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當前聚焦:運城博物館中的中華文明

時間:2023-05-19 14:36:0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運城博物館中的中華文明

光明日報記者 李建斌

【國際博物館日專題報道】


(資料圖片)

從4500萬年前的“世紀曙猿”化石,到“舜歌南風”“嫘祖養蠶”“禹鑿龍門”等遠古傳說,再到華夏先民4600多年對鹽湖的開采利用史……來一趟運城博物館,仿佛開啟了一次感受人類起源和中華文明早期歷史之旅。

“在運城,抓一把泥土都能攥出文明的乳汁!”這句讓每一個運城人引以為傲的話,彰顯了運城在人類起源和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

運城古稱“河東”,如果把黃河比作母親,運城就在母親的臂彎里。相傳,軒轅黃帝在此掃地為壇,堯、舜、禹曾在此建都興業,因此這里也被稱為“最早的中國”。在這片文化厚重的土地上,有4500萬年前人類最早起源的“世紀曙猿”化石,有240萬年前人類最早發明用火的西侯度遺址,有中國近代考古學開端的西陰遺址發掘。運城目前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2處,居全國地級市之首,被譽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主題公園”。

絳縣倗國墓出土的荒帷、萬榮縣唐代薛儆墓中的石槨、芮城縣東莊仰韶時期的彩陶盆、絳縣西吳壁冶銅遺址的鼓風嘴……運城博物館現有藏品35000多件,其中珍貴文物675件(套)。

此前,世界上最早的高等靈長類動物化石發現于北非,距今約3500萬年。“世紀曙猿”化石的發現把高等靈長類動物的起源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打破了人類起源于非洲的說法。通過放大鏡,可以看到下頜骨及門牙、犬齒和臼齒,犬齒相對較大,下頜角較圓,下巴前緣呈直立狀,已具有高等靈長類動物的許多特征。

夏縣西陰遺址是1926年中國人第一次獨立主持的田野考古發掘,最大成果是發現了有人工切割痕跡的半個蠶繭。近些年,考古工作者又在遺址周邊發掘出距今6000多年的5枚石雕蠶蛹,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蠶蛹形象。這說明早在6000多年前,河東先民已經掌握了養蠶、繅絲技術,這為研究中國絲綢起源與傳播提供了重要線索,也與黃帝元妃——嫘祖教民養蠶于夏縣的古老傳說相吻合。

“這個字讀‘盬’gǔ,《說文解字》里講‘盬,河東鹽池也’。”在“盬鹽春秋”河東池鹽文化的專題展區,參觀者可通過視頻了解到鹽湖的形成過程。“這張圖展示的是墾畦澆曬法,又稱五步產鹽法。這一產鹽工藝孕育于春秋戰國時期,終成于隋末唐初,是先民在長期勞作過程中創造的智慧結晶,是中國乃至世界鹽業生產史的重大技術貢獻,比歐洲曬鹽法早了近1000年,202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介紹,運城鹽湖4600多年的開采歷史清晰地呈現在眼前。

近年來,運城市不斷加大“退鹽還湖”“還湖于民”生態修復力度。展板上幾幅新中國成立后和20世紀80年代鹽化工業生產老照片同如今的七彩鹽湖照片形成了強烈反差,鹽湖從礦區、工業區變成了生態保護區、旅游打卡地。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