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備受矚目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等科技關鍵詞。
整理/新媒體編輯 段大衛
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
(相關資料圖)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科技創新成果豐碩。構建新型舉國體制,組建國家實驗室,分批推進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一些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大飛機制造、人工智能等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從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創新支撐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關鍵詞: 載人航天
▲ 中國空間站三艙三船構型示意圖(圖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時間回到2021年4月,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它標志著我國空間站建造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當年6月17日,搭載著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并與天和核心艙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3名航天員先后進入天和核心艙,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2021年10月16日至2022年4月16日,搭載著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3名航天員的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并順利返回著陸,這次長達半年的出差,也創造了中國航天員連續在軌飛行時長新紀錄。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進駐天和核心艙。
2022年7月24日,中國空間站首個科學實驗艙問天實驗艙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7月25日,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順利進入問天實驗艙。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軌進入科學實驗艙。
2022年10月31日,當夢天實驗艙發射入軌,與在軌運行的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組合體交會對接后,中國空間站建成,完成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的最后一步。
載人航天的故事,將在宇宙中繼續熠熠生光。
關鍵詞:探月探火
嫦娥四號任務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首次實現了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繼通信;嫦娥五號任務實現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為人類取回了21世紀的第一批月球樣品;天問一號任務實現了我國首次火星環繞、著陸、巡視探測。基于我國探月探火任務所獲數據和樣本,國內外科學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關鍵詞:深海深地探測
2020年11月10日,“奮斗者”號成功坐底馬里亞納海溝,創下中國載人深潛10909米新紀錄。
“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的研制成功,標志著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從此,人類探索萬米深淵擁有了一個強大的新平臺。
我國已擁有“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奮斗者 ”號三臺深海載人潛水器,還有“海斗”“潛龍”“海燕”“海翼”和“海龍”號等系列無人潛水器,已經初步建立全海深潛水器譜系,并不斷實現了深海裝備技術發展的新突破和重大新跨越。
▲“蛟龍”號(圖源: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
人類對地球內部知之甚少。想對地球內部結構和物質成分進行探測,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打井!也就是向地球內部打一口科學鉆探井,讓人類看到地球內部數千米甚至上萬米。
2014年4月13日,由我國自主研發的萬米鉆機“地殼一號”在位于松遼盆地的松科二井現場實施開鉆作業;2018年6月2日,“地殼一號”以完鉆井深7018米的成績創下了亞洲國家大陸科學鉆井的新紀錄,標志著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德國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實施萬米大陸鉆探計劃專用裝備和相關技術的國家。
“地殼一號”萬米鉆機獲得的巖心,為我國科學家建立地球演化檔案提供了難得的資料,也為大慶油田未來50年發展和我國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它還可以幫助探究距今1.4億年至6500萬年期間,即白堊紀時期重大地質事件、烴源巖的生成與古環境古氣候變化的奧秘。
關鍵詞:超級計算機
超級計算機是“國之重器”,是計算機界“皇冠上的明珠”,是科技創新的“發動機”,在航空航天、地理探測、大型飛行器設計、新型藥物篩選、巨型工程建設中均有廣泛應用,對于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支撐作用,是國家科技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我國已經形成了天河、曙光、神威等系列的超級計算機集群,目前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過去10年,我國超級計算進入自主創新輝煌發展的時期,天河系列超級計算機實現了從千萬億次到億億次,再到十億億次乃至更高速度的跨越,不斷攀登世界超算之巔。
(圖源:視覺中國)
天河系列超級計算機成功部署于國家超級計算天津、廣州、長沙中心,每天計算研發任務超過15000項,有效支撐重大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發展。
由天河超級計算機創新帶來的國產“飛騰”處理器、“麒麟”操作系統發展壯大,引育信創產業新動能,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筑根基。
關鍵詞:衛星導航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著眼于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建設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的國家重要時空基礎設施。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成以來,在全球范圍提供優質服務,兌現了大國承諾,同時也推動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持續保持穩定高速增長態勢,產業生態范圍進一步擴大,結構持續優化。2021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已達到4690億元人民幣。
關鍵詞:量子信息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模型(圖源:視覺中國)
量子信息主要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等。
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疊加態和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新型通信方式,基于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測量坍縮和不可克隆三大原理提供了無法被竊聽和計算破解的絕對安全性保證,可應用于保密通信領域。
量子計算是遵循量子力學規律進行高速數學和邏輯運算、存儲及處理信息的新型計算模式,具有遠超經典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可應用于天氣預報、藥物研制、交通調度、保密等場景。量子精密測量旨在利用量子資源和效應,實現超越經典方法的測量精度,是原子物理、物理光學、電子技術、控制技術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綜合技術。
2016年8月16日,我國發射了“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研制出量子計算機原型機“九章”,并在量子精密測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2022年7月27日,世界首顆量子微納衛星“濟南一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載“力箭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我國也將繼續大力發展量子信息科技,加強原始創新和技術應用,為產業轉型和經濟發展提供支撐。
關鍵詞:核電技術
▲華龍一號(圖源:視覺中國)
2023年初,華龍一號漳州核電1號機組、海南昌江核電3號機組穹頂先后成功吊裝,電影《流浪地球2》的熱映也將核能話題帶上了熱搜,“國家名片”“科幻照進現實”頻頻進入公眾視野。
截至2022年6月底,中國在運核電機組54臺,總裝機容量為5578萬千瓦,位列全球第三;在建及核準核電機組23臺,位列世界第一。我國核電累計發電量已超過3萬億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約25億噸。在世界核電運行者協會(WANO)公布的全球核電機組綜合指數排名中,中國名列前茅。
從“艱苦開荒”到“國之光榮”,中國核電的歷史可謂波瀾壯闊。按計劃,到2035年,我國大陸地區核電裝機有望達到2億千瓦以上,占到全國發電量的10%-15%。在全球碳約束的大背景下,核電正在成為全球實現碳減排和碳中和的重要手段,發展核電是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雙碳’目標實現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大飛機制造
提到大飛機,就必須提到C919。C919承載的,是中國人的大飛機夢。
▲國產C919大型客機(圖源:視覺中國)
2015年11月2日,國產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正式總裝下線。這不僅標志著C919首架機的機體大部段對接和機載系統安裝工作正式完成,已經達到可進行地面試驗的狀態,為下一步首飛奠定堅實的基礎,更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研制大型客機的國家。
相比于已經在天空中翱翔數十年的A320和B737,中國的C919是這個領域的新來者。C919的命名頗具深意,“C”是中國商飛英文縮寫“COMAC”的第一個字母,也代表“China”,也恰好與“空中客車(Airbus)”和“波音(Boeing)”的字頭構成順序排列。第一個“9”代表“長久”,后面的“19”則代表最大載客可達190座。C919承載著中國人的“大飛機”夢想,以及布局民航客機市場,實現研制成功、市場成功和商業成功的戰略重任。
關鍵詞:人工智能
(圖源:視覺中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完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歷史性超越。中國實現了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從“網絡大國”邁向“網絡強國”的歷史跨越。十年間,中國人工智能企業奮發向上,從“科技創新”到“專精特新”,從“專精特新”再到“單項冠軍”,為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提供了強大支撐。十年間,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厚積薄發,從“技術研發”到“成果轉化”,從“成果轉化”到“賦能應用”,為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原始創新和賦能發展譜寫了宏偉畫卷。
(參考來源:人民日報, 新華社,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日報,北京日報,澎湃新聞,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等)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
請發郵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違者必究
上一篇:信息:安徽省太和縣志愿者協會積極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歷史隨筆(引題)?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主題)在北宋,田欽祚是出了名的小人。《宋史》記載:“欽祚性陰狡,尤不喜儒士,好狎侮同列,
2023-03-06 11:50
原標題:話劇《水流下來》直面親情沖突北京日報訊(記者王潤)3月3日至5日,由顧雷編劇、導演,張巍和宇文秋實主演的話劇《水流下來》在鼓樓西
2023-03-06 11:36
原標題:《國文課:中國文脈十五講》:啜飲古圣賢釀就的甘露文 本刊特約撰稿鄭從彥文化是人類所獨有的,文化的發生與發展,必然依賴于人類的
2023-03-06 11:52
原標題:“去有風的地方”慢慢治愈:(引題)?一場迎著風的向心之旅(主題)文 本刊特約撰稿丁喬三月,云南大理,“有風小院”門口,慕名前來
2023-03-06 11:37
原標題:《香樟木詩叢》第一輯出版:展示當代漢語詩歌最新創作成果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陳俊宇近日,由詩歌評論家敬文東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3-03-06 11:46
原標題:澳門大賽車博物館將增設賽車手蠟像澳門特區政府旅游局5日發布消息稱,今年適逢第70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舉行,旅游局與香港杜莎夫人蠟
2023-03-06 10:39
原標題:北京人藝《天下第一樓》再開張(引題)?“要讓觀眾有期待,看了還想看”(主題)北京日報記者李俐“好一座危樓,誰是主人誰是客;只
2023-03-06 10:43
原標題:110件(套)夏商周時期的精美文物集中亮相江蘇無錫中新網無錫3月5日電(記者孫權)3月5日,“江河輝映——中原與江南青銅時代考古文物展
2023-03-06 10:43
原標題:故宮恢復志愿者定時定崗講解服務文 本報記者張恩杰3月5日,故宮博物院特別聯合首都師范大學“歷學篤行”志愿服務隊,組織故宮志愿者牽
2023-03-06 09:55
原標題:張凱麗委員: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藝術人才聚合平臺北京日報訊(記者武紅利)文化旅游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主導功能之一。全國政協委
2023-03-06 09:33
原標題:賽陀螺迎“三八”3月5日,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大化鎮仁良村,婦女參加陀螺比賽。當日,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大化鎮仁良村舉辦“三八”
2023-03-06 09:48
原標題:學非遺技藝迎“三八”國際婦女節3月4日,建筑工人在南寧市學習水拓畫技藝。3月4日,中建三局一公司廣西分公司在廣西南寧市舉辦“三八
2023-03-06 09:43
原標題:浙江文旅觀察:收藏的文物,為什么要捐給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約十萬件藏品,三分之一來自捐贈。這是記者采訪該館后最深刻的印象。日
2023-03-06 09:33
原標題:《茶經》:《典籍里的中國》在早春的茶香中品讀他愛茶一生、寫茶一生,傾盡畢生著成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茶的專門著作;他三歲淪為孤兒,
2023-03-06 08:48
原標題:《海灣之遇》8日上映(引題)?致敬勇敢前行的“她”(主題)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由高建國編劇并執導,黃璐、趙淑珍領銜主演,劉亦然、
2023-03-06 08:53
原標題:商務印書館“學生國學叢書新編”全編60種在京發布中新網北京3月5日電(記者應妮)商務印書館“涵芬樓國學系列講座”首講“養成文言文
2023-03-06 07:49
原標題:電影《劉三姐》扮演者黃婉秋病逝(主題)魏明倫悼念:劉三姐永遠留在人們心中(副題)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荀超綜合北京晚報著名表
2023-03-06 07:52
原標題:故宮博物院首部音樂兒童劇《甪端》在滬上演中新社上海3月4日電(王笈康玉湛李佳佳)在戲劇藝術、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創新碰撞下,以
2023-03-05 15:47
原標題:小丑決定穿上英雄的披風當“墓地平安哥”魏平安(大鵬飾)頂著一頭綠發,穿著橙紅西裝出現在大銀幕上時,我想起了菲尼克斯在電影《小
2023-03-05 14:36
原標題:湖南舉辦茶文化專題展讓非遺走進民眾日常生活中新網長沙3月4日電(鄧霞胡敏)3月4日,“茶和天下湘茶傳韻——茶文化專題展”在湖南省
2023-03-05 13:35
原標題:26年四度牽手?廣州與“梅花獎”情緣再續(主題)第3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終評今年5月將在廣州舉辦(副題)文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黃宙輝
2023-03-05 10:47
原標題:在《荒原》里跟大自然對戲,在接戲時挖掘角色的“種子”(引題)任素汐:不演才是最好的演(主題)羊城晚報記者李麗4天,120公里,地
2023-03-05 10:49
原標題:“劉三姐”成廣西經典文化符號:如今壯鄉成歌海,都是三姐傳下來中新網桂林3月4日電(趙琳露蔣豐慧)“三姐故鄉風情多,連情會友唱山
2023-03-05 10:51
原標題:“劉三姐”扮演者黃婉秋今晨去世,享年80歲!“我將到天外傳歌去了”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王金躍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獲悉,著名表演藝術
2023-03-04 15:35
原標題:宋史新作《千面宋人》用120封書信勾勒出一部宋人命運浮沉錄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陳俊宇通訊員李迪斐俗話說見字如面、見信如晤,那么,
2023-03-04 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