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運城博物館中的中華文明
光明日報記者 李建斌
【國際博物館日專題報道】
(資料圖片)
從4500萬年前的“世紀曙猿”化石,到“舜歌南風”“嫘祖養蠶”“禹鑿龍門”等遠古傳說,再到華夏先民4600多年對鹽湖的開采利用史……來一趟運城博物館,仿佛開啟了一次感受人類起源和中華文明早期歷史之旅。
“在運城,抓一把泥土都能攥出文明的乳汁!”這句讓每一個運城人引以為傲的話,彰顯了運城在人類起源和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
運城古稱“河東”,如果把黃河比作母親,運城就在母親的臂彎里。相傳,軒轅黃帝在此掃地為壇,堯、舜、禹曾在此建都興業,因此這里也被稱為“最早的中國”。在這片文化厚重的土地上,有4500萬年前人類最早起源的“世紀曙猿”化石,有240萬年前人類最早發明用火的西侯度遺址,有中國近代考古學開端的西陰遺址發掘。運城目前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2處,居全國地級市之首,被譽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主題公園”。
絳縣倗國墓出土的荒帷、萬榮縣唐代薛儆墓中的石槨、芮城縣東莊仰韶時期的彩陶盆、絳縣西吳壁冶銅遺址的鼓風嘴……運城博物館現有藏品35000多件,其中珍貴文物675件(套)。
此前,世界上最早的高等靈長類動物化石發現于北非,距今約3500萬年。“世紀曙猿”化石的發現把高等靈長類動物的起源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打破了人類起源于非洲的說法。通過放大鏡,可以看到下頜骨及門牙、犬齒和臼齒,犬齒相對較大,下頜角較圓,下巴前緣呈直立狀,已具有高等靈長類動物的許多特征。
夏縣西陰遺址是1926年中國人第一次獨立主持的田野考古發掘,最大成果是發現了有人工切割痕跡的半個蠶繭。近些年,考古工作者又在遺址周邊發掘出距今6000多年的5枚石雕蠶蛹,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蠶蛹形象。這說明早在6000多年前,河東先民已經掌握了養蠶、繅絲技術,這為研究中國絲綢起源與傳播提供了重要線索,也與黃帝元妃——嫘祖教民養蠶于夏縣的古老傳說相吻合。
“這個字讀‘盬’gǔ,《說文解字》里講‘盬,河東鹽池也’。”在“盬鹽春秋”河東池鹽文化的專題展區,參觀者可通過視頻了解到鹽湖的形成過程。“這張圖展示的是墾畦澆曬法,又稱五步產鹽法。這一產鹽工藝孕育于春秋戰國時期,終成于隋末唐初,是先民在長期勞作過程中創造的智慧結晶,是中國乃至世界鹽業生產史的重大技術貢獻,比歐洲曬鹽法早了近1000年,202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介紹,運城鹽湖4600多年的開采歷史清晰地呈現在眼前。
近年來,運城市不斷加大“退鹽還湖”“還湖于民”生態修復力度。展板上幾幅新中國成立后和20世紀80年代鹽化工業生產老照片同如今的七彩鹽湖照片形成了強烈反差,鹽湖從礦區、工業區變成了生態保護區、旅游打卡地。
標簽:
上一篇:世界熱議:聚焦高分劇《漫長的季節》 專家:走出類型局限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運城博物館中的中華文明光明日報記者李建斌【國際博物館日專題報道】從4500萬年前的“世紀曙猿”化
2023-05-19 14:36
原標題:聚焦高分劇《漫長的季節》專家:走出類型局限中新社北京5月19日電(記者高凱)作為近五年來豆瓣平臺
2023-05-19 14:49
原標題:游戲跨界,加速傳統文化煥新作者:韓小喬寒暑相推,千年轉瞬。近日,首個運用游戲科技打造的新一代
2023-05-19 14:37
原標題:作家莫言為書法“拋磚引玉”愿更多年輕人“重拾”毛筆中新網上海5月19日電?作者王笈陳靜著名作家
2023-05-19 14:39
原標題:福建上杭首次發現恐龍蛋化石5月19日,記者從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自然資源局獲悉,福建省地質調查研
2023-05-19 13:42
原標題:各地博物館創新形式,融入大眾——(引題)走出有限空間?創造無限可能(國際博物館日特別報道)(
2023-05-19 13:48
原標題:琵琶名家趙聰明晚登天津大劇院舞臺(引題)“最美時光”里演繹東方神韻(主題)今晚報訊(記者高麗
2023-05-19 13:33
原標題:18載堅守非遺夢昆曲木偶新傳承孫菁(右)和施錦芳在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一處公園內排練(4月18日攝
2023-05-19 11:35
原標題:換個視角拍懸疑破案劇《漫長的季節》導演辛爽希望激發觀眾的思考昨天,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主辦的
2023-05-19 11:44
原標題:探中國南海博物館觀海上絲路文化5月18日,觀眾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觀看“詩畫彩瓷——唐代海
2023-05-19 11:35
原標題:一本大國建造旅行手賬,帶你開啟博物館奇妙游!文博寶藏承載著數千年歷史,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
2023-05-19 10:42
原標題:新疆唐王城遺址考古首次展出一批珍貴出土文物位于新疆圖木舒克市的唐王城遺址從去年6月開始發掘。1
2023-05-19 10:39
原標題:克拉瑪依紅色記憶展覽館入選新疆第二批“自治區特色博物館”名單5月18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
2023-05-19 10:49
原標題:宣南文化博物館重新開放本報訊(記者張驁通訊員李碩)經過三年多的文物修繕和展陳提升,宣南文化博
2023-05-19 09:49
原標題:江西景德鎮:數字“魔力”讓博物館更美好新華社南昌5月18日電(記者周密、崔璐)晚上8點,景德鎮御
2023-05-19 08:55
原標題:嘉峪關:跨越1700多年的烤肉文化在嘉峪關魏晉墓六號墓的畫像磚上,繪有男主人宴請賓客的畫面,內容
2023-05-19 08:38
原標題:故宮數字文物庫又添2萬件文物北京日報訊(記者劉冕)趁著國際博物館日,故宮“數字文物庫”添了2萬
2023-05-19 08:37
原標題:無障礙·共美好——故宮博物院舉辦手語服務發布會2023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可持續性與
2023-05-19 06:50
原標題:故宮助殘服務“上新”:推出手語導覽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手語研究會聯合推
2023-05-19 06:42
原標題:新華全媒+丨品味博物館里的文創美食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甘肅省博物館圍繞“博物館、可持續性與
2023-05-18 22:32
原標題:藏在校園里的博物館:成為一本“教科書”中新網貴陽5月18日電?作者周燕玲在貴陽職業技術學院,有
2023-05-18 21:44
原標題:西藏日喀則博物館開館館藏3200余件文物中新網拉薩5月18日電(記者趙朗)18日正值“518國際博物館日
2023-05-18 21:37
原標題:新華全媒+丨一圖看盡“海絲”精品文物展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于5月17日至19
2023-05-18 21:51
原標題:古今輝映多元包容文化擦亮西安城市“底色”中新網西安5月18日電(楊英琦)大唐不夜城、青龍寺、地
2023-05-18 20:55
原標題:故宮“數字文物庫”文物總數已超10萬件新華社北京5月18日電(記者楊湛菲)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
2023-05-18 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