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有網友在問:人類在制造工具和人工取火之后,為什么還沒能掌握農業生產技術? 也就是說,人類制造工具的歷史約250萬年,人工取火的歷史約2-3萬年,而農業定居歷史卻只有1萬多年,這到底是是什么原因,為什么中間差了這么久?
之所以會隔著這么久,是因為這中間有個質變節點:新仙女木事件。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
(資料圖)
01,新仙女木事件
這是一個在做進化尤其是分子人類學的人眼里非常標志性的事件——大概一萬年前左右,地球發生了一次突然的氣溫變化,叫新仙女木事件。之所以叫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impact hypothesis),是用一種叫仙女木的草本植物來命名,這種植物是在歐洲的沉積中發現。
換句話,那個時候,這種植物的布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這次事件的特征就是全球范圍的氣候變化,在這之前,地球是溫暖宜人,甚至南北極都融化了相當大的面積,然而在短短幾十年內,地球溫度迅速冷卻了七八度,然而這種冰凍持續了近1000年。
而這一場迅速的變化,引發的結果就是,在之前吃著火鍋唱著歌到處采集狩獵的古人類,一下子面臨了饑荒的風險。
02,農業的馴化
窮則思變,于是他們開始尋找那些可以提供更加穩定的收入來源的內容,于是就出現了對農業的馴化。
你甚至能夠從很多傳說神話中尋找到很多有意思的痕跡。比如,神農嘗百草,這個已經成為了經典故事,而這個故事的背后,就是當年人類尋找可以耕作、食用的植物,也就農作物的背后。
至于嫘祖養蠶之類的,也是類似的行為。
而擴大到全球層面上,主要是小麥和水稻。在西亞,當地人開始了馴化小麥,而在東亞,大概今天的長江下游位置,中國開始馴化水稻。
而這一切時間,最大的貢獻就是導致了農業的到來,農業時代,人們不再大規模遷徙,開始在一個固定的地方生息繁衍,最后就在這個地方出現了村莊,城鎮,以及各種更加頻繁的商業,最終結果就是:文明。
03,文明的誕生
說到文明,你無論如何吹噓,都不會超過1萬年,1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橫亙了長達300萬年,可以說從人類最早走出非洲(那一波人包括尼安德特人,中國的北京人等都屬于這一波),智人雖然很牛逼,但是也沒有看出他們在舊石器時代有多么優越的突破(相比之下)。
當真的面臨絕對的危機的時候,智人的優越性開始展現,他們短時間內馴化了農業。有了農業,人類就不得不停留下來,開始開墾天地,只能定居,于是就出現了聚落,而不是狩獵采集生活。當然,你也可以理解我們人類史上早期文明,基本上是沿著河流的,因為河流能提供基本的水源,以及沖刷形成的土壤。
有了農業,人類開始更好的為自己的聚落建設發揮相應的努力,而農業的出現,也進一步對社會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誕生了更多的社會形式,最后出現了文明。
我們今天看到的,使用的那些內容,文字,法律,政府,歷法,都是文明時代的產物,而在舊石器時代,這東西可是沒有的。
這次新仙女木事件的突然爆發,放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非常短暫的一瞬間,但是這次突發的事情,卻引發了人類文明的出現,可以稱作是蝴蝶效應。
04,關于新仙女木事件的猜測
新仙女木事件,也有另一個名字叫克洛維斯彗星事件,克洛維斯彗星的撞擊是引發這次事故的重要猜測之一。
比如其中一個撞擊點應該是在今天的敘利亞地區,這里有個“AbuHureyra”的考古遺跡,目前已經被阿薩德湖淹沒(據說格陵蘭島也有撞擊點)。
在這個地方,發現了大量熔融玻璃,而這個要求2200℃以上才能,在一萬多年前,人類是無法實現這個溫度的。所以猜測這里是發生了一次極其劇烈、高速、高能碰撞,也就是彗星撞地球。
根據目前估測,事件發生在大約在12850年前,而那顆彗星(也有可能是小行星)直徑可能超過4公里,并且不斷分解,彗星的碎片撞擊了北美、南美、歐洲和西亞,與新仙女木冷卻事件的開始同時發生。
這個事件的影響極大,造成了包括猛犸象、劍齒虎和美洲馬等的滅絕;還導致了北美克洛維斯文化的消失。
當然,這里面還是要指出,就是目前對于新仙女木事件的研究還有很多,比如為什么猛犸象滅絕了,北極熊卻沒滅絕?
比如"Black mats"假說,還有就是新仙女木事件引發的地球氣候變化到底是怎么實現的?
順便,其實竺可楨的經典作品《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也能看出來,在萬年那個時候,有一波很低的時候。
最后,必須指出,馴化農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人類長期的采集狩獵中,其實古人類已經積累了一定農業知識,比如四季變化,他們一定是知道的,比如哪些農作物好吃,他們也是有經驗的,這種知識,那些與世隔絕的亞馬遜原始人也很有經驗。
甚至,可能在這期間,人類還進行過相應的嘗試種植,以及囤積食物來越冬。
但是沒有像1萬年之后人類大規模開始農業那樣子成體系。我們也不需要過度神秘化這些內容。也沒必要認為萬年以前的古人類是純粹的野人,畢竟,那個年代,它們都已經學會了繪畫,在巖壁上留下自己的痕跡了。
標簽:
上一篇:囤藥一時爽,一直囤藥就會……-最新資訊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企業、社區、學校、農村,青島市城陽區處處可讀書(引題)挖掘全民閱讀“城陽樣本”(主題)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張嬙通訊員林子涵閱
2023-03-09 08:37
原標題:一首宋詩中發現的武則天密碼對于武則天故里的研究上,至今仍有一些問題撲朔迷離、模糊不清。比如,根據兩唐書的記載,武則天是并州文
2023-03-09 08:38
原標題:新疆“十二木卡姆的故鄉”女舞蹈演員:舞蹈可展示漂亮的新疆中新社新疆莎車3月8日電中新社記者孫亭文3月8日是“三八”國際婦女節。上
2023-03-09 08:33
原標題:曾在桂林度過三年中學時光,期待為廣西寫個故事(引題)?馬伯庸來邕舉辦讀者見面會(主題)廣西日報記者蔣林“廣西對我而言,就是回
2023-03-09 08:51
原標題:北京人藝經典接力《天下第一樓》再品五味人生中新網北京3月8日電(記者高凱)今年北京人藝以經典開年,連續上演幾部大戲之后,又一京味
2023-03-09 08:48
原標題:食筍勿踟躕南風吹作竹春天,正是吃筍的好時候。中國人吃筍歷史很長,《詩經》中就有“其蔌維何,維筍及蒲”之句,說的是以嫩筍嫩蒲下
2023-03-09 07:42
【高談闊論】原標題:愿春風十里的赴約人,都愛書陳俊宇百米長隊,人潮匯集,這是久違的場面。闊別兩年、延期三次,今年的北京圖書訂貨會回歸
2023-03-09 07:48
原標題:塞澤爾與馬提尼克島飛機靠近馬提尼克島那一刻,我想起熟悉的感悟:按文學作品尋找現實往往是要失望的。小泉八云在游記《在法屬西印度
2023-03-09 05:52
原標題:河南安陽發現距今約7800年裴李崗時期遺址中新社鄭州3月8日電(闞力)記者8日從2022河南考古新發現論壇獲悉,河南安陽八里莊新發現并確
2023-03-09 05:44
原標題:第二屆《中國作家》陽翰笙劇本獎揭曉這些作品獲獎中新網北京3月7日電(記者上官云)記者從主辦方獲悉,近日,第二屆《中國作家》陽翰
2023-03-09 05:34
原標題:畢加索辭世50周年|博物館如何直面他的“問題”澎湃新聞記者黃松編譯今年是藝術家畢加索辭世50周年,他的名字頻繁地被提起。作為“畢
2023-03-08 15:38
原標題:當考古遇上AI會如何?(主題)三星堆探索人機協同智能文物修復(副題)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李雨心?文物的保護、修復牽動人心,大
2023-03-08 14:42
原標題:《雷霆沙贊!眾神之怒》發布新預告沙贊家族對戰復仇女神羊城晚報記者聶青DC超級英雄電影《雷霆沙贊!眾神之怒》將于3月17日上映。影片
2023-03-08 14:46
原標題:大鵬新片《保你平安》首映(引題)馬麗希望續集拍愛情故事(主題)羊城晚報記者王莉劉克洪“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這正是大鵬執
2023-03-08 14:38
原標題:感受千古大文豪的氣韻(引題)“蘇軾主題文物特展”延至3月26日(主題)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李雨心極為罕見的蘇軾傳世畫作《瀟湘
2023-03-08 14:36
原標題:民族團結的頌歌(主題)——舞劇《五星出東方》觀后(副題)近日,舞劇《五星出東方》在分別斬獲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2023-03-08 13:51
原標題:收錄文學作者6000余人《中國現代文學作者筆名大辭典》出版中新網天津3月7日電(孫玲玲張彤)近期,南開大學出版社的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2023-03-08 13:53
原標題:劉若英、蘇慧倫、丁當、白安今晚一同開唱(引題)這場閨蜜音樂聚會唱出四段不同人生(主題)羊城晚報記者胡廣欣3月8日三八婦女節當天2
2023-03-08 13:45
原標題:仿佛走入秦隴山川雪后的景象(引題)宋代范寬《雪景寒林圖》被立體“復活”(主題)置身占地60平方米、三面幕墻環繞的“一畫一世界”
2023-03-08 13:36
中工網訊在“三八”國際婦女節到來之際,為進一步提升職工藝術修養,2023年3月6日,全總文工團舉辦了一場以“流光溢彩讓琴聲在節日里放飛”為
2023-03-08 13:41
原標題:數據上占比遙遙領先,同時又是“觀影的決策者”(引題)女性觀眾成電影市場主流(主題)今晚報記者丁曉晨幾年前,人們還在探討何謂“
2023-03-08 11:38
原標題:(兩會聲音)“90后”苗妹楊昌芹:“竹”夢鄉村讓傳統文化“老樹開新花”中新網北京3月7日電(記者張偉)2023年全國兩會貴州代表團云
2023-03-08 11:43
原標題:滬語訓練營九年帶動逾五萬孩生動實踐(引題)滬劇接力棒接住了(主題)新民晚報記者趙玥在文藝復興風格的花園建筑里感受滬劇文化是什
2023-03-08 11:50
原標題:觀劍說春秋(主題)——《觀劍圖》的典故出處及藝術手法(副題)這幅《觀劍圖》,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被名之為“觀刀圖”。因為它是任
2023-03-08 11:52
原標題:一張“小紙條”揭開“千古之謎”(主題)——我國第一代女考古學家游壽與嘎仙洞遺址的發現(副題)嘎仙洞,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
2023-03-08 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