重,很多酗酒的人會患有酒精肝,還有肥胖也會導致肝臟的病變。為了大家的健康,我們應該減少酒精的攝入。
到目前,只剩下了心和肺了。那么,這二者能否切除呢?
第十三:肺。肺是人體的呼吸器官,位于我們的胸腔,左右各一個。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必備條件之一。
那么,肺能否切除呢?理論上,只要我們提供相應的空氣使之進入血液循環即可。那么可行么?我們看一個技術。臨床上有體外膜氧合這種技術。
這種技術的原理就是采取半透膜來構建一個完整的體外循環,讓氧氣和血紅細胞結合同時排除二氧化碳等代謝廢物。從而實現呼吸作用。在肺移植的輔助呼吸,急性呼吸衰竭的輔助治療中,這種辦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肺也是一定程度上可以替換的。
第十四:心臟。心臟是人和脊椎動物身體中最重要的一個器官,主要功能是提供壓力,把血液運行至身體各個部分。
能否切除?——能!這一點,大家可以參考心臟手術的時候體外循環建立手術。通過體外建立循環系統,實現動脈和靜脈的循環。所以,這種情況下,心臟也可以替代了。下圖是一個心臟替換示意圖
這是事實就是一個人工心臟了,只不過比較大而且簡陋。就像這位英國人馬太-格林就配備了完整的人工心臟,而且已經生活了好幾年了。
好了,到現在為止,我們基本上已經把人的器官切除完了。脖子以下的部分,都可以通過體外循環或者注射來完成。
06,A級:涉及到生命本質,目前難以完成
頭這兩年有個很火的新聞,就是換頭術。那么,換頭術不就可以實現了嗎?對此我持有保留意見。
雖然我們知道只需要給大腦提供足夠的營養和空氣,那么大腦就可以維持生命,比如植物人就是如此。然而我們的科技是否已經達到了如此昌明,可以直接給大腦提供必需的物質?目前尚難以確定。畢竟人體的司令官可是最核心的組織。
好了,相信大家看完上述答案后,一定會和我有一定的想法,現在技術下,上述都可以實現,那么,是不是意味著,未來,用機器來替代人體的可行性?(其實心臟起搏器之類的就是一種)
我相信隨著材料科學的進步以及3D打印技術等先進技術的發展,未來我們可以發展出很多新的器官。比如半透膜組成的肺或者腎臟,比如高強度材料形成的機械心臟等,這些都可以為我們未來的器官取代提供重要的來源。比如目前人工合金做出來的膝關節已經完全可以替代人體的關節了。
當然了,現代生物科技的發展,也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新的器官,比如干細胞技術培養的器官,比起機械器官,不僅生命力更加頑強,而且本身來源于人體,因此可以最大程度上的匹配我們的需求,避免免疫排斥等。這些都是我們未來可以期待的。不過,我們必須說明一下,很大程度上,我們的人體是十分精妙的,原生器官往往要優于外來器官。
器官移植,多少對身體是有影響的,就包括腎切割或者移植,除了本身的免疫排斥,還會有一個功能發揮的問題。不過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進行器官移植,因為這些器官損傷影響了人們的生存。所以,這是一個取舍。
標簽: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陳許用一批油畫作品,記錄下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風貌(引題)“我是建設者,也是藝術家”(主題)工人
2023-05-20 07:39
【作品廣議】原標題:超乎想象的煎熬肖承森更睡不著了 于昌偉服務于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是新時代中國漫畫
2023-05-20 07:56
原標題:首個縣級國家一級綜合性博物館運營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劉靜)明代趙秉忠的“狀元卷”、
2023-05-20 07:50
原標題:來這座博物館,看中國錢幣史|探館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王羨茹曹玥中國錢幣博物館成立于1992年,它是
2023-05-20 05:47
原標題:開心果左一:風景如畫左二:向往左三:前車之鑒右一:條件反射北京 趙春青
2023-05-20 05:34
原標題:黃河岸邊“一日游”:登鸛雀樓、觀大鐵牛、游普救寺中新網運城5月19日電?作者楊佩佩“白日依山盡
2023-05-20 05:56
原標題:工人的畫(第1744期)尋 吉林 孫德民雙面人 河南 巫德華身價 黑龍江 王真猶抱琵琶半遮面 吉
2023-05-20 05:47
原標題:【尋味中華|文博】從海昏侯墓一窺西漢“食”尚編者按:?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國際博物
2023-05-19 20:32
原標題:《漫長的季節》:開創生活懸疑的創新表達,傳遞視聽語言的溫度與質感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蘇墨近日
2023-05-19 20:35
原標題:《哆啦A夢:大雄與天空的理想鄉》六一冒險起航羊城晚報記者邵梓恒將于6月1日上映的《哆啦A夢》系列
2023-05-19 20:51
原標題:全新修復版《天空之城》六一上映羊城晚報記者邵梓恒吉卜力工作室開山之作,由宮崎駿執導的經典動畫
2023-05-19 16:48
原標題:開掛不如接地氣《平凡之路》戳中打工人羊城晚報記者龔衛鋒這是一部“不一樣”的職場劇!辦公室茶水
2023-05-19 15:35
原標題:郭麒麟:飾演“小人物”是我的舒適區羊城晚報記者龔衛鋒從《慶余年》中的范思轍,到《贅婿》中的寧
2023-05-19 15:38
原標題:國家文物局:全國博物館總數達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5月18日,國家文物局正式發布中國博物館發展數據
2023-05-19 15:34
原標題:《消失的丙察察》記錄進藏公路的蛻變羊城晚報記者李麗5月17日下午,電影《消失的丙察察》亮相由廣
2023-05-19 15:33
原標題:中醫故事也能拍得青春活潑(主題)熱播劇《后浪》導演希望觀劇同時學點養生(副題)北京晚報記者邱
2023-05-19 15:50
原標題:山東:搭建博物館與公眾溝通的平臺光明日報記者趙秋麗馮帆【國際博物館日專題報道】本報訊(記者趙
2023-05-19 14:47
原標題:運城博物館中的中華文明光明日報記者李建斌【國際博物館日專題報道】從4500萬年前的“世紀曙猿”化
2023-05-19 14:36
原標題:聚焦高分劇《漫長的季節》專家:走出類型局限中新社北京5月19日電(記者高凱)作為近五年來豆瓣平臺
2023-05-19 14:49
原標題:游戲跨界,加速傳統文化煥新作者:韓小喬寒暑相推,千年轉瞬。近日,首個運用游戲科技打造的新一代
2023-05-19 14:37
原標題:作家莫言為書法“拋磚引玉”愿更多年輕人“重拾”毛筆中新網上海5月19日電?作者王笈陳靜著名作家
2023-05-19 14:39
原標題:福建上杭首次發現恐龍蛋化石5月19日,記者從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自然資源局獲悉,福建省地質調查研
2023-05-19 13:42
原標題:各地博物館創新形式,融入大眾——(引題)走出有限空間?創造無限可能(國際博物館日特別報道)(
2023-05-19 13:48
原標題:琵琶名家趙聰明晚登天津大劇院舞臺(引題)“最美時光”里演繹東方神韻(主題)今晚報訊(記者高麗
2023-05-19 13:33
原標題:18載堅守非遺夢昆曲木偶新傳承孫菁(右)和施錦芳在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一處公園內排練(4月18日攝
2023-05-19 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