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專家:王琳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傷科副主任醫師
自微信推出步數排行榜開始,刷步數打榜就成了不少人的日常,并且伴隨著參與這項活動的人越來越多,刷步數已經開始成為一種現象級活動。
無數人為了在排行榜上顯眼的名次里爭得一席之地,哪怕天氣不好也要在客廳里來回兜圈,步數動輒就兩三萬,可謂是卷得不亦樂乎。
來源丨hippopx
自知無法與這些“卷王”抗衡的一般人,也會讓自己的步數盡量達到“一萬步”這個及格線,畢竟現在大家不都說“每天走一萬步能讓身體更健康”嘛。但是,這種說法的背后有嚴謹的科學依據為它站臺嗎?這條標準能夠適用于不同體質和年齡段的人嗎?
關于“每天一萬步”這個說法,今天咱們就來一起研究研究。
每天一萬步這個說法是怎么來的?
關于每天一萬步能有效鍛煉身體的說法,目前并沒有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公開進行過宣傳。
但此前網絡上有不少所謂養生媒體曾大力宣傳過每天走一萬步的好處,說這樣能夠鍛煉身體、減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等,但關于這種說法的背后的可靠的科學依據卻沒有一家媒體能夠提供,它僅憑“聽上去挺有道理”這一點就在大眾當中快速傳播。
同時,在諸如微信的等平臺的步數排行榜上,當你的步數突破一萬,系統會自動將你的步數進行標紅,這也在不知不覺中加深了人們對一萬步的執念,漸漸讓越來越多人對這種說法深信不疑。
來源丨小編微信截圖
實際上,每天一萬步的說法最早來源于日本的一款計步器的營銷策略。
1964年,日本正在籌備東京奧運會,在民眾當中迎來了一波運動熱潮。如果在這時出售一些能夠滿足民眾運動熱情的運動器具毫無疑問能大賺一筆。
因此,一款名為“萬步計”的計步器應運而生,這款計步器小巧便攜,使用方便,且它的使用場景——走路,也是無數人的日常,因此其迅速走紅,成為了日本當時首屈一指的“網紅產品”。
計步器 來源丨1mmed.com
為了推銷產品而產生的“每天一萬步”的廣告詞,也隨之成為購買了這款計步器的人的目標,并讓他們成功相信每天一萬步能夠有益身心。
每天一萬步,有沒有好處?
哈佛大學流行病學教授李依敏(I Min Lee)針對每天一萬步與身體健康的相關性說法進行了一次觀察性研究,她召集了約18000名平均年齡為72歲的美國老年婦女志愿者,給她們佩戴上記錄運動步數的設備,進行了為時四年的記錄與觀察。設備最終回收了約16000名志愿者的步行數據,以及研究員隨訪過程中收集的其他信息。
來源丨Association of Step Volume and Intensity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in Older Women
上圖是研究員根據這些研究數據繪制出的步數與死亡率之間的相關關系曲線,從圖中我們可以大致了解這些老人每天行走的步數和死亡率之間的相關關系。
每天步行不超過3000步的老人死亡率明顯高于每天行走4500步的人,在4500步之后,增加每天行走的步數還能進一步降低死亡率,而當每天行走的步數超過7500步后,死亡率開始趨向穩定,即便增加每天行走的步數,死亡率也不會進一步降低了。
這項研究表明,每天行走的步數和身體健康之間確實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不過至少對于老年人來說,要保證身體健康并不需要達到每天一萬步這個“及格線”,同時老年人身體相對孱弱,每天一萬步對他們來說是個十分困難的目標,咬牙走完這一萬步很有可能會導致膝關節損傷。
來源丨hippopx
總的來說,每天一萬步更能保證身體健康的說法目前并沒有可靠的數據和理論為其站臺,這個說法本身只是一種營銷策略。
并且走路本身能給普通年輕人身體帶來的幫助并不大,這項運動的強度不夠,對多數人而言并不能達到他們想要的效果。
如果你的目的是鍛煉身體或者減肥,那么相比之下,游泳或者騎行是更為合適的選擇。
來源丨pixabay
隨著我們日常生活的種種,如每天攝入的卡路里、喝的水、睡眠的時間開始被量化,無數基于這些數據產生的平均值,無數的標準開始被越來越多人追求,讓一些難以達到標準水平的人變得越來越焦慮。
但實際上這些標準多數并沒有經過嚴謹的科學論證,很可能只是簡單的數據總結或者“一拍腦袋”,并不具備追求的意義。要想讓自己過得健康快樂,最好的辦法還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量力而行。
標簽:
上一篇:睡夠8小時≠擁有好睡眠!我們一直都被騙了!真相是…… 即時焦點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一幅技術變革的千年全景圖郭曄旻“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早已深入人心。有關人類技術史領域的讀物,也早已不鮮見了。譬如,大
2023-04-01 11:54
原標題:話劇《幕下的人》致敬鄉村放映員新華日報訊(記者陳潔)3月30日晚,由南京呼吸劇社創演的話劇《幕下的人》在南京藝術學院黑匣子劇場上
2023-04-01 11:48
原標題:解開一千八百年前鑄鐵成鋼之謎(考古進行時)莫林恒官田遺址的發掘,不僅解決了漢晉時期武陵山區鐵工業技術、作坊布局、產品類型等具
2023-04-01 09:38
原標題:《龍馬精神》首映禮成龍回憶武師生涯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3月31日,由楊子編劇、執導的電影《龍馬精神》在北京舉辦全球首映禮。《龍馬精
2023-04-01 09:38
原標題:短視頻里的“詩畫江南、活力浙江”【網聚世界中國風情】近日,由浙江省委宣傳部指導,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美麗
2023-04-01 09:53
原標題:我國漆藝傳承興盛的秘訣(匠心獨運)余聞榮漆樹是植物,其樹液,就是我們傳統上所說的漆,或曰生漆,經加工提煉,即為熟漆,又稱“大
2023-04-01 09:54
原標題:黃土氣息撲面而來史詩風格蕩氣回腸(引題)?陜西人藝版《白鹿原》原汁原味(主題)天津日報訊(記者翟志鵬攝影姚文生)根據著名作家
2023-04-01 09:55
原標題:西藏版《特殊作業》:一部“綻放”在雪域高原的兒童劇記者:劉文博、黃耀漫一段歡快活潑的歌舞拉開了西藏版兒童劇《特殊作業》的帷幕
2023-04-01 08:51
原標題:熱搜第一!引眾怒,網紅道歉澎湃特約評論員任然3月30日, 為什么癌癥一發現就是晚期 突然沖上微博熱搜第一,引發眾多網友討論。但真相
2023-04-01 08:39
原標題:《文心雕龍》何以成經典文學作品作者吳中勝從《文心雕龍》的歷代研究來看,人們通常是把它視為文章學理論著作,而不是視其為文章作品
2023-04-01 08:48
原標題:《忠犬八公》昨上映馮小剛演得沒壓力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電影《忠犬八公》于3月31日上映,這是馮小剛繼《老炮》之后再次出演男主角
2023-04-01 08:49
原標題:張國榮離世二十年,為何還有那么多人懷念他?中新網北京4月1日電(記者上官云)“人生路,美夢似路長,路里風霜,風霜撲面干。”這是《
2023-04-01 08:38
原標題:《歸路》今日大結局井柏然譚松韻十年愛情終圓滿由原作者墨寶非寶擔任編劇,井柏然、譚松韻(排名不分先后以姓氏首字母排序)領銜主演
2023-03-31 15:38
原標題:陜西人藝“茅獎三部曲”之一今明在津連演兩場(引題)?話劇《白鹿原》忠實紀念忠實(主題)今晚報訊(記者高麗)今晚,陜西人藝“茅
2023-03-31 15:48
原標題:第25屆佐臨話劇藝術獎揭曉新民晚報訊(記者吳翔)第25屆佐臨話劇藝術獎頒獎典禮日前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舉辦,陳山、錢芳、符沖、丁美
2023-03-31 15:42
原標題:匯聚趙孟頫、文徵明、唐寅等名家作品(引題)?北京畫院美術館奉上園林書畫大展(主題)北京日報記者王廣燕春光明媚的時節,不少市民
2023-03-31 14:47
原標題:何止八怪:“揚州八怪”的前傳與后史王建南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跨年大展“何止八怪——揚州繪畫三百年”于3月底收官。展覽從全國五家重
2023-03-31 14:49
原標題:杭州人筆下的“趣西湖”安置肉身的可親山水林潔“西湖雨奇·晴好”王志良山水畫展近日在西泠印社美術館舉行。展覽題名顯然來自家喻戶
2023-03-31 14:33
原標題:讓經典獲得正本清源式的回歸與重塑◎郭小男《牡丹亭》是一部經幾百年數代人反復錘煉演繹的藝術作品。以昆曲為代表的中國戲曲劇種,對
2023-03-31 11:55
原標題:78歲香港歌手再“出道”(引題)?直播間成為港樂復興新舞臺(主題)文匯報記者衛中“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二十世紀80年代膾炙
2023-03-31 11:45
原標題:時過百年,復刻一出《霸王別姬》曹菲璐近日,央視戲曲頻道打造的戲曲節目《遇見當年》正式上線。節目用微電影的方式,將時鐘撥回1930
2023-03-31 11:39
原標題:相聲劇,是相聲還是劇?修雨薇“北京的魂兒,北京的范兒,北京的味兒,北京的孩兒。”大逗相聲的作品《同行的你》日前上演,引發對相
2023-03-31 11:45
原標題:去年上海網絡游戲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280億元,電競產業總產值269億元(引題)?爆款頻出,讓鮮活的中國故事奔赴世界舞臺(主題)文匯報
2023-03-31 11:43
原標題:全本牡丹亭得意處豈止愛情張之薇自2001年昆曲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之后,《牡丹亭》一劇幾
2023-03-31 10:33
原標題:張學友:人到60,不會退休中新網澳門3月31日電(記者張曦)在看自己出道以來的9次演唱會片段時,張學友輕輕擦拭眼角的淚,連連感嘆說:
2023-03-31 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