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去有風的地方”慢慢治愈:(引題)?
一場迎著風的向心之旅(主題)
(資料圖片)
文\本刊特約撰稿 丁喬
三月,云南大理,“有風小院”門口,慕名前來打卡的游客在石板路上排起了長隊。前不久,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以下簡稱《有風》)熱播,跟著電視劇沉浸式體驗了鄉村“慢生活”的觀眾,把電視劇取景地——云南大理、劍川等地當作旅行的目的地,蒼山洱海成為他們向往的“詩與遠方”。
一首悠然的田園牧歌
《有風》在2023年初的大熱是完全有道理的。這部“慢慢來”的劇作治愈了許多人。金色陽光下的大理,《有風》的小院,人們勤勞、淳樸地生活著、奮斗著,從平淡的日子中悟出質樸的道理,收獲純真的感情。它像一首悠然的田園牧歌,在經歷過生活湍急的亂流之后,時間突然拐向了一段平緩的河床。微風徐徐而來,陽光溫暖,河水輕柔。透出屏幕的那一份恬靜與安然,好像能撫慰靈魂。
劇作的故事雙線行進,并不復雜,甚至是刻意地規避了一些尖銳的矛盾沖突,把生活中那些生硬的困擾包裹在田園生活溫柔的懷抱當中。“大理”是個符號,純凈又松弛。從城市的喧囂和快節奏中逃離出來的人們,來這里尋找一處詩意的棲居。逃離是自愈的方式。但《有風》的感人之處卻在于,在自愈之后,它繼續講述了人們相互治愈的故事。
《有風》的故事線雖然是一群年輕人創業的故事,但全劇看下來,創業只是起到了推進情節的作用。它真正要表達的,是人們在雞零狗碎的生活中如何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又如何被同行者激勵的過程。無論是帶著疲憊和迷茫的許紅豆,還是用打坐逃避失敗的馬丘山,又或者是回歸故鄉的謝之遙,他們都是帶著傷痕出現,并試圖通過對曾經的生活做出一些改變的方式來“療傷”的人。他們共同經歷的事情與其說是創業,倒不如說是不同靈魂與世界觀之間的相互碰撞。每個人都曾經迷路,但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光芒。幸運的是,一路走來,他們的光芒照亮了彼此的迷失。
從“我究竟想過怎樣的生活”,轉變為“原來我們還可以這樣生活”——其實這才是劇作真正的主題。這是一次面對生活的向心之旅。無法自愈的迷茫,就讓我們相互治愈吧。
一次純凈的精神“返鄉”
將《有風》歸類為都市題材,聽上去似乎有些風馬牛不相及,但倘若我們考察人物的來路與歸途,則不難發現,“有風小院”與北上廣,多少有些一體同源的關系。在劇作中,“都市”作為背景板一樣存在著,而“鄉村”雖在聚光燈下,卻更像是一場旅行當中短暫的棲息之地。人們拖著都市帶給他們的傷痕,尋找一處可以落腳,卻不會扎根的處所。就像馬丘山那樣,他們在這里抖落滿身塵土,終究要重新出發,回到城市的戰場上廝殺。從這個層面上講,“有風小院”,只是一個“從前慢”的精神烏托邦。
事實上,《有風》總會讓我想起2021年大熱的《我在他鄉挺好的》,甚至是2016年的《歡樂頌》。同樣是講述年輕人的迷茫與奮斗,同樣是相互激勵之后的重新出發,《有風》卻給出了另一種闡釋的可能。在光鮮、時尚的精英主義和齒輪一般飛快轉動的壓迫感之外,《有風》給出了一種鏡像化的視角:以鄉村的“慢”來療愈城市的嘈雜,以牧歌的恬靜來反觀都市的壓力。
而假如我們以鄉村的視角來觀照城市,則不難發現,相比同樣在今年大熱的《風吹半夏》,雖然同樣掛靠著“創業”之名,《有風》似乎并不關注鄉村“城市化”這樣現代性的命題,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講述了都市向鄉村的回歸,一種對田園牧歌的向往。這里有敦厚睿智的長者,也有勤勞淳樸的中年人,更有單純潔凈的少年。“有風小院”更像是那座想象當中的桃花源,是個像“從前”一樣慢的地方。而這慢慢來的“從前”,何嘗不是一次“返鄉”。
一種重新出發的力量
《有風》里有一句非常動人的臺詞:“風的本質,就是空氣的流動。冷空氣向熱空氣流動,就形成了風,世間萬物呢,就有了生機……鳥都要去南方過冬。人在感到疲憊寒冷的時候,也需要向溫暖的地方流動。尋找快樂的力量,幸福的力量,美好的力量,或者說,重新出發的力量。”
如前所述,“有風小院”里聚集的,都是一些旅人,一些心靈一直“在路上”的人。他們用上路的方式療傷和找尋力量,并最終重新出發。這里的大理是美麗的,且是扔掉濾鏡之后最真實的美。烏托邦的意義不在于使人沉溺,而在于讓人獲得真實的精神滋養,之后重新回到生活的一地雞毛當中。所以,《有風》構建的,是一個能夠落地的精神烏托邦。不煽情,不拔高,更不消費情懷。這在現今的影視劇市場中,是甚為難得的品質。
讓我們不妨來回味一下上一部以大理為終點的電影《心花路放》。彼時的大理是個純凈的夢,而《有風》的大理則是一趟散發著泥土清香的旅程,一場“向心”出發的運動。呼蘭說:走起來才知道方向,很多朋友在路上療傷。幸運的是,還有這樣一部劇作,能帶給我們重新出發的力量。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國文課:中國文脈十五講》:啜飲古圣賢釀就的甘露文 本刊特約撰稿鄭從彥文化是人類所獨有的,文化的發生與發展,必然依賴于人類的
2023-03-06 11:52
原標題:“去有風的地方”慢慢治愈:(引題)?一場迎著風的向心之旅(主題)文 本刊特約撰稿丁喬三月,云南大理,“有風小院”門口,慕名前來
2023-03-06 11:37
原標題:《香樟木詩叢》第一輯出版:展示當代漢語詩歌最新創作成果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陳俊宇近日,由詩歌評論家敬文東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3-03-06 11:46
原標題:澳門大賽車博物館將增設賽車手蠟像澳門特區政府旅游局5日發布消息稱,今年適逢第70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舉行,旅游局與香港杜莎夫人蠟
2023-03-06 10:39
原標題:北京人藝《天下第一樓》再開張(引題)?“要讓觀眾有期待,看了還想看”(主題)北京日報記者李俐“好一座危樓,誰是主人誰是客;只
2023-03-06 10:43
原標題:110件(套)夏商周時期的精美文物集中亮相江蘇無錫中新網無錫3月5日電(記者孫權)3月5日,“江河輝映——中原與江南青銅時代考古文物展
2023-03-06 10:43
原標題:故宮恢復志愿者定時定崗講解服務文 本報記者張恩杰3月5日,故宮博物院特別聯合首都師范大學“歷學篤行”志愿服務隊,組織故宮志愿者牽
2023-03-06 09:55
原標題:張凱麗委員: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藝術人才聚合平臺北京日報訊(記者武紅利)文化旅游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主導功能之一。全國政協委
2023-03-06 09:33
原標題:賽陀螺迎“三八”3月5日,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大化鎮仁良村,婦女參加陀螺比賽。當日,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大化鎮仁良村舉辦“三八”
2023-03-06 09:48
原標題:學非遺技藝迎“三八”國際婦女節3月4日,建筑工人在南寧市學習水拓畫技藝。3月4日,中建三局一公司廣西分公司在廣西南寧市舉辦“三八
2023-03-06 09:43
原標題:浙江文旅觀察:收藏的文物,為什么要捐給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約十萬件藏品,三分之一來自捐贈。這是記者采訪該館后最深刻的印象。日
2023-03-06 09:33
原標題:《茶經》:《典籍里的中國》在早春的茶香中品讀他愛茶一生、寫茶一生,傾盡畢生著成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茶的專門著作;他三歲淪為孤兒,
2023-03-06 08:48
原標題:《海灣之遇》8日上映(引題)?致敬勇敢前行的“她”(主題)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由高建國編劇并執導,黃璐、趙淑珍領銜主演,劉亦然、
2023-03-06 08:53
原標題:商務印書館“學生國學叢書新編”全編60種在京發布中新網北京3月5日電(記者應妮)商務印書館“涵芬樓國學系列講座”首講“養成文言文
2023-03-06 07:49
原標題:電影《劉三姐》扮演者黃婉秋病逝(主題)魏明倫悼念:劉三姐永遠留在人們心中(副題)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荀超綜合北京晚報著名表
2023-03-06 07:52
原標題:故宮博物院首部音樂兒童劇《甪端》在滬上演中新社上海3月4日電(王笈康玉湛李佳佳)在戲劇藝術、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創新碰撞下,以
2023-03-05 15:47
原標題:小丑決定穿上英雄的披風當“墓地平安哥”魏平安(大鵬飾)頂著一頭綠發,穿著橙紅西裝出現在大銀幕上時,我想起了菲尼克斯在電影《小
2023-03-05 14:36
原標題:湖南舉辦茶文化專題展讓非遺走進民眾日常生活中新網長沙3月4日電(鄧霞胡敏)3月4日,“茶和天下湘茶傳韻——茶文化專題展”在湖南省
2023-03-05 13:35
原標題:26年四度牽手?廣州與“梅花獎”情緣再續(主題)第3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終評今年5月將在廣州舉辦(副題)文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黃宙輝
2023-03-05 10:47
原標題:在《荒原》里跟大自然對戲,在接戲時挖掘角色的“種子”(引題)任素汐:不演才是最好的演(主題)羊城晚報記者李麗4天,120公里,地
2023-03-05 10:49
原標題:“劉三姐”成廣西經典文化符號:如今壯鄉成歌海,都是三姐傳下來中新網桂林3月4日電(趙琳露蔣豐慧)“三姐故鄉風情多,連情會友唱山
2023-03-05 10:51
原標題:“劉三姐”扮演者黃婉秋今晨去世,享年80歲!“我將到天外傳歌去了”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王金躍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獲悉,著名表演藝術
2023-03-04 15:35
原標題:宋史新作《千面宋人》用120封書信勾勒出一部宋人命運浮沉錄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陳俊宇通訊員李迪斐俗話說見字如面、見信如晤,那么,
2023-03-04 08:49
原標題:看真正的大女主如何“愛得起,放得下”丹麥電影大師德萊葉的最后一部電影《蓋特魯德》,講述了一個大女主和四個男人之間的故事。在“
2023-03-04 07:35
原標題:中國攝影師首次在西班牙頂級自然類大賽中斬獲冠軍中新網西寧3月3日電(李江寧樊光娟)據青海省祁連山自然保護協會3日消息,日前,西班
2023-03-04 07:40